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 第9回 初议时政

第9回 初议时政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苏轼7岁,第一次宋夏战争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在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曾把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割与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北宋与辽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自宋太宗起,北宋曾多次与辽交战,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战胜辽,宋真宗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约定宋辽为兄弟之邦,规定宋每年赠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自此,中国北方才有了少许安宁,宋、辽的这次结盟被后世称之为“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双方互派使节,礼尚往来,保持了近四十年的和平局面。1042年,辽朝借第一次宋夏战争之际,决定趁火打劫,以武力相要挟,遣使宋朝索求关南土地,同时以大军压境,意欲打破澶渊之盟。

    “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好你个吕夷简,吕坦夫,老而不死是为贼也!”苏洵怒发冲冠,堂前来回疾驰踱步。

    “阿爹,您这是怎么了,为何如此愤世嫉俗?”苏轼十分纳闷,自己阿爹从今年元日以后就好似变了一个人,随着年纪增长确愈发“愤青”。苏洵不再美其名曰游学,动辄出游了,每天陪伴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学习,自己也真正全心全意发奋读书。

    程夫人18岁同19岁的苏洵结婚。程夫人是名门千金,苏洵家境极贫,两人完全门不当户不对。在当时封建社会,两人能够结合,并且夫妻携手、白头到老,委实难以想象,天方夜谭一般。婚后,程夫人一直勉励苏洵学习上进,考取功名。就算如此,苏洵也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半吊子不上不下。直到大郎苏景先夭折后程夫人怀上苏轼,27岁的苏洵才真正开始发愤读书。如今,苏洵再次奋发读书,积极关切时政,整个人彻底开悟,自此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苏轼某些时候都会感叹,自己这位阿娘兴许才是真正的穿越者,否则这么些年坚持,最后才等到苏洵大器晚成,一门“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不可思议。

    闻听苏轼如此发问,苏洵老脸微红,自家人知自家事,略带腼腆地说道:“二郎啊,今时不同往日。阿爹欲以雄健笔势、鲜明论点、有力论据,明畅政论、纵横时事。”说着说着,再次开启愤青模式,“辽使达到宋辽边境后,宋朝廷居然内外惊慌失措,没有人敢去迎接辽使,俱担心有去无回。宰相吕夷简最是不堪,强荐知制诰富弼出使,趁机翦除异己。国家危难之时,还大搞权术以取宠固位,可恨!可恨!可恨!”

    苏轼以手掩面,配合着说:“阿爹,最后结果怎样?”

    “呼!”苏洵长吁一声,无可奈何地说,“富弼虽然态度强硬,据理力争,就算宋辽兵戎相见,也坚决不割让领土。但是朝廷官僚机构叠床架屋,官僚队伍日益庞大。为维持庞大的开支,朝廷大量增加赋税名目和税额,农民不堪重负,大批自耕农破产,加之连年灾荒,致使社会上出现大量流民,起义频繁。面对辽军要挟,朝廷无力两线开战,最后被迫对辽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改“赠”为“纳”,换辽撤军。”

    苏轼察觉苏洵剖析时政略显极端和悲观,开解说道:“阿爹,凡事两面,不可偏颇。并且针对此事,我甚觉得利大于弊。对于朝廷而言,澶渊之盟是一个平等的合约,不能轻易打破。就算现在增加岁币,对于整个大宋王朝也是微不足道。解除北部边疆战事危机,朝廷就此可以将主要精力实力放在内政建设和西北对夏战事上,长远来看,咱们不亏。”

    苏轼的话语犹如流星划过夜空,意外的惊喜让苏洵心潮澎湃,爽朗大笑:“吾儿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