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 第54回 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54回 新官上任三把火

    北宋确实实行了三省六部制。三省指的是尚书省(执行机构)、中书省(决策草诏)和门下省(审核机构),而六部则是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管铨选考核)、户部(管户籍财政)、礼部(管礼仪科举)、兵部(管兵籍军令)、刑部(管司法刑狱)和工部(管工程营造)。

    三省六部制起源于隋朝,并在唐朝得到完善,之后在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内被沿用。在北宋前期,由于政治体制的变化,三省六部制的实际权力已经转移到其他机构和官员手中,使得这些职位的长官更多地担任象征性的职务。在宋神宗的元丰改制(1080年至1082年)后,三省的地位才得到提升,成为最高的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共同掌握国家的文武大权。

    元丰改制前的宋仁宗时期,皇帝直管的主要国家机构如下: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非常置,正一品,均为荣誉性的赠官和加衔,无官署府僚;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仅存空名,无事无责;

    中书门下,亦称政事堂、东府,宰相办事机构,但权利被枢密院和三司分解不少。正宰相官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官名参知政事。下设制赦院、舍人院、起居院、礼仪院、太常礼院、审刑院。下设审官东院、审官西院、流内铨、三班院四个官署负责铨曹四选(北宋铨选官员的制度)。下设九寺五监,九寺为太府寺、司农寺、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五监为国子监、军器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亦称西府。正职长官为枢密使、同知枢密院事,正二品。副职长官为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从二品。设枢密承旨,统兵、吏、户、礼四房。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

    三司,置三司使、三司副使、三司判官。下设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盐铁司,长官为盐铁使,掌天下山泽之货,关市、河渠、军器之事,以资邦国之用。度支司,长官为度支使,掌天下财赋之数,每岁均其有无,制其出入,以计邦国之用。户部司,长官为户部使,掌天下户口、赋税之籍、榷酒、工作、衣储之事,以供邦国之用。各司下置副使、签度支部事、判官、孔目官、都勾押官、勾覆官;

    三衙,管辖全国的禁军,还在名义上管辖各地的厢军,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三衙的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三衙与用文臣主持的枢密院互相牵制,实行以文制武,而三衙又各统一部分兵力,以便互相制约,其目的是为提高和巩固皇权,防止武夫兵变;

    御史台,为监察机构,正职御史大夫设而不授,副职御史中丞为实际领导。下设台院(有侍御史,掌纠察百僚、弹劾不法,侍御史在诸御史中地位最高,职权最重)、殿院(有殿中御史,掌管宫廷礼仪)、察院(有监察御史,监督中央及地方官吏)。

    张方平出身贫寒,聪敏绝顶,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其英发之气,勇于见得。官职最高拜参知政事。可见其绝非寻常。

    如今张方平以益州知州之职暂领川峡四路一切军政事务,一并节制陕西六路协助戍防的所有军队,更有相机行事之权。可以说现今蜀地所有事务,张方平一言可决。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在张方平赶到益州城的当日就将益州路转运使兼益州代理知州高良夫就地革职查办;这第二把火,在当日种古召集齐两千陕西厢军以后,张方平把这两千厢军纳入麾下留用,将其他援蜀的陕西厢军全部遣返回去;这第三把火,停止各种高调地仓促备战准备活动,缓和民间的紧张情绪。停止筑城,好生安抚以后,让强役筑城的百姓各自回家。至于已经调屯于边郡的本地厢军,张方平暂未撤回。因为他依然没有找到“万全之策”。

    一日之内,张方平这三把火烧得整个蜀地官场震动。特别是高良夫被革职查办的消息散播出去以后,蜀地官场未有任何异动,张方平宽心了不少。他最为忧心的第一个问题算是初步解决了,以后再多多留意便是。有两千陕西厢军在手,蜀地任何人都无法掀起大的风浪。至于心忧的第二个问题,也初步有了解决思路。

    翌日一早,张方平急召益州城的所有官员前来衙署议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官员们推荐蜀地的高贤奇士,然后派人去延访这些蜀地贤士,让他们给出解决甲午再乱的具体办法。总之,就是一个中心思想:蜀人治蜀。

    巴蜀自古是西南的窗口和进一步开发西南的基地,巴蜀在西南与中原的关系史上,有很大的代表意义。巴蜀的兴衰治乱,往往可以作为开发西南进程及开发后果的一面镜子。

    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巴蜀开发以来的历史,不难看到,巴蜀具有很强的自立割据倾向。巴蜀的经济发展,往往与中原不同步。在军事冲突中,尽管巴蜀偏处一隅,但却往往成为征战双方争夺的焦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俗谚所称的“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看来还是事出有因的。中原虽然强大,但绝不可轻视巴蜀,巴蜀虽小,却足以挫败中原的胁持。

    天下未乱蜀先乱,本质并非巴蜀人本性就爱作乱,而是中原政权处理巴蜀问题欠公正而自找其乱。但是,如果巴蜀已然动乱,那么运用蜀人治蜀就是最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