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七十三章 国政暂平闹家事 流氓惹祸造时机

第一百七十三章 国政暂平闹家事 流氓惹祸造时机

    江南国主亲手制作送给皇帝十卷宣纸,代表的是诚意。可在刘承讯看来,李煜亲手制造的宣纸并没有什么价值,既不能吃、也不能提高军力。不过,刘承讯还是最终同意了江南国的请和,在这一点上,他也被李景达看透了。

    十卷宣纸,三个老婆每人两卷,还有四卷进库房。李沁那两卷随手转赠给了皇后和慧妃每人一卷。皇后呢,现在更喜欢于真送来的羊脂白玉,只给自己留了一卷,把李沁送来的宣纸又加上自己的一卷转赠慧妃。这下钟芳芳大丰收,一下子收到了五卷宣纸贡品。

    大汉朝廷和江南国议和停战了,汉国禁军全部从安庆返回汴京,只留下五千水师。李煜不想再响应岳父周宗的“限制齐王军权”的策略,将新成立的军队从哪里来送回哪里去。主力还给了奉化军节度使,剩下的还给了宁国军节度使,宁国军留下六千人守卫池州。

    林仁肇带着检校太尉、节度使的空头衔回到了金陵,当然还有原来有实权的职务枢密副使。

    冯延鲁添油加醋的介绍,如何与汉朝皇帝刘承讯据理力争,为先帝要回帝号,为陛下早日登基,自己立下了赫赫功劳。李煜心想,既然冯延巳已逝,就正式封冯延鲁为太师,让他继续参与御书房议事。

    一切归于平静,乍一看,国与国之间的斗争全部停止了,天下太平了。

    这日,刘承讯正和李沁在宫中用膳,钟芳芳急冲冲进来,见皇帝也在,连忙请安。

    承讯见钟芳芳走的面色通红,疑惑地问,“芳芳何以如此行迹匆匆?”

    钟芳芳面色严肃的禀告皇帝,“恕侯府上管家前来告知,恕侯夫人自杀了。”

    承讯听说此事也是无话可说。饶是李沁此前一直希望皇帝能杀了冯娇,可是一切随着时间的流逝,李沁对曾经的“女儿”的仇恨也慢慢减弱了。乍一听此话,李沁“啊”了一声,也说不出话来。

    过了一会,承讯才反应过来,问,“承勋现在怎么样?”

    钟芳芳说,“问过了管家。官家说恕侯一句话也不说,不哭不闹、不吃不喝。”

    承讯沉吟了片刻,跟李沁商量,“此事要不要告诉太后呢?”

    李沁跟承讯说,“能哄哄承勋的人也只有太后了。”

    曾经以为淡漠了的兄弟之情,此时刘承讯才感觉到它的珍贵,可是事已至此,他已无言以对。承讯让李沁和钟芳芳负责把此事委婉的告知太后,他想一个人先静一静。

    一个人来到御花园,刘承讯席地坐在柳树下,闭上双眼久久沉思。

    已经有宫人去告诉皇后。片刻后,萧淑沂赶来荷塘边陪承讯,笑问,“讯哥这是学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啊?”

    承讯反问,“为何不会是乘凉呢?”

    “三月乘凉?”萧淑沂甜甜的问承讯。

    承讯没有再掩饰什么,告诉萧淑沂,“恕侯夫人自杀了。承勋不吃不喝。有时候我都困惑,是我太不顾及兄弟之情了吗?把兄弟关押了这么久,他唯一挚爱又陪伴他的夫人也算是间接因我而亡。”

    萧淑沂安慰承讯,“此事不是讯哥的错。”

    萧淑沂分析,没有讯哥,就承佑或承勋那水平,百分之百成为契丹人的阶下囚,即便皇叔也难能幸免。陛下黄河之战实为扭转乾坤。讯哥一路征战,令中原太平,没有讯哥,哪来的兄弟坐享太平。

    萧淑沂继而说及,长兄如父。承勋非要娶冯家之女,抗旨不遵,讯哥没有治罪。接下来,承勋一会儿在讯哥出征前弄个幺蛾子,一会儿又在我俩失踪之时差点闹出个谋朝篡位。虽然那些事母后说不怪三弟,难道怪讯哥吗?而且生在帝皇家,三弟傻的可以让人这么利用,本身也是一种罪过啊!讯哥大事化小,连杀头之罪都罚一半免一半。有些事情该做都做了,讯哥不需要自寻烦恼。承勋不理解,那是他蠢;太后不理解那是爱子心切;您可以理解母后,但是不能照着母后的意思来,更无需理解三弟。三弟的思想已经走偏门了…

    萧淑沂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能理解神经病的只有神经病,只是她没法直说而已。最后,萧淑沂总结道,“总之一句话,讯哥不该自责,有些该坚持的还是要坚持的。”

    果真,除了孤独的那一面之外,萧淑沂是很了解夫君的,也知道刘承讯苦恼的双重原因。听了萧淑沂的安慰,承讯心情好多了,说了一句,“人生真是有了淑沂才完美。”

    萧淑沂似乎还不满意,笑说,“淑沂是十全九美,有了芳芳才完美!”

