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七十二章 各国诉求定对策 汉唐相争暂平息

第一百七十二章 各国诉求定对策 汉唐相争暂平息

    对于南楚张文表的请求,刘承讯有些拿不定主意,让张文表介绍现在南楚和周行逢的情况。

    张文表详细向皇帝介绍,周行逢在北大约有四到五万兵力,而他的武安军现在的治所在南部衡州(今衡阳)有近三万兵力,当然如果开战,会临时征调民夫。

    刘承讯告诉张文表,“此事朕要考虑考虑,你且暂等一、两日。”张文表恭敬的告退。

    高昌、高丽等属国的使者也来向皇帝恭贺新年,高昌国感谢大汉的照顾,商贸往来已经给高昌带来的勃勃生机。高昌国使者还汇报说,有一件事情,好坏有些难于言表,他们带来了于真的使者…

    当初,汉朝、高昌和黑汗三国缔结城下之盟,言明高昌不得与于真结盟,不得帮助于真对抗黑汗汗国,黑汗汗国才把占领的所有高昌领土还给高昌,要了十万两银子的赎金。

    高昌不想明着支持于真,再得罪黑汗汗国,不过,两国都是佛教国度,都不喜欢并畏惧黑汗汗国,显然,高昌是想把于真推荐给汉朝皇帝。

    皇帝刘承讯接见了于真使者。于真使者一口流利的汉话,先向皇帝恭贺新年,然后介绍于真国的情况。于真一直仰慕中原文化,现任国王姓尉迟,和大唐开国大将尉迟敬德是一族之人。于真历史上还有两位国王改姓李,前朝曾封国王李圣天为大宝于真国王。于真才成为国家的正式国号。

    这是典型的套近乎,刘承讯心想,一会姓李一会姓尉迟,还是一族人?不过,原来于真国王还是石敬瑭或者石重贵封的啊。

    使者又详细介绍了于真、黑汗和高昌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三国地理像是一个倒放的三角形,高昌在右边的角上(东北部),黑汗在左边的角上(西北部),于真在下面的角上(南部)。

    刘承讯大致明白了于真的位置后,使者首先请求开通两国的贸易。

    刘承讯向使者表明,只要高昌允许你们的商队通过他们境内到达伊州、瓜州等地,朝廷并不反对两国的贸易。

    第二件事情显然有些棘手,于真使者请求继续像前朝一样,向大汉皇帝称臣,希望皇帝能帮助他们对抗黑汗汗国。

    刘承讯心想,要个属国得点贡品真不容易…弄不好还会与黑汗汗国再起战火啊!他问使者,“于真和黑汗两国现在是什么情况?”

    使者禀告,“黑汗汗国正在聚集人马,要入侵于真,于真也在积极备战。”

    刘承讯思考了片刻。这些国家也有意思,都是明着打!一个聚兵、一个备战。他还是告诉使者,“黑汗汗国的骑兵战斗力很强,但是他们不擅长攻城。你们要充分做好城防的准备,不高大的城可以考虑放弃,迁走百姓,采用坚壁清野的策略。”

    于真使者见求助不成,改要求能不能从大汉购买一批高质量的弓弩?对此,刘承讯也没有当场给出明确的回复,只说,“朕知道了。”

    江南唐国的使者萧俨来了,代表江南国主向皇帝恭贺新年,并正式向大汉皇帝求和,同意归还两千六百四十二名水师士兵,希望朝廷继续开通盐路,不要切断南北贸易。萧俨唯一强调的是,国主希望陛下能够放回大学士冯延鲁。

    接见完各国使臣,刘承讯立即召开内阁会议,左右宰相、中书令、左右枢密使和监察使悉数到场。由于嫡长子年纪尚小,萧干也已经回来,刘承讯觉得,不到重大军事问题的时候应该让皇后能安心抚养嫡长子,减少参与国政。太傅肩负着皇太子的教育,不到紧急关头也不麻烦太傅了。皇帝召集内阁大臣议事才是标准的国政模式。此前,战乱不断,一切都便宜行事,现在,到了该逐步走上正轨的时候了。

    刘承讯先与众人讨论张文表的请求。接见张文表时张浦和王守成就在场,今天谈及对策,两位枢密使都认为,南楚派系之争对于朝廷是件好事,皇帝不能成为周行逢打压或者震慑对手的后台。两人都认为可以答应张文表的请求,以分化南楚内部,到时候见机行事,取南楚六州之地或尽取南楚之地。王章和王波两人也支持。南楚内部斗争越激烈,愈加有助于朝廷收复荆楚。

    接下来讨论于真的问题,张浦建议可以出售弓弩给于真,尽可能帮助于真对抗黑汗。刘承讯比较支持张浦的观点,不过高昌城下一战,多少有点顾忌。黑汗汗国不容轻视,既想限制黑汗,又不想和它闹的太僵,尺度很难把握。另外四位大臣没有去过河西,没发表看法。萧干却显得更加强硬,他给皇帝进献的策略是,不如就让于真和黑汗两国打打看,谁弱就帮谁。

    于真还能比黑汗强?那干嘛跑来中原求助?张浦毕竟是和皇帝一直征战到西域的,觉得于真不可能打得过黑汗汗国。张浦问萧干,一旦于真向高昌一样,不是又得劳师征远?

