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九十五章 李景达兵出金陵 汉唐军对峙彭泽

第一百九十五章 李景达兵出金陵 汉唐军对峙彭泽

    金陵尚在犹豫的时候,汉朝的幽州军和守义军已让唐国的奉化军节度使冯延术恐慌不已,他也管不了许多,直接将江防的部队回撤至江州城,导致竟然无人防御江北的归德军。

    王彦升看准了时机,率领归德军主力一路向东,选择远离江州的一个不知名的小渡口,趁夜色、在没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渡过江水。归德军长期与奉化军对峙,有相当数量的船只。

    第一晚,归德军就有近万人达到了江水南岸。虽然附近的奉化军发现后还想歼灭过江的归德军,奈何发现太晚又兵力不足,只能眼看着敌军过江,自己则仓惶撤退。归德军先头部队遵照节度使的命令,过江原地扎营固守,接应其余部队渡江。三日后,归德军主力约有三万五千人渡过江水。王彦升随即率领归德军主力,顺着长江向江州方向进逼。

    金陵皇宫御书房内,李煜、李景达还有一干重臣个个面色凝重。多个州县发来了急报,大批汉军渡江,大唐西部被汉军前后夹击。现在,李景达越来越相信,汉军是以东部的军队佯攻,使得防御重点在金陵的唐军不敢贸然调往西边,趁此机会集中主力,夺取江州、洪城等西部重镇,最后,将江南国困在江东一隅之地。李景达下定决心,亲自率领神武军去救援江州,而李煜则实在不愿意让皇叔亲自领兵出征。

    李景达安慰李煜,汉军此前攻伐南楚,兵力应该还没有回调就来攻大唐,属于疲惫之师。此去争取速战速决,将汉军驱离后会早日回撤。此前一心想限制齐王李景达军权的周宗一言不发,文人在这个时候已经没什么用处了,他也不希望齐王离开,害怕万一汉军又从江东渡江怎么办?可是,周宗此前一直从背地里搞李景达,不好开这个口。

    李景达做了安排,留下神武军两个统军,直接听命于李煜,只听从皇帝调遣。如果有紧急军情,李煜可以与正副枢密使商议。此前,还曾不满唐国灭闽国时,魏岑等人瞎操蛋的李景达竟然说,“魏大人久历沙场。冯延鲁、周宗、严续和越禄都是两朝元老,经验丰富,定能保陛下周全。”

    商议已定,李煜和李景达叔侄,一个坐镇金陵,一个领军出兵,这也算是最好的安排了。可回到内宫,李煜仍然很是担心。周明佳没有周娥皇那样热衷于国事,只是温柔的给夫君揉揉,燃起熏香让李煜闭目眼神,去除烦恼和疲劳。操劳了一天的李煜,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次日,李煜带着周明佳又去请示太后。太后见到儿子,颇有些心疼,说道:“从嘉最近操劳,年仅三十,白头发都有了。”

    李煜感慨地告诉母亲,“母后,汉军大举进攻,大唐两线吃紧。皇叔欲亲率大军去救援江州。”李煜慎重地问:“母后,您看皇叔亲自出征,不知可否啊?”

    太后沉思片刻,说道:“多事之秋,强敌环立,只有骨肉血亲才能信任。从嘉坐镇金陵,皇叔领军征讨,没有比此更好的安排了。”

    见太后的想法与重臣们商议的思路一样,李煜表示,“母后如此一说,朕倒是心安不少。”两人开开心心的陪了太后一上午。

    清明节到了,江南唐国国都金陵的主街道热闹非凡,神武军护卫开道,大唐皇族核心人物国主李煜、齐王李景达、储君李仲寓,还有韩王以及国主几个封了公的弟弟,全去太庙祭扫,祈求烈祖和元宗皇帝在天之灵,保佑齐王此番出征,旗开得胜、保卫大唐。

    到了太庙,只有国主李煜、齐王李景达和储君李仲寓有资格进入正殿,因为只有他们三个人才是嫡系子孙。烈祖是开国皇帝,元宗李璟是烈祖的嫡长子,齐王是嫡次子,两人都是烈祖的皇后所生。李煜是元宗的嫡三子(当然,当了皇帝的人不管是谁生的,都是有资格进太庙正殿的)。李仲寓是李煜的嫡长子。按理说李从谦也能进,他也是钟太后所生的嫡子。不过,正值多事之秋,他还没封王,不具备进太庙的资格。

