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 第80回 气本论

第80回 气本论

    在崇寿院山长的热情款待之下,苏洵一行四人,连同张载,一起用过晚膳。

    晚膳过后,苏洵留下和山长畅谈,相互探讨学问。苏辙和二饼回书院庐舍休息。苏轼则喜形于色地拉起张载要与其促膝长谈。张载也很是欣喜,虽然自己年长苏轼16岁,又是初次谋面,但始料未及苏轼小小年纪居然如此懂自己,视其为知己好友。

    苏轼诚心实意地讨教:“张兄,你认为我辈读书人到底要追求到何种境界?”

    张载深信不疑地说:“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辈读书人应当努力达到此圣贤境界。”

    “理应如此!”苏轼点头称是,对于张载的思想苏轼确是赞不绝口。

    “今日得见苏兄,为兄甚是开怀。人生在世,难遇知己。今日为兄兴起,容为兄多说几句。”张载对于苏轼这位知己小友,很是欣赏。

    “张兄但讲无妨,苏某洗耳恭听。”苏轼慨然应允。

    张载拨弄了一下自己庐舍的油灯灯芯,使其燃烧更旺,整个庐舍愈发明亮。

    略微整理了一下思绪,张载气定神闲地说:“宇宙的本原,始基是物质还是精神,历来是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每位大家必须回答的问题。我认为‘气’是人和万物产生的最高体系和最初始基,一切万物都是由‘气’化而来的,形态万千的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这‘气’,包含了阴阳二气的对立依存,相反相成,升降互变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交互运动中产生了人和万物。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宇宙的构成分为太虚、气、万物这三个主要层次。太虚聚而为气,气聚而为万物;万物散而为气,气散而为太虚。这两个相反的运动构成了宇宙的基本过程。太虚、气、万物都是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这个物质实体‘气’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永恒的。我认为无形无状的太虚实质上是‘气’的本来存在状态,我称这本然状态为‘本体’。太虚是本体之气,是‘清气’,或者说是‘无法直接感知的极为稀薄的气’。‘气’不过是这种清稀微细的太虚之气凝聚而成并可以看到象状的暂时形态。虚与气是统一的。万物与气之间是一种同样的聚散关系。物质的‘气’作为宇宙本体,只有存在形式的不同变化,不是物质本身的消灭和化为无有了,‘气’是永恒存在的。”

    “嘶”苏轼倒吸一口凉气,内心早已一万头草泥马狂奔而过:张载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永恒性的思想,几乎已是古典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最高成果。如果把“气”的概念转化为现代可以理解的“能量”,那岂不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了!我X!苏轼实在没能忍住,心里来了一句国骂。

    张载没有在意苏轼的震惊,神采奕奕地继续说道:“依据我的气本论思想,万物由气产生,万物又不断复归于气,气作为实体,无所不在,永远同一,它仅在自己的规定中不断变化。由于气的每一种形态都只是暂时的,因而道教的‘肉体长生’只是一种幻想。另一方面,宇宙并没有真正的虚空,我们一般所说的头顶之上的虚空也是‘气’的存在形态。‘气’作为实体,永远同一,没有消灭,因而佛教‘空’、‘虚’的教义不过是一种迷妄。另外,太虚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体,只有这样的统一体才能是最高本体。承认太虚本体的物质性就肯定了宇宙在最根本的层面是实存而非空性,因而就与佛家区别开来。承认太虚的物质性又否定了‘虚无’,并且这一本体还是有价值的存在,能够赋予万物以本性,这又与道家相互区别。”

    苏轼听得心惊胆颤,张载这气本论的建立,明显就是针对佛道二家从而建立的一种儒家的本体论。

    张载的说话声变得高昂起来,眼中精光闪动,仿佛有火花在其中跳跃,表达出他内心的激动和亢奋:“我认为气化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变’,一种是‘化’。变言其著,化言其渐。‘变’与‘化’二者相互连结。著变是指事物的显著运动,渐化指事物逐渐而细微的变化。著变可以引起渐化,著变是渐化过程的中断。宇宙的运动是由于气本身具有内在的运动本性。事物运动的根源在它内部,而不在它的外部。这种事物自已运动的内在本性和根源,我称其为‘神’。神是太虚内的神妙作用,不仅指变化的复杂性和不固定性,而且指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本性。变化的过程是有秩序、有规律的。气在太虚中升降聚散、相推相荡,是在‘神’的支配下发生的。变化的实体是‘气’,变化的过程是‘道’,变化的常则是‘理’,变化的本性是‘神’。”

    呜呼哀哉!苏轼听得整个人都麻了,这张载分明就是一神人。

    张载将自己关于气本论的思想全盘托出倒与苏轼,顿觉神清气爽,心满意足地说:“我认为对立的双方必定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我称之为‘感’。在我的气本论中,二端的相感主要表现为絪缊、相荡、屈伸、升降、动静、相求相揉、相兼相制等。正是这些广泛的相感形式使对立面在相互作用中相互联结,从而造成屈伸无方、运行不息的变化过程。佛教最核心的两个字就是‘解脱’。为何要解脱?因为苦,苦为生老病死;从哪儿解脱?从集处,集为召集苦的原因;解脱到哪儿去?去灭处,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如何解脱?用之道,道为完全解脱实现涅槃境界的正道。苦集灭道为佛门四圣谛。四谛有两重因果,苦为果,集是因,由苦集二谛成为世间生死因果;灭是果,道是因,灭道二谛为世间出世因果。有漏果者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无漏果者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此即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之义。”

    “呃”苏轼此时已经有些跟不上张载的思维节奏了:不是正在阐述气本论的感吗?怎么一下南辕北辙,又说到佛门四圣谛去了?

    张载看出了此时苏轼的疑惑不解和莫名其妙,指点江山地霸气开口:“苏兄,感是遍在的,感是真实的,感不是伪妄的。唯有把感视为幻妄的思想,才需要破除感。我的好苏兄,苦集灭道也是感啊!”

    “你你你!”苏轼张大了嘴,仿佛要疯狂嘶吼,但除了“你”,却无法发出别的任何声音。他的心跳仿佛都已停滞,只剩下一片空白和满脸震惊:这张载的真正目的已经不是针对佛教这么简单了,这是要破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