    分析的很透彻,承讯用微笑掩盖自己的想法,知我者淑沂也!

    正说着,长公主刘继樰来了。一晃,刘继樰已经是十二岁的大孩子了,站在皇帝和皇后的中间,给父亲和母亲请安。

    承讯让她坐在两人中间,问,“怎么樰儿跑来花园了?”

    刘继樰说,“听闻父皇一个人坐在池边,以为父皇遇到什么烦心事了,所以樰儿来看看父皇。”

    承讯喜笑颜开,说,“父皇见樰儿,就不烦恼了。”

    刘继樰一会把头放在父亲的肩膀上,一会又靠靠母亲,一家其乐融融。

    太后那边听说了恕侯府的情况,放下了齐王世子,慌忙让宫人们陪她出宫,去探望三儿子。

    到了恕侯府,见到母亲来了,刘承勋放声大哭,就像一个小孩子似的。太后看着刘承勋数日不见就又瘦了一些的脸庞,看着他无神的双眼,也是黯然神伤。搂着儿子的肩膀,触碰儿子突出的肩胛骨,太后心事重重地劝慰儿子,“承勋啊!一定要想开一点,未来的日子的日子还很长啊!”

    太后一边哄着儿子,一边让下人端上热粥小菜,劝儿子吃点东西。刘承勋愣愣的,眼睛似乎看着太后,又似乎没看到,不住嘴里反复嘟囔,“娇儿睡着了,她怎么还不起来,怎么还不起来啊?”

    太监把粥送上了,太后哄着,刘承勋答应着,好歹吃了几口饭。朝廷派来了治理丧事的官员,太后将恕侯交给太监,让一定要照看好皇弟,自己则起身返回皇宫。

    回宫后,太后左思右想,叫来李沁和钟芳芳,要求一会儿皇帝来了,无论母亲向皇帝提什么要求,两人一定要帮着母亲。钟芳芳不知所措,李沁则追问,“母后,到底什么事情?”太后正要说,刘承讯按照母亲的传唤,带着萧淑沂和刘继樰来了。

    太后见皇帝来了,心里惦记三儿子,直奔主题,“承勋实在可怜。哀家想让你三弟住到皇宫里来,也好照应。”

    本来有些心虚的刘承讯,经萧淑沂的一阵开导,底气十足的回答母亲,“母亲,绝对不行!”

    太后质问道,“承勋是你的三弟啊!这次这么大的不幸,没有我这个做母亲的照顾,他会绝食的!”

    刘承讯也已经厌倦了和母亲无休止的争论三弟的事情,态度依然坚决的说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母后,承勋是成年人了,他会扛过去的。您担心三弟,可以给他再物色合适的妻子,也可以多去陪陪他。您想想过去他做的那些事吧!朕这么做才是不让他以后再犯大错,才是为了三弟好啊!”

    太后看向李沁和钟芳芳,刘承讯反应很快,怒声说道:“淑沂、婉儿、芳芳,此事与你们无关,不需要你们表态!”

    皇帝的弟弟已经成年,岂能常住皇宫?刘承讯见母亲说要把三弟带入皇宫,又见李沁和钟芳芳都被太后叫来,心知太后想拉上两个人。为了避免两人为难,同时表明自己坚定的态度,一开始就把话说死了。皇帝这样一说,李沁和钟芳芳自然也就不表态了。

    长公主刘继樰此时竟然适时跳出来支持父亲说道:“父皇说的对,就像我长大了就不能常住在宫中了。”

    刘承讯见女儿帮自己说话,说道:“十二岁的长公主都明白的道理,母后何必苦苦为难我呢?”说完,拉着长公主拂袖而去。

    五月,汉朝的第一次春闱结束了,主考官正在忙着阅卷。此时,发生了两件不大不小的事情。第一件事是江南国武昌军节度使皇甫继勋闯祸了。

    皇甫继勋是个贪财好色之徒,这次惹谁不好,惹了武昌军的军花林仁姝。林仁姝已经二十三岁了,至今未嫁,武昌军中仰慕者众多。皇甫继勋想“潜规则”加“非礼”,毛手毛脚就上去了。林仁姝可不是吃素的,把皇甫继勋一顿打,揍得鼻青脸肿。

    武昌军行军司马把节度使打了,这下闹大了。本来武昌军就是林仁肇一手带出来的,现在闹出此事,武昌军不少军官群情激愤,纷纷要求朝廷严惩皇甫继勋。

    节度使大人挨了打,还没来得及发飙,却发现自己很被动,只能先忙着摆平此事。他也知道搞不好闹兵变,自己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没有想到的是,此事在金陵发酵了。兵部、吏部、御史颇有些人上书要求严惩皇甫继勋。李景达一边暂压此事,一边去信把皇甫继勋痛骂一通,说他简直不可救药,连林仁肇的妹妹都要惹!李景达又告诉皇甫继勋,参你的大臣很多,你尽快安抚武昌军。金陵这边,我会帮你推脱的。