    不成想萧干有充足的底气,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倘若黑汗深入于真之境,陛下可不宣而战。命令北域之军奔袭塞北大漠,来个围魏救赵,进攻黑汗汗国都城。然后,再以逸待劳,静待黑汗军队回救,设伏或者直接阵地战击溃黑汗的回师。”

    张浦认为萧干的策略,理想很丰满,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可是,作为契丹人的萧干始终认为,契丹是败给了妹夫和妹妹,在契丹人的眼中,西域之人皆为丧家之犬,不足畏惧。萧干禀告皇帝,自己只是知道大概,如果皇帝想知道从塞北进攻西域的详细策略可以与平章事萧括谈一谈。萧括久居漠北,祖上曾数次征讨西域。当年楼兰人在高昌建国后,之所以会向契丹俯首称臣,萧括祖上功不可没。

    刘承讯综合了一下各位大臣的意见。可以先卖一批弓弩给于真,权且拉拢,以获得两国交战的最新消息。一旦于真大败,立即起兵攻打黑汗汗国。萧干和张浦都同意这个初步打算,到时候看看两国的交战情况再做判断。

    最后,就是江南的求和问题了。既然是之前谈好的,那就答应算了,这是刘承讯起初的想法。不过,宰相王章提出来,应该向江南索要被抢夺的四县库粮,还有水师的物资和粮食。王章建言,皇帝当初议和的条件是水师官兵换江南被俘将领和被扣留的冯延鲁,并没有关于重开盐路和重开南北贸易的说法,议和可以在“放冯延鲁”和“重开贸易”之间让唐国二选一。如果想两个都选,就得还物资和粮食。

    范质说,“如此一来,用盐路卡江南这个招数连续使用是不是不太好?”

    王章阴笑,“既然江南李氏父子一个称臣纳贡能用两次,卡盐路用个三次、五次又有何妨?一招鲜,吃遍天。”

    刘承讯一想也对,不能这么轻易就答应了萧俨。不然,寄托在冯延鲁身上的连环计有可能被识破。

    范质是个忠厚之人。临散会前,刘承讯对他说,“国与国之事尔虞我诈,范爱卿也可做好份内之事。科考之事,赵普才上手,还要爱卿多上上心。”

    范质谢恩,与其他五名内阁大臣一同告退。

    张文表和于真的使者得到了满意的答复,欢欢喜喜的各回各家了。刘承讯在议事厅再次接见萧俨,皇帝显得颇为客气,萧俨有点受宠若惊又心生疑虑。

    此前,老友孙晟一直在和汉国皇帝打交道,现在轮到他了。萧俨早已从多人口中得知,刘承讯绝不像看起来那么和善好说话。刘承讯客气归客气,也没有像所想的那样,想隐藏什么,而是直接告诉萧俨,盐路和冯延鲁二选一。

    萧俨和皇帝理论,刘承讯告诉他,“你们江南能搞两次称臣,朕就能两次卡你们盐路!当然,如果江南国主降为江南王或唐王,也是可以的,朕就不卡你们盐路了。”

    萧俨说要再请示国主,刘承讯直接让他别去了,“你年龄不小了,腿也不太好,看在孙晟的面子上朕也不为难你。你把情况告诉上次来的唐国礼部侍郎,让他回去禀告江南国主好了。”

    萧俨终于“明白”了皇帝为何第一次只放他一个人回去,又对他还算客气,原来是看在已经被逼自尽的老友孙晟的面子上,闻言心中一痛。

    刘承讯令萧俨退下,派了礼部官员陪着萧俨到京城各处转转,一改常态,好吃好喝好招待。

    自从中原对江南切断盐路,断绝与江南的贸易之后,江南唐国盐价一路飙涨,铁器价格也是猛涨。一直在中原跑生意的江南人准备返回家乡,却发现由于两国交战,水道被彻底封断了,已经不准从里运河走水道进入长江返回家乡了……而吴越国根本没有要和唐国唇齿相依的意思,加紧了对江南的经济封锁,南平也是如此。

