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 第53回 听述明决

第53回 听述明决

    将近花费一个时辰,高良夫哆哆嗦嗦地才将“甲午再乱”的前因后果讲述完毕。容不得他不心慌意乱,早有耳闻张方平灼见事理、洞如龟鉴。自家人知自家事,针对自己处理“甲午再乱”的所作所为,他实在是心虚不已。

    张方平闭目沉思良久,双眸再次睁开时如同一道雷霆一闪而逝,吓得高良夫一个激灵。

    张方平微微眯眼扫视高良夫。俄顷,张方平猛然爆起高声喝斥:“高良夫!你可知罪?!”

    高良夫浑身一颤,筛糠般双腿瘫软跪伏在地,不停磕头求饶:“下官知罪!下官知罪!张大人大人有大量,还请饶过下官这一次!下官再也不敢造次了!……”

    “来人!将高良夫先行押入衙署大牢严加看管,事件明了之前不允许其与任何蜀地官员接触,待我查明缘由以后再行定罪。”张方平袖袍一挥,就将益州路转运使兼益州代理知州高良夫拿下。

    “大人明鉴!下官一时利令智昏,但下官绝对没有通敌,绝对没有通敌啊!大人明鉴!大人明鉴啊!……”在阵阵杀猪般的哭嚎声中,高良夫被厢军拖出衙署大堂。

    此时整个益州衙署已在陕西厢军的完全掌控之下,拿下高良夫确实不费吹灰之力。只是这一切看得种古是一头雾水。他全程细听了高良夫的讲述,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啊,怎么就把一路的二号长官给拿下了呢?

    种古诚心求教:“张大人,为何拿下高良夫?高良夫为何认罪?高良夫认的是什么罪?属下确实不明就里。还请张大人不吝赐教。”

    张方平刚到益州就已先下一城,稍微松了口气,现在又正是倚仗陕西厢军的时候,耐心说道:“今年七月,边关就已传来侬智高欲寇蜀的消息,但在益州知州程戡的管治下蜀地并没有大的动荡。今年十月,程大人正好被召还朝升任参知政事。程大人离任,高良夫兼任代理知州以后,蜀地局势才有颠覆性的剧变,种将军莫非不觉得蹊跷?”

    种古疑惑地点头道:“确是蹊跷。但难道仅仅凭借这一点就能给高良夫定罪?”

    张方平胸有成竹地微笑点头说:“当然可以!高良夫兼任代理知州以后,其面对甲午再乱的流言表现得相当惊恐,并且高调地仓促备战,调兵屯于边郡之地,强役民众筑城,日夜不得休息。高良夫作为蜀地地方官的代表,其举动不排除借机引起朝廷重视,从而在中央为地方和自己争取更多政治资源的意图。我入蜀之前就已先行调查过高良夫此人,此人在兼任代理知州以后就私欲膨胀,四处运作妄图由兼知擢升为正知。高良夫对待甲午再乱的处置急速加剧了蜀地局势的紧张,最终导致整个蜀地社会情绪完全失控,民间遭受重大损失。朝廷又因为对甲午再乱的过度猜忌,抱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心态,一时被高良夫误导,发陕西步骑戍蜀,兵仗络绎,相望于道。劳民伤财,社稷动荡。高良夫因一己私欲,不顾蜀地百姓死活,枉顾朝廷天下安危。无论侬智高寇蜀是否属实,定高良夫一个管理失察之罪,革职查办没有任何问题。”

    种古心悦诚服地说:“大人英明,末将佩服!”

    张方平此时没有喜悦,脸上愁云再布:“我现在最是心忧两件事情。第一,高良夫的所作所为,是完全自我的个人行为,还是被某个利益集团推到面上的傀儡行为?如果是个人行为,此事还好。如果是傀儡行为,此事就相当棘手了。第二,虽然我能够判定侬智高寇蜀是无稽之谈,但蜀地百姓恐慌之心已甚嚣尘上,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此事确系造谣,用以说服蜀地百姓心安,此事恐怕无法善了,就算再次激起民变也绝非耸人听闻。”

    种古闻言亦是心惊。他只是一员武将,从未料想一个谣言就有如此危害,也不曾想到谣言背后还有这些复杂的背景。

    种古抱拳一礼,虚心请教:“张大人,此二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处理?”

    张方平自信中又有迟疑,缓缓说道:“其实第一件事情还好处理。今日中午之前,你奉我命再召集陕西厢军三部兵马,加上你部共计两千兵马足以。今日下午就放出高良夫已被革职查办的消息,引蛇出洞。暗处观察蜀地官场是否有异动,就能辨明此事。只是第二件事情就难以处理了。我至今也没有想到万全之策。”

    种古迷惑不解地问:“张大人,对待谣言的办法不外乎就是不传谣、不信谣,让时间证明谣言确是谣言。还有一月有余,甲午今年就会过去。少则三月,多则半年,谣言定会不攻自破。大人何须如此烦愁?”

    张方平肃穆正色道:“种将军,社稷面前无小事。如果在高良夫激化蜀地局势之前,按照刚才你所说的办法处理,确实就可。但如今蜀地局势已经彻底恶化,民心惶惶不可终日。随着时日累积,百姓心中的那跟弦非但不会放松,反倒会愈绷愈紧。真到那时,但凡有点风吹草动,百姓心中的那跟弦就会猛然崩断,后果不堪设想。此事,不能赌,也不敢赌。我张方平主政蜀地,断然不会让此人祸发生。”

    种古闻言躬身一礼,惭愧地说:“是末将鲁莽了,还请大人勿怪。”随即义正辞严续道:“依大人所言,必须证据确凿探明侬智高寇蜀的实情,那么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深入南诏腹地查探。末将请命愿往,为国尽忠,为大人排忧,末将万死不辞!”

    张方平赞赏地看向种古,对其愈发欣赏:“种将军高义。此法确实我所想。目前蜀地厢军暂时不敢委以重任,必须倚仗种将军和众陕西厢军。但此去南诏2000余里,危险重重,且陕西厢军人生地不熟,极易暴露。我之所以说没有万全之策,是因为缺少一位合格的本地向导。此人必须有勇有谋,蜀地人士,并通晓南诏语言,这样才能在不泄露的前提下圆满完成刺探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