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 第18回 勾栏听曲

第18回 勾栏听曲

    光阴似箭,一箭两年。宋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苏轼12岁。

    宋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经济发展巅峰。北宋和唐朝相比,最大的区别不是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是北宋取消了北宋之前历代所设置的宵禁制度,并且打破了坊市的界限。这就为人们能够进行的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不再受其限制,能够充分地通过多种方式在任何时间、地点去消费享乐。

    勾栏瓦舍便是最受宋人欢迎的娱乐场所。里面鱼龙混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各个阶层的人都会有。在宋代,勾栏瓦舍几乎被所有人所喜爱,无论城市大小,都会有其存在。

    勾栏瓦舍是城市的固定娱乐场所,在北宋时期主要是作为表演戏曲的场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戏院。之所以称其为勾栏瓦舍,是从其结构而言。勾栏,形状类似于没有盖子,并且四周用木板作为墙壁,里面有用来表演的舞台和观众观看的地方,有一个门是进出口;瓦舍,其搭建是为了演出不受刮风下雨的影响而能够顺利进行,瓦舍中有不同的勾栏。瓦舍中的勾栏,有杂剧、讲史、诸宫调等演出形式,可容纳很多观众,就像现代剧院中分为不同的厅,用来表演不同的戏剧。到南宋时期,勾栏瓦舍进一步发展,除了表演戏曲,更是能够进行角抵(相扑,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宋朝发展至巅峰)、蹴鞠(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宋朝最普及的一种体育性娱乐活动)、水秋千(跳水与荡秋千相结合,似今跳水运动)等大型体育活动。

    12岁的苏轼身高已达一米六五,只比普通成年人略矮。少年那张英俊的脸庞棱角分明,一双深邃的紫瞳,像两颗紫色宝石般闪烁着神秘的光芒。长阔脸、高颧骨,有其乃父之风。苏轼鼻梁高挺,唇厚牙白,给人一种坚定自信的感觉。

    眉州城天庆观私塾,某日放学之前。苏轼挤眉弄眼地拉起陈太初走到四周无人处,低声说道:“陈兄,明日旬假意欲何为?”

    陈太初有些莫名其妙,乐呵笑说:“苏兄,我还能干吗,当然是帮着爹娘干活啊。”

    陈太初出身眉州城普通市井之家,父母都在当地大富人家做工,除了养家糊口,还能供养陈太初求学,但这已是其父母能够做到的极限。陈太初从小就明事理,放假的时候从不外出玩耍,就在家里做家务活,力所能及分担一点。

    “陈兄,明日可是《目连救母》演出最后一天,有没有兴趣一起勾栏听曲?”苏轼兴致勃勃地说道。

    宋杂剧,是宋代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戏的统称。宋代是我国戏曲的成熟期。《目连救母》是一个关于佛教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该故事讲述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目连救母》是北宋杂剧中剧情较长的连台本戏,剧情之多可以连续演出七天,但这并没有浇灭观众们的热情,前来捧场的观众数量只增不减。这与我们现代人追连续剧十分相像。

    陈太初正襟危坐,语重心长地说:“苏兄,咱们都是求学之人,不能被这些吃喝玩乐的场所迷惑心智。我除了读书、家务、修道,再无他求。况且,程夫人怎会让你外出勾栏听曲,旬假也不行。”

    苏轼玩味地看着陈太初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打了个哈哈:“陈兄,咱们都同窗四载了,日日相伴,相互秉性都门清啊。不就是腰缠之物嘛,放心,明日所有花费都算我的。再者,我阿娘说了,要劳逸结合,不可死读书、读死书。”

    “哈哈!”陈太初爽朗大笑,毫不介意苏轼的打趣,反手打趣回苏轼,作揖道:“苏兄高义!”

    两人四目相顾,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