    商路的阻断使得江南百姓苦不堪言,大臣们纷纷上奏请求停战。此前,对于汉国开始经济制裁的问题,周宗反复跟李煜分析,吴越国、南平国和清远军又不是傻子,肯定都知道其中的厉害,不会真心帮着汉国。大唐如有不测,他们也好不到哪里去。可是,显然周宗的想法是书生意气。南平和吴越直接把所有商贸口岸全封了。清远军还能多少有点商贸来往,可是远离金陵,实在是杯水车薪。

    经过此事之后,李煜重新审视,很多事情还得仰仗皇叔,不能光听岳父的,周宗的也是秀才练兵,纸上谈兵啊。

    李煜最后听从了严续的建议,同意了议和条件,准备将被俘的汉军水师两千多人放还中原,又让萧俨再去中原汴京议和。李煜显得很有诚意,给皇帝刘承讯贺新年,今年称臣纳贡的贡品接上去年的,都没有断,意在谦恭的向刘承讯表示,江南一直是对大汉称臣的。

    周娥皇又来问朝中之事,李煜没有忍住,责怪周娥皇不该管朝中之事。还责怪周宗出的主意,搞得中原汉国联合多国针对大唐,弄的四面受敌。

    这还是李煜第一次责怪皇后,周娥皇心中忧郁,跑去向太后诉苦。多年来,太后一直遭受挫折。爱人李景达离她越来越远,夫君李璟中年早逝,长子英年被冤而死,二子夭折,独女不知所踪,还好三子登上帝位。太后只有沉下心去研究佛经,反而看的开了。她一心向佛,只求儿孙平安,女儿能有个好的归宿。

    人到了钟太后这个年龄和如此境遇,总能看透一些,放下很多年轻时放不下的东西,不论是主动放下、还是被动放下。钟太后没有娘家人了,父亲、哥哥、弟弟乃至侄儿都已经成了她登上皇后之位的牺牲品。也许这句话说的有点过了,作为一个女人,在这个时代要走到权势的顶峰,肯定多少会经历一些无奈,多少有一些身不由己,其间的痛苦与艰辛是常人无法体会的,当然也包括她的女儿。四儿子比三儿子更加纵情山水、无欲无求,太后已经没有好争好想的了。

    太后劝周娥皇,“凡事看开一些,教育好仲寓和仲宣,其他一切顺其自然吧。”

    周娥皇当然无法理解此时太后的心情,反而想到的是,你像我一般年龄的时候,估计比我争的还厉害。

    此时的李煜正在御花园中闲逛。自从登上帝位以后,他越发觉得诗意全无,连皇后都把心思用在国政之上,再也无人与他共弹霓裳羽衣曲。当然,李煜身边不是缺美人,只是在他看来,那些庸脂俗粉,只能相随、无以解忧。

    礼部侍郎回来,传达了汉国的要求。周宗听后认为,就不该听严续的,看吧,汉国条件一个接一个,是不会善罢甘休的!退让只会越来越被动。

    李煜不待周宗说完,就说,“还是请皇叔指点一二吧!”

    李景达见侄儿请策,来回踱步了将近一刻钟才缓缓道来。在他看来,刘承讯不过是在耍脾气,两国之间的议和条件,不过相差一个冯延鲁。

    原来,李景达还是看透了问题的本质,他在考虑,如何既能拒绝中原汉国的要求,又能达到赎回冯延鲁的目的。

    魏岑用商议的口气说,“上次汉国不是来借粮吗?不如咱们也借。”

    听说魏岑一说,李景达连说,“妙哉!依魏大人之计!可对刘承讯说江南大旱,饥民无以为家,钱财和粮食匮乏,向皇帝暂借。”

    李景达说着停了下来,想了想,感觉八九不离十了,就还差一点点。再想想,还可以送刘承讯一些颇为“珍贵”的“无价”之宝,不伤大唐国体,又能显得体面。李景达又说,“陛下,臣斗胆请求,能不能把宫中制作的宣纸送一些给汉国,以纸换大学士。”

    李煜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当然喜欢好纸。李煜曾不惜重金,选调国内造纸高手,云集京城,制造各种用途的好纸。造纸、晾纸缺地方,他干脆将皇宫的澄心堂大殿腾出来造纸。有时,他索性脱掉皇袍,穿上造纸工匠的衣服,同他们一起捞纸、焙纸。每制成一批纸,他都亲自试写试画,反复琢磨,以求改进,直到满意为止。澄心堂纸的制作工艺日臻完善,成了宣纸中的珍品。

    这下轮到李煜反复踱步了。冯延鲁毕竟是为先帝和他登基出使汉国的,不救、无情无理说不通。李煜犹豫了好一会儿,决定忍痛割爱,以十卷澄心堂纸进献中原。

    半个月后,萧俨以及出使中原的使团带着被扣的冯延鲁和被俘七年之久的五位将军返回金陵,为汉唐第二次冲突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