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六十二章 江南谋越江袭汉 西域平班师回朝

第一百六十二章 江南谋越江袭汉 西域平班师回朝

    自从江南唐国皇帝李煜和林仁肇、周宗商讨了进攻汉国水师的可能性,似有所意动后,林仁肇不断向皇帝上书表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劝皇帝抓住时机。李煜一直以来总也下不了决心,怕引火上身。那边,周宗的幕僚和关系私密的大臣都在提醒周宗,齐王军政大权在握,对于皇帝不利,还婉转的告诉国丈,齐王要想自己登基那简直就是轻而易举啊。

    此时,李景达已经改封齐王。由于江南唐国开国烈祖曾经受封齐王,所以在唐国众臣看来,齐王是领衔众王的。

    早在三月,武昌军节度使皇甫继勋上书歌颂燕王李景达功绩,请求加封燕王为齐王,大臣们纷纷赞同附议。在御书房内,李景达还故作谦虚,魏岑强烈支持,严续也赞同,顶替冯延鲁入御书房议事的越禄又是李景达的人,更是跳出来完全赞同,周宗自然不好反对。皇帝李煜就做了个顺水人情,表示自己早有此意,加封李景达为齐王,李景达也就堂而皇之的接受了。

    此事让周宗更加担心女婿的皇位。夫人劝他不必担心过度,可是下面的幕僚抓住这件事不放。现在是加封齐王,后面是什么呢?天策上将?天策上将后面呢?即便齐王无心皇位,他手下的一干人等肯定支持齐王世子接过大权,那齐王的儿子会不争吗?周宗一想,就觉得太有道理了,就算威胁不到女婿,可是外孙呢?

    想到这些,周宗在私下面见皇后时提了一提。周娥皇听父亲一说,就觉得父亲说的言之有理。皇叔让皇位,可是他的儿子定会对皇帝的嫡长子李仲寓产生巨大的威胁,必须削弱和制衡皇叔的军权。怎么制衡?周宗跟周娥皇提出来,支持林仁肇领军出征,用他分化李景达的军权。

    趁着李景达忙着摆平儿子的事情,焦头烂额之际,林仁肇连续两次向皇帝李煜请命出兵。第二次请命事,林仁肇拉着周宗,又说服了刑部尚书、礼部尚书等人一同劝说。其间,周娥皇不断地给李煜灌耳边风,凡成大事要有魄力,林大人很有军事能力。

    李煜见众人支持,终于决定让林仁肇搏一把。周宗从女儿处知道皇帝的心思后,私下面见皇帝,提醒李煜,上御书房讨论时,如果齐王反对,陛下一定要坚持。周宗还善意的提醒,天下是皇帝的天下,不是齐王的天下,尊重齐王、但不能事事都听齐王的。

    四月初六,皇帝召集重臣商量朝政大事。林仁肇再一次提出,请求调动三到五万军队偷袭汉军水师,以保大唐安宁。周宗刚要复议,没想到皇帝李煜非常给力,率先说话了。李煜说,“朕仔细考虑过林大人的作战方案,觉得可行。”

    本来想反对的魏岑和越禄都不说话了。尤其是越禄,他刚进御书房,新人一个,皇帝说同意、肯定不敢跳出来反对。如此一来,没人反对了。李景达一看情况不妙,表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周宗劝齐王,“林大人说的有道理,不能坐以待毙。古来南朝没有靠守能守下来的,得向东吴孙权、东晋桓温、宋朝刘裕学习,以攻代守方能安宁。”

    周宗的发言,给了魏岑很大的压力。明显是皇帝下了决心,周宗才出来支持。魏岑只能弱弱的说一句,“要不要再等等看?”

    林仁肇捧了一下魏岑,“枢密使大人是熟知军事的。现在是四月,万一梅雨提前,一切就前功尽弃了。当年唐军就是凭借梅雨,在青弋江挡住了汉军骑兵。梅雨一旦下起,长江水位就会迅速上涨,偷袭汉军水师的难度、攻完之后遇挫回撤的难度都会大大提高。”

    魏岑看看李景达,试图拖一拖,“还有不少天呢,梅雨季节也未必早到。这是大事,要不要再到大殿上和群臣商议商议。”

    魏岑一个劲的给越禄使眼色,越禄只好跟进,说,“魏大人所言极是!事关重大,还是到大殿上群臣商议定夺为好。”

    严续这会儿实际上是没主意,仍然不说话。周宗一看,刚才上来就硬气表示应该战的皇帝怎么这会儿不说话了呢,只好自己跟进,说,“魏大人,你也是枢密使。此等军事机密弄的满朝文武皆知,那还打什么仗呢?”