    皇甫继勋的困境对于汉朝来说不是好事。重金投资没有把人送进金陵统治的核心圈,现在连守边主将的职务都有可能受到威胁。皇甫继勋一边自己忙活,一边求农垦司二部的联络人向朝廷求救。

    王守成向皇帝报告了此事。刘承讯想了良久,觉得自己的连环计所缺少的关键一环可能快要有了。他没有再多问此事细节,而是让王守成立即责成皇甫继勋设法弄到林仁姝的笔迹。

    林仁姝是行军司马,弄她写过的文字简直易如反掌。急于自保的皇甫继勋立即按照要求,找了很多林仁姝写过的文书。

    当文书由王守成送到刘承讯的桌案上时,刘承讯立即找来张浦和范质讨论,能否利用此时机,模仿林仁姝的笔迹,假设林仁姝和林仁肇与汉私通,意在妃位。

    现在,诸多金陵的官员揪住此事不放,不论是真打狗,还是打狗给主人看,张浦认为都可以一试。如果皇甫继勋连武昌军都呆不住了,那他就没有大的利用价值了。只是这封信,要弄成什么样才能致人死地,还要仔仔细细的商量。

    皇帝把林仁姝的文书拿给范质,问他,“爱卿,你能不能模仿这名女子的笔迹?”范质表示要回去好好研究研究。刘承讯觉得事不宜迟,范质先去研究练习,要他千万保密,自己则与张浦和王守成研究信到底写什么内容。

    过了一会儿,皇后和太傅也来了。刘承讯把自己的想法大致跟两人又说了一下。张浦建议,编造一封林仁姝写给林仁肇的信,内容是大汉皇帝觉得在池州的双簧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决定由鄂州、池州和金陵三线渡江、攻打江南,让林仁肇尽快除掉现任武昌军节度使,并让武昌军靠得住的人接过军权,同时要极力让金陵把注意力放在池州。事成之后,封林仁姝为皇妃,封林仁肇为太师兼枢密使。

    刘承讯的想法是,让皇甫继勋拿到这封伪造信,当金陵给他的压力太大的时候,再拿出这封信,意在呼应林仁姝要致皇甫继勋于死地是别有用心。五人就信的内容讨论研究了一晚上。

    一连三日,皇帝都匆匆结束朝堂议事,总算把信的内容定了下来。王守成把信写好后,皇帝、皇后、太傅和张浦四人看了数遍。

    整个信中,没有一处出现二林的名字,大汉皇帝改成讯哥,武昌军全部改成福家军。最后的署名也就写一个妹,又觉得不妥,最后改成不署名。现在,就看左宰相范质的了。

    范质这人太老实,原先干监察使实在不合适,又被刘承讯改任为左宰相,还是让王波继续干监察使。按照王守成提供的内容,范质毛笔练秃了好几根,写废了一摞又一摞稿纸,终于把此信写好了。

    范质呈上了伪造林仁姝笔迹写给林仁肇的信,众人都觉得非常像。可刘承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大家再一通细看商讨。还是太傅老谋深算,表示说,此信怎么看怎么感觉是对照着林仁姝的笔迹临摹下来的,不流畅。

    刘承讯觉得太傅说到了点子上。江南之人别的不行,诗词歌赋精通,文字高手如云。万一被识破,就会前功尽弃。

    既然还差一点,范质也很努力,一连又写了几十份,每次都觉得更精进了,但是总还是感觉差了么一点。不得已,想起礼部尚书也是字体大家,找来商议。

    礼部尚书一语中的。“此女的字柔中带着刚劲,非常难以模仿。范宰相能写成这样,怕是除了此女本人,再找不出来能达到这种高仿境界的人了!”

    在大家的商量下,礼部尚书也花了不少功夫和范质一起练。结果就是,礼部尚书刻意模仿秀气带着刚劲的效果,写出来反而更不理想。

    刘承讯看着这几十份书信,在桌边来回踱步,反复衡量,此事还能不能如此行动呢?几年来,刘承讯对武昌军的情况了如指掌,皇甫继勋还是功勋显著的。如果书信造假被人识破,弄不好、不、几乎肯定,偷鸡不成蚀把米。

    从政治经验上分析,金陵的反应肯定不是单纯的对付皇甫继勋,一定是想借着皇甫继勋对付齐王李景达。李景达可能会先保皇甫,保不住就可能弃子。如此一来,拿一封没有十足把握的信给皇甫继勋,还不如直接让皇甫继勋配合着把武昌军给端了,以除去一个强敌,正好报江南偷袭水师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