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 第96回 重获赏识

第96回 重获赏识

    十二月二十四日,小节夜,寅时,将近卯时。

    “阿爹,哥哥,二饼,你们快快起床梳洗啊,今儿咱们还得去张府过节呢!都麻溜起床啦!”天还未亮,苏辙就激动亢奋得起床嚷闹。自己不睡也就算了,非得搅和得苏轼三人也无法再睡。

    苏轼睡眼惺忪地透过窗户扫了一眼户外,黑灯瞎火,漆黑如墨。苏轼猛地甩过床被紧紧捂住自己的脑袋,用头撞墙的心思都有了,内心止不住地连连哀嚎。

    苏洵实在忍受不住,肝火直冒,语气不善地责备道:“三郎,今晚这都已经是第三次了。你齿少气锐,就算通宵不眠,也是毫发无伤。你阿爹我这老胳膊老腿儿可是真扛不住啊!”

    只有二饼相对最为平和,只是平静的语气中仍旧透着一丝无奈:“阿郎,子瞻,我想咱们还是别睡了。否则这大半夜的一会熟睡一会惊醒更为难受。”

    苏辙尴尬地干咳两声,随即立马堆起满意的微笑:“还是二饼善解人意。阿爹,哥哥,二饼都说了别睡了,咱们听二饼的吧。”

    二饼闻言错愕地看向苏辙,苏洵和苏轼也是瞠目结舌地望着苏辙,苏轼更是被其气笑。

    但无论苏洵三人再如何心不甘情不愿,也都被逼起床洗漱。四人大眼瞪小眼,苦熬到天亮,匆匆用过早膳后就赶紧去往张府,实在是无法忍受苏辙的折腾折磨。

    张府是张方平在开封府的府邸。原来张方平早在今年九月底就已被召回京师为官,只是返京后一直忙于手头公务未得空闲与苏洵四人见面。直至最近处理交接工作和手头紧急公务才告一段落,又正好赶上小节夜,便于两日前遣人持信邀请苏洵四人今日来府一聚。

    苏洵四人行至张府门前,向门倌道明来意后,门倌热情地将四人直接带到张府书房,显然张方平早已有过交代。

    门倌轻敲房门后,请苏洵四人入内,张方平正在手捧书卷专心观阅。

    时隔十月后再谒张方平,苏洵情绪激荡之下竟眼含热泪,抱拳对着张方平一躬到底,发自肺腑地说:“明允拜见张大人!感谢张大人的提携引荐之恩!明允没齿不忘!”

    张方平抬头展颜大悦,连忙放下书本起身扶起苏洵,欣慰笑道:“明允,快快请起,不必如此。明允大才,是真才实学之人,京师扬名你实至名归。况且,我只是写了一封推荐信,明允真正应该感谢的是欧阳兄。欧阳兄在朝堂之上将明允与荀子相提并论,用心良苦啊。听说你已拜入欧阳修门下,可喜可贺。”

    苏洵点头称是,颇为感慨地说:“是啊,这次是老师帮了大忙。老师恩同再造。作为学生的我,唯有结草衔环以报恩师。”

    苏轼、苏辙、二饼亦抱拳对着张方平躬身一拜:“拜见张大人!”

    张方平对于这三位后辈皆是十分喜爱,尤其是苏轼和苏辙。张方平爽朗笑道:“子瞻、子由、二饼,来来,一同落座。”

    众人寒暄过后,张方平语重心长地对苏洵说:“明允,虽说现在子瞻和子由省试备考在即,但你辅导他们兄弟的功课也别太过劳心劳力。你看你脸色如此憔悴,黑眼圈如此浓厚,务必要劳逸结合啊。”

    苏洵闻言讪笑几声,连忙岔过话题,只是趁张方平不注意间飞快地狠狠瞪了苏辙一眼。

    经过与张方平的沟通,苏洵得知今年八月朝廷就已升任张方平为三司使,九月底才赶赴京师到任。三司使,总揽财政收支、租赋及盐铁专卖事务。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为中央最高财政长官,号称“计相”。

    苏洵诚心恭贺:“恭喜张大人升任三司使!张大人斗重山齐,此次升迁众望所归。”

    张方平坦然微笑,随即眼神中出现追忆:“明允,其实早在十年之前,我就已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啊?!”苏洵惊愕失声。苏轼和苏辙急急对望一眼,内心震惊不已。十年前,张方平将将不惑之年。

    北宋翰林学士拥有草制诏敕之权,侍从皇帝左右以备顾问或参与谋议,有时也能保举官员和知贡举,间或也受皇帝临时差遣充任使节等,有“内相”之称。

    张方平十年前就已位至“内相”和“计相”,这是要真正拜相的前奏啊。

    张方平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当时,我与三司判官杨仪私交甚笃。八年前,正当官家要重用我时,三司判官杨仪犯事,我受其牵连,贬出京师在地方为官。这一贬黜就是八年。”

    苏洵四人闻听唏嘘不已。

    张方平慈和地看向苏轼,俨然已将其作为自家晚辈看待,慈蔼笑道:“这次多亏了子瞻从旁协助,我近乎完美地平定本次蜀地甲午再乱。再加上我进献陛下的十四项谋略,陛下这才诏我回京升任三司使,算是重获陛下的赏识了。”

    张方平当时的奏章指出:国家以陈留一带为中心,处于四通八达的枢纽地位,不像雍、洛等地有山川险要地形可以依靠,而仅能依靠强大的武力。士兵要吃饭,粮食依赖漕运,漕运以汴河为主,汴河连接淮河、长江,直达南海。天圣年(1023年)以前,每年调集百姓疏浚,因而水流通畅。其后,浅薄者争着请求裁减役费以哗众取宠,汴河日益堵塞。现在河在天上,必须仰望。这是得到了尺寸之利而丧失了丘山之利。

    张方平所奏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之大事,进而献上十四项谋略用于彻底根治此事。张方平的意见和建议全部被宋仁宗采纳,得以重获赏识。

    随即,张方平脸上稍显沉重地看向苏轼和苏辙,缓缓说道:“子瞻、子由,此次省试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务必要全力以赴、一举中第。本次解试全国约有四十余万考生学子参加,最后有资格参加省试的仅有4700余人。并且此次省试不同往昔,有欧阳兄的得意弟子曾巩、林希等参加,更有前些时日张载、程氏兄弟的异军突起,等等,不一而足。如果本次省试欧阳兄真能知贡举,以他不遗余力奖掖后进的个性,我隐约有种预感,本次科举省试将极有可能开创我大宋自开国以来最为鼎盛的人才井喷之盛世,一举奠定我大宋未来百年之根基。”

    “嘶!”四人闻言尽皆倒吸一口凉气,不曾想到张方平对于本次应试考生学子评价如此之高。

    苏轼不敢怠慢,郑重其事地抱拳一礼,沉声说道:“张大人放心,我们兄弟必定竭尽全力,绝不辜负张大人的殷切期望。”

    苏辙坚定地点头,斗志昂扬,眼中似有火焰在燃烧,他对于自己和苏轼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