    魏岑尴尬的说,“事关大唐生死存亡,慎重为好。”

    正在相持着,宦官突然进来禀告皇帝,皇后有点不适,请皇帝去看看。原来,怀有身孕的周娥皇一直在外偷听,听到这里,事情发展成这样,皇帝要是再不发话、怕是又要黄了,可李煜半天一句话不说了…只有借此把皇帝叫出来,看看能不能给李煜打打气。

    魏岑趁机问,“要不此事容后再议?”

    周宗拉着他,“军国大事,还是等等陛下回来再说。”

    魏岑心想,感情你女儿身体不适,周大人你一点也不担心啊!情况不妙。

    果真,皇帝李煜片刻后就回来了,还主动问林仁肇,事情说到哪里了。林仁肇说,“刚才魏大人还是建议大殿众臣议事比较稳妥。”

    李煜起身说道,“朕意已决。任命林大人为检校太尉、义武军节度使,领军伐汉。”

    怎么回来突然来了这一句,皇帝都说心意已决,魏岑自然不敢再拖泥带水了。李景达这两日正烦着儿子的事情,还得拉着皇帝做工作摆平儿子的事情。见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只有表示说,神武军事关金陵的安全,建议调动奉化军和驻守池州的保宁军。

    林仁肇求战心切,表示,奉化军也可。李煜刚才出去被周娥皇面授机宜了一把,好不容易一鼓作气,见皇叔既已同意,又没了主意。这会儿见林仁肇也同意,就看向李景达,说,“就依皇叔,不调动神武军,调奉化军。”

    李景达心中冷笑,看你林仁肇怎么调动奉化军?

    再来看高昌国这边的情况。结盟停战协议签订第二日,黑汗汗国的军队开始往八百里外的嗦里迷城退军。高昌王见事态平稳,大开高昌城门,率领百姓出城迎接大汉皇帝驾临。

    刘承讯在大军的护卫下进入了高昌王城。暂住两日之后,刘承讯对高昌有了更深的了解。高昌人放弃了原来的萨满教而皈依佛教,并以佛教为国教;官职则沿用隋唐制,地方采用郡(州)县制。当地楼兰人与汉族人融合了,因此高昌国具有深厚的汉文化底蕴,难怪汉人以及归义军都不排斥高昌国。

    小住三日,受到了高昌王和当地百姓的热情“款待”。刘承讯安排好和高昌国的商路事宜,决定返回伊州,在那里再处理好一州两县,就该回去了。离开钟芳芳已经快三个月了,离开汴京都已经一年多了。这几天军队得到了休整,可以出发了。另外,主要还因为张浦禀报,如果再呆下去,大汉军队要被高昌人吃穷了…

    战争是极端无情的。黑汗汗国二十万大军远征四千多里,攻占了一半以上高昌国的非沙漠领土。游牧民族骑兵打仗,所带军粮很少,都是随战随征,遇到高昌人倚仗高大的高昌城死守也没有好办法,耗了一年多,结果两家都快到强弩之末了。

    高昌城中更惨,军民早已经饿的连老鼠都吃光了,“前胸贴后背”的比喻毫不夸张。

    现在,部分汉军进了高昌城,粮草充足。但凡到了吃饭时间,驻军的地方都围满了可怜巴巴的百姓。军人们到了异域,民族感情特别强烈。见到都是汉家百姓,尤其是看着饿的精瘦的孩子,铁血男儿也心软了,都省下一口饭给孩子。一传十、十传百,现在到了开饭时间,讨饭的比吃饭的还准时。

    张浦和王景崇把情况告诉了皇帝,刘承讯心想,招架不住啊!赶快“跑”吧!可是高昌王和高昌的重臣都死活不肯让皇帝走,要求暂留十日,不行就八日。明显,高昌王和臣子们都怕黑汗汗国人卷土重来。

    回想起这次汉朝大军还算幸运,遇到的是粮草快要耗尽的二十万黑汗汗国大军,否则,阿尔斯兰大汗不会轻易放弃已经占领的土地。

    刘承讯看到对手求和了,立即选择接受。己方伤亡如此惨重,犯不着为属国与强大的对手争个你死我活,见好就收吧。高昌国就更不想再打了,已经不剩下几个州了,高昌城也支撑不住了。

    汉朝皇帝一行人马一直住到高昌的军队接管了嗦里迷城,送回了一批被黑汗汗国俘虏的官员和将士。令人惊喜的是,陈向庭还活着!

    高昌王见到陈向庭非常高兴,若不是陈向庭跑中原一趟,高昌国怕是不复存在了。高昌王亲手扶起陈向庭,告诉他,“你我的君臣缘分就到此结束了。我已经把你还给大汉皇帝了。以后我们不做君臣,做兄弟!”

