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 第83回 奉闲和尚

第83回 奉闲和尚

    当日深夜,苏洵一行四人终于赶到京西北路河南府渑池县。

    说起渑池,最著名的莫过于“渑池会盟”。如今的渑池,是豫西的一座小城。黄河从县境北部流过,洛河从县境南部流过。城西,有一座秦赵会盟台,初建于明朝,后来屡毁屡建。会盟台是纪念先秦时发生在渑池的一桩历史事件:秦国半邀请半胁迫地约请相对弱小的赵国在渑池会盟,互相修好。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以此侮辱赵国。赵国上大夫蔺相如挺身而出,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双方才算扯了个平手。经过艰苦的谈判,秦赵两国最终和谈成功,双方偃旗息鼓暂时停止了战争。这就是著名的“渑池会盟”。

    此时渑池城门早已关闭,无法再进城。四人正好路过渑池西郊的一座古朴寺庙,不得以准备前去叩寺看能否借宿一晚。

    寺庙名为圣寿院,始建于东晋年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金大定十六年更名为龙耳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清代康熙、咸丰年间多次重修。

    见圣寿院还有灯火亮起,苏轼前去敲击寺庙大门。“咚咚咚”的敲门声响起,在万籁无声的此刻显得很是突兀。

    良久,脚步声响起。在寂静的夜晚,脚步声变得细腻而悠长,回荡在无尽的静谧之中。

    “嘎吱”一声,寺庙大门被人从里打开,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僧出现在四人面前。

    苏轼连忙作揖一礼:“这位大师,请恕我等冒昧叨扰。实在是我等将才赶到渑池县,现在无法入城投宿。不知能否在贵寺借宿一晚,明日一早我等便就离去。”

    “阿弥陀佛。”老僧和善地微笑着说,“贫僧法号奉闲,是本寺的主持。佛说:一毫之善,与人方便。施主想要留宿一晚,当然没有问题。快快随我入寺。”

    四人在奉闲和尚的带领下进入圣寿院。圣寿院有专供香客临时落脚的寮房。在奉闲和尚的安排下,四人经过整整一天的鞍马劳顿后终于在圣寿院住下。

    苏洵让苏轼代表四人再去拜见奉闲主持,表达诚挚的谢意。

    在圣寿院的禅房,苏轼再次得见奉闲和尚。

    苏轼躬身一礼,诚心诚意地说:“多谢奉闲大师今夜能够收留我等。家父特意令我过来再次向您当面道谢,感激不尽。”

    奉闲和尚慈和一笑:“阿弥陀佛。苏施主无须客套,快快请坐。我观施主高颧阔脸,紫瞳烨烨,非一般人。且四位施主皆与我佛有缘,特别是苏施主你,佛缘最厚。”

    苏轼被奉闲和尚的一句话就激起了兴致,内心暗赞其佛门法力高深。苏轼正冠庄重地说:“奉闲师父慧眼如炬。我阿爹师事蜀地出身的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是其皈依弟子。我阿娘亦系优婆夷。我弟弟也是笃信佛教,乐意于做佛教功德善事。还有这次随行的二饼,还俗以前更是佛门行者。至于我自己,对于佛家亦是发自内心的欢喜。去年上元节益州城灯会期间,我游大慈寺时得见文雅大师惟庆、宝月大师惟简两位法师。两位法师的超凡气度、博学多闻和虔诚书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惟简,因为都姓苏,又都是眉山人,我认其作宗门兄长。”

    奉闲和尚先是点点头,即又摇摇头:“阿弥陀佛。苏施主有佛门兄长,确是与佛有缘。但苏施主的佛缘远不及此。如果贫僧没有看错,苏施主应是被某种外力斩灭了一段佛缘,然后又无缝嫁接上了另外一段滔天佛缘。两两相比,犹如萤火对之皓月……”

    苏轼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小时候阿娘常说的那件事情。程夫人在刚怀上苏轼的时候,曾梦见一僧人来托宿,记其颀然而眇一目。此事,苏洵也知晓。苏洵据此推测苏轼是云门宗五祖戒禅师的转世。戒禅师是陕右人,失一目,由于长期住在湖北五祖山,故被尊称为五祖戒禅师,正好其圆寂后不久程夫人便怀上苏轼。再联想到前世的自己在此世自己六岁时穿越而来,以及朱姓老尼的一幕幕,苏轼若有所思。

    “轰隆隆!”奉闲和尚还未说完的话语和苏轼的思绪同时被强行打断。原本万籁俱寂的夜晚突兀间轰雷贯耳,掣电炸天,圣寿院四周刹那亮如白昼,雷惊电绕仿佛灭世一般。

    苏轼也是被这平地惊雷吓了一跳,再度看向奉闲和尚时,惊觉其脸上已是毫无血气,色若死灰。

    苏轼连忙关切问道:“奉闲师父,您这是怎么了,没事儿吧?是不是这雷电惊吓到您了?”

    奉闲和尚紧闭双唇,钳口不言。

    这雷电来得快去得急,转眼之间销声匿迹,好似刚才的灭世雷电就是恍惚幻觉。

    良久,奉闲和尚自嘲地轻叹口气,似是放下什么。唯有他自己心中明了,经过刚才的变故,自己恐怕已是时日无多。

    奉闲和尚恢复平和,慈蔼地说:“苏施主,你这千里迢迢所行为何?”

    苏轼知道奉闲和尚定然缄口不会再提刚才佛缘之事,不好继续发问,便顺着奉闲和尚的话说:“奉闲师父,这次阿爹带着我和弟弟赴京赶考,参加今年秋开封府的科举解试。”

    “科举啊……”奉闲和尚低头轻声呢喃,好似追忆往昔,最终轻叹口气。这是奉闲和尚今晚第二次轻叹了。一夜之间两次情绪波动起伏,这对于奉闲和尚而言实乃绝无仅有。

    苏轼诚恳请教:“奉闲师父,闻听科举,为何轻叹?”

    当奉闲和尚抬头看向苏轼的时候,其眼神中充满了深深的怜悯,缓缓开口说道:“阿弥陀佛。贫僧俗世之时也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苏轼骤闻此言,竟然如同乌云盖顶一般压得其无法喘息,仿佛有什么非常重要的东西要崩溃坍塌。苏轼对于自己这种莫名其妙极其不好的心绪由来也是茫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