    太庙内,李家的三位核心人物齐聚一堂,认真向祖先行礼祷告。李煜跪在中央,李景达和李仲寓分别跪在他身后的两侧。李煜向烈祖和元宗“禀明”当下局势,国主镇守金陵,齐王抵御敌寇,祈求先祖保佑战事一切顺利。三人上香磕头,然后拜别祖先。

    次日上朝,李煜册封李景达为天策上将,命其领军出征,迎战来犯汉军。李景达慷慨应承。临走前,李景达千叮咛万嘱咐王妃,一定要把儿子李从禹管好,不可惹出事端。此时的李从禹倒也老实,虽然他是个呆霸王,还是怕老子的。

    此时江南国的西北部,也就是今天江西北部和湖北南部的情况不容乐观。镇南军、奉化军和武昌军被汉军分割包围在鄂州、江州和洪城,还有一支成化军在饶州,犹豫徘徊,不敢贸然上前增援。

    李景达率领神武军从金陵出发,并未选择沿江而是先向南,然后折向西。此前,李景达深思熟虑过行军路线。一是防止沿江行军,暴露军队动向,二是准备先与饶州的成化军汇合,取得兵力的优势后,再去解江州之围。为免暴露军队动向,李景达乘夜离开金陵。神武军行军六日,到达江州西南方的饶州。李景达随即命令成化军全军出动,两军一共九万余人浩浩荡荡开赴江州。

    李景达深知汉军擅长围城打援,在兵临江州附近时,首先进驻彭泽边的彭泽县城;彭泽即为天下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唐军多水师,以此为根据地囤积军粮,可为退路。在彭泽县城休整一日后,唐军水师顺着水道,水陆并进向江州行军。

    此时,汉军守义军、幽州军和归德军已经完成了对江州的合围,约有三万奉化军全部回撤到了江州城,江南唐国的中部繁昌到江州一线已经没有江防部队了。汉朝的三支部队,陈末的幽州军负责牵制江州城的部队,石守信的守义军协助陈默,并负责防备唐国西面和南面的援军,归德军协助陈默并负责防备唐国东面的援军。

    归德军主力已经全部渡江,有三万五千人,而守义军只是临时抽调的两万余人,说明汉军三位大将还是错误的估计了唐军的来向。而李景达自私的心理使得他错失了良机。明知道汉军擅长围城打援,李景达不以神武军为先锋,而是让成化军打头阵。汉军在彭泽连接长江的狭长地带以巨石、木头和破船截断了水路,迫使成化军无法顺畅行军,然后从两岸进攻。

    正在试图清理障碍的成化军在岸边遇到汉军袭击,慌不择路地往船上撤退。汉军将成化军逼入水中,并以弓弩向成化军的船队猛射。成化军也组织反击,边打边撤。汉军不断从两侧包夹,使得成化军伤亡不小。

    石守信率领汉军紧追在狭窄水路中撤退的成化军,两次试图在河水中阻断成化军的退路。而江南唐国李景达在接到前锋遇到汉军伏击的急报后,立即命令部将赵苛率领神武军前去救援。

    赵苛本是原清淮军将领,汉唐江淮之战被俘虏,汉朝将他送到了塞北放牧。在汉唐议和时,李煜用不到三千的汉军俘虏将一干被俘将领换回。赵苛有感皇帝和齐王的恩情,率领军队奋不顾身地冲向汉国守义军。本来汉军注意力集中在河中部队,冷不丁从岸上杀出一军,战力相当不错。两军激战,汉军分据两岸,迟迟不能汇合,加之人数又少。石守信眼见打不过唐军,只好指挥部队开始撤退。赵苛得理不饶人,集中兵力猛攻东岸汉军。石守信察觉长此下去难以摆脱唐军,一旦后撤不及时,唐军顺势解江州之围,那麻烦就大了。迫不得已,石守信组织了一支由一千五百士兵组成的骑兵游击队,在部队撤到地势平坦之处后,负责留在当地牵制敌军。

    这段地方在彭泽非常有名。彭泽丰水期,此处就是湖底,而枯水期彭泽退去一半以上,这里就成了平地。汉军以游击队殿后,待到赵苛的神武军追击至此后,吹起号角以骑兵冲击神武军。