    陈向庭是个聪明人,向高昌王磕头,用楼兰语叽里咕噜说了一通,刘承讯没听懂什么意思,唯一有个“阿斯兰汉”听懂了。然后,陈向庭又向刘承讯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承讯说,“也不枉朕在这里多等了十日之久,终于等到你活着回来了。以后,你就代朕镇守伊州吧!两国世代友好,永无争斗。”

    陈向庭再次谢恩领旨。

    正说着,宰相前来拜见高昌王,似有什么要事想禀报。高昌王说,“陛下面前,但说无妨。”

    确实但说无妨,刘承讯根本听不懂宰相说的话…陈向庭看看高昌王,见他点头,翻译给皇帝听。

    宰相禀明,今年的一万两银子已经凑好了。前方传报,黑汗汗国的大将已经收到阿尔斯兰大汗的命令,收到今年的一万两银子就退出龟兹城,并在入夏前退出高昌全境。

    刘承讯一直有一个疑惑,这次借机问陈向庭,“阿尔斯兰大汗和阿斯兰汉听起来音差不多?”

    陈向庭告诉皇帝,“陛下,这两个词都是一个意思,即狮子王。”

    刘承讯点点头,趁机道,“你们看,凑点银子也不容易。朕必须回去了。越早回去,越快打通丝绸之路,造福两国百姓。”

    “高昌百姓这次被战争折腾的不清,这样吧,朕免了高昌三年的纳贡。”顺手拿出一个五两的金元宝,刘承讯乐呵呵的又说,“出征在外也没带着钱财。朕身在高昌,也算是高昌城的一员。中原有句古话’礼轻情意重’,就算略尽绵薄之力了。”

    五两黄金也不算礼轻了,可是高昌宰相似乎还不满足,双膝跪地连磕三头,刘承讯心想,盛情之下绝对没好事,果真,宰相说,“陛下,臣还有一事相求。”

    什么事情呢,当然就是希望皇帝把军粮卖点给高昌。城中能吃的全吃了,城外能吃的全给黑汗国人抢了吃了,养牛、养羊也得要时间啊。

    卖?刘承讯心想,原以为高昌产玉,后来看了高昌人的地图,估摸了一下高昌应该不产玉;玉的产地应该在于真国境内。先前是求救、贿赂我,送了十块羊脂玉加四十块玉璧,估计怕是把家底子都送出去了…现在又挨家挨户、东拼西凑,整了万两白银给黑汗汗国,还拿什么钱买呢?

    其实,刘承讯低估了高昌国的国力。人家好歹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可以选择赊账的。主要是一次性被黑汗汗国打了个闷棍,万两白银只是一时半会儿有点困难,实际上,高昌的物产是很丰富的。不光是优良的马,玻璃器、瑜石、瑜石瓶、硇砂(名贵的药材)、琥珀、象牙、翡翠、胡黄连、香药、乳香等,这些在中原都有市场。而且,于真虽然产玉,但是玉石加工技术差,大部分于真的玉(和田玉)都是先卖到高昌,由高昌的汉人加工后卖到中原。

    刘承讯见高昌王坐在一边听宰相哭穷有点尴尬,说,“嗯,帮人帮到底。朕一会儿和枢密使商量一下,计算一下回去的路程,尽量给高昌多留一些粮食吧。”

    得到皇帝的许诺,高昌王和宰相连忙表示感谢。

    五月初,汉军从高昌王城返回伊州,途径鬼谷口,初夏之日竟然阴风阵阵,将士们大为惊恐。楼兰首领们给皇帝出招,以萨满教法设祭可免除阴风困扰。

    刘承讯同意了,按萨满教法,众楼兰将士齐跳萨满舞,刘承讯以酒血祭,时至正午,阴风竟然停了。刘承讯命令陈向庭在此建关卡和驿站,将鬼谷口改名避风驿,并将此处定为大汉和高昌的分界点。

    大军继续向东,途经两县返回伊州,陈回原带领众人接驾。陈向庭激动的告诉陈回原,“父亲!伊州从此归于中原版图了!“

    陈回原老泪纵横,拉着儿子的手,一并跪谢皇帝,无比兴奋的喃喃道,“我父亲、爷爷的心愿终于已了…清明虽过,我得再去祭祖…”

    刘承讯正式任命陈向庭为伊州刺史,原文官继续留任。刘承讯暂留三千朔方军驻守伊州,命令陈向庭会同一起被放回的其他几个被俘武官尽快组建伊州军。好在伊州南北都是大山、西面是高昌、东面是归义军,还算安全,可孤立塞外,军队才是守护民众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