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景祐新风 » 第五十八章 范仲淹上疏

第五十八章 范仲淹上疏

    虽然当了回“孙山”,但总比名落孙山来的更好......顾深对自己这次的科考成绩,还是很满意的。

    至于王单......他现在快疯了。

    托福于顾深的提醒,王单也提前准备了边策,而且写的也比较务实......因此,王单的殿试成绩,是甲科第二十名。

    北宋科举,甲乙两科,录取人数皆不定数,甲科不是明清时代只有三人,从五人到三十人,都有过。

    今年的甲科,赵祯就把名额定在了二十人。

    也就是说,王单的殿试成绩是甲科最后一名。

    虽然同样是最后一名,但甲科的最后一名跟乙科的最后一名,差别可就太大了.......王单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居然还能考出这样的成绩来。

    事实上,如果不是王单本身的文化造诣不够,再加上他省试的成绩只是中榜中下的拖累,他的名次还能更高一些。

    毕竟,今年的殿试题目涉及边策,让太多考生措手不及了。

    至于顾深,说实话,要没吕夷简那档子事儿,他应该也能进甲科,但可惜.....如今是乙科第九十六名。

    但是吧,要没吕夷简这档子事儿,估计赵祯都不一定能记住还有顾深这么人的存在......这事儿,真不好说是福是祸。

    殿试排名公布了,中了进士的考生们纷纷相庆,彼此邀约同游,增进感情......这些都是将来可能用的上的人脉。

    王单自然是接到了不少的邀请,毕竟他是甲科进士,起点就跟其他人不太一样。

    甲科进士,如果外放,至少得是一州通判级别的官员,而乙科进士,好一点的当知县,差一点,像顾深这种吊车尾,大概就是县丞,县尉之类的官职。

    因此,这段时间,王单的邀约不断,有太多人想跟这位甲科进士套近乎了......甲科榜尾,那也是甲科。

    而王单还是一如既往地讲义气,到哪儿都不忘带着顾深,跟顾深一起结交人脉关系......同榜考生,两人基本都认识了个七七八八。

    就这么来回的赴宴过了几天,终于到了簪花宴的日子了。

    这一天,最出风头的人,不是本次科举的状元和榜眼,而是探花郎。

    当然,这个时候的探花郎,还不是甲榜第三的名次......宋时的探花郎,对成绩没有任何要求,但对外貌有要求,必须是考中进士中最帅气的两个小伙子担任。

    簪花宴上,探花郎要给所有的进士簪花,然后两人代表所有的进士们,去游街,接受汴梁城少女们的欢呼......给王单羡慕的,醋味都要溢于言表了。

    顾深和王单,当然不可能成为探花郎,这两人外貌条件不够也就算了,还都已经成婚了......不合格。

    簪花宴过后,就是琼林宴,官家赵祯亲自出面,招待新科进士们。

    等到琼林宴结束后,就该到赐官的环节了。

    这时候,新科进士们才会得到真正的官职任命,走马上任去。

    但,在这之前......范仲淹的大招憋好了。

    就在琼林宴结束的第二天,国家抡才大典就算是告一个段落了,范仲淹也收拾好了开封府的杂事了......《百官图》,就出现在了赵祯的御案上。

    还是在大朝会的时候,范仲淹发了大招,献《百官图》,弹劾吕夷简。

    大朝会上,范仲淹不仅献了《百官图》,还附上了《百官图》上那些官员们正常升迁应该到的官职册子,例数了某些朝中官员,某某按制应该是什么位置,属于超迁,某某按制本不该升官,但却升了,属于左迁......这些人全都是吕夷简执政以来,违规升迁的官员。

    也就搭着范仲淹到底听了一些顾深的劝,没有当众把这些官员给揪出来挨个点名,只是把图和册子交给了赵祯,让赵祯自己过目,然后当廷弹劾吕夷简任人唯亲。

    这一手,固然是给很多人留了面子,但......谁被违规升迁了,自己心里没点数么?!

    而且,那副图,那个名册,可就在官家手里......这东西放在官家手里,不一样是等于毁了自己的前程了么?!

    所以,范仲淹虽然没当廷开地图炮,但实际上的效果,跟开地图炮还是没什么区别。

    甚至是吕夷简,也被范仲淹这一手,给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好嘛,我说快两个月没参人了,原来是憋了个大招,就等着弹劾我呢是吧?!

    而且,这种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的罪名,哪怕是吕夷简,他也受不住啊......因此,吕夷简只能是站出来,当廷抗辩。

    具体过程,顾深肯定是不知道的,但据坊间传闻,听说是很激烈。

    到最后,说不过范仲淹的吕夷简直接用宰执身份压人,说范仲淹“迂阔不足以谈国事”,又给范仲淹扣了“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的罪名。

    这是一点脸面都不留的,彻底撕破脸了。

    说真的,第一,第三个罪名,顾深还是能理解的,可第二个罪名,顾深觉得吕夷简扣的莫名其妙。

    “荐引朋党”的人,明明是你吕夷简吧,怎么变成了范仲淹了?!

    结果,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汴梁城开始流传流言,说是范仲淹和八大王赵元俨交好......这话题,就很劲爆了。

    顾深不知道这流言到底是不是吕夷简传的,如果是的话,吕夷简的手段,就有点太过于卑劣。

    在这样的情况下,范仲淹的弹劾,必然会失败的......很快,朝中传出新的任命,调范仲淹知饶州。

    这么大的事情,在新科进士圈子里,也是传的沸沸扬扬的......但大多,不是说范仲淹的好话。

    毕竟这次范仲淹得罪的人太多了,而心虚的人更多。

    有些就算不是吕夷简提拔上来的官员,但终归也有靠着家世或者关系得到升迁的人,他们对范仲淹的行为,也很不满......吕夷简要是因为这事儿倒了,官家彻查下来,那他们也得跟着倒霉。

    所以,东京城内针对范仲淹的流言四起,说的最多的,都是在说范仲淹这次弹劾吕夷简,不过是故意求名。

    而且听说,连王曾都被影响到了,他私下里告诫他看好的年轻人韩琦,要低头做事,不能学高若讷那样为了利益什么都不顾,但也不能跟范仲淹一样以直求名。

    因此,在这段等待朝廷处置的时间里,开封府这地方,是真的门可罗雀。

    范仲淹的日子,到底不好过。

    但是吧,终究还是有那么两只小麻雀,会选择在这个时候,主动送上门去。

    不是别人,是顾深和王单。

    其实吧,范仲淹其实早有交代过的,不让顾深和王单来看望自己。

    当廷弹劾没成功,官家选择了和稀泥维护吕夷简,范仲淹就知道,自己接下来的日子不会好过了,因此,他提前通知了自己的亲朋好友们,不要替自己说话,也不要来看望自己。

    一方面,范仲淹不想因为自己连累了亲朋好友们。另一方面,吕夷简给自己扣的罪名里,还有一个“荐引朋党”的罪名。

    这时候谁站出来替自己说话,很容易就会被吕夷简坐实“荐引朋党”的罪名......这是给吕夷简送刀子的行为,能不做尽量不要做。

    因此,范仲淹的好朋友尹洙,迷