    唐军害怕与汉军的骑兵打遭遇战,又在平原之地是骑兵的天然优势,赵苛收拢部队,列阵相迎。见唐军列阵,汉军按照石守信的吩咐,发挥骑兵优势,对唐军进行一通骚扰,之后向东北方向退去。赵苛没有见过这种骑兵拖延敌人进军的战术,不敢盲目追击,手下又劝他,已经替成化军解围、击退了汉军,不如见好就收。

    石守信整顿部队,一场小战、伤亡三千余人。敌军似乎人马数量甚多,自己就一万余人,显然难以吃下这块大肥肉,他立即派人向归德军王彦升求援。石守信告知王彦升,江州正南方,彭泽至江州水道附近发现数万唐军,请速派军队前来增援。虽然两人现在都是节度使,王彦升之前一直是石守信的部将,又听说唐军数量众多,接到求援后不敢怠慢,立即亲率归德军主力向南移动接应。

    赵苛率领神武军返回,向齐王报告战况,李景达看出汉军的策略还是围城打援,变得更加谨慎。他不敢率领军队冒进,选择了在远离彭泽的高处陆地上扎营。次日,整顿好兵马,李景达命令神武军再次水路并进,行至昨天赵苛救援成化军之处。此时,汉朝守义军骑兵已经列阵相迎。石守信再次把自己手里的原三千禁军骑兵列于阵前。

    面对一片黑色铠甲骑着高头大马的骑兵,旁边的部将连忙对李景达讲,“齐王,这是敌军主力啊!”

    李景达沉默不语。汉军禁军曾和神武军在江淮的芦州激战,这次已经算是第二次面对面的交锋了。李景达缓缓的举起双手,准备下令与汉军交战。曾经在芦州劝李景达不要与汉朝禁军血拼的部将韦达再次劝谏,在干涸的河床与汉军骑兵打阵地战,并非明智之举。

    多名部将附和韦达,请齐王三思。李景达何尝不晓得其中的道理,可是见了汉朝禁军打都不打就撤退,面子上过不去。在众人的劝谏之下,李景达决定“采纳”部将们的意见,下令战船部队开始有序的后撤,步兵则布好阵型以防汉军冲击。两军将领相互之间都越来越了解了,李景达发现汉军人数并不算多,是藏了伏兵还是采用其他战术?总之,步兵不动、以箭阵等候是最好的选择。

    一半是准备拼力拒敌,一半是虚张声势,石守信看到唐水军开始撤退,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他想唐军再多、还是畏惧我大汉骑兵啊。此时并不适合进攻,目送唐军撤退之后,石守信也下令撤军。

    李景达是有些信心不足,不过也没多怕汉军,他另一方面也是在等。

    三日后,王彦升的归德军主力到了,汉军兵力一下达到近五万人。石守信与王彦升一合计,决定主动出击,争取与唐军决战。

    留下少量军队守营,石守信和王彦升领军一路向南,怎料唐军大营早已严阵以待,却据守不出。没有破寨的好方法,汉军只好骂阵。唐军就是坚守不出,一连骂阵数日没有效果,汉军又转而向唐军水军大寨骂阵,唐军还是坚守不出。

    相持就相持,久困的江州迟早是要破的,这样耗着汉军并不惧怕唐军。正好天气开始转热,石守信和王彦升都认为,不如以逸待劳。两位大将一拍即合,率领军队返回。汉军回守之后,唐军也没有出战,大家都选择了静待时机,两军进入相持阶段。

    石王两人命令部队安营扎寨,做好长期对抗的准备。一名名叫王鹏贺的归德军文书,喻县(今江西新余)人氏,向节度使王彦升禀告,如果就这样耗下去、大汉必败。王鹏贺原是唐国清淮军的低级军官,后因寿州守军投降,他作为降卒被编入归德军。因为是秀才出身,文字功底还不错,曾担任归德军节度使的大将王景崇让王鹏贺在自己身边担任了文书。

    王鹏贺在文书的位置上一干就干了近十年,如此下去就是平平淡淡的待到年龄到了,解甲回家务农或者继续拿起笔杆子读书,争取考取功名。王鹏贺不甘心十多年的光阴虚度,终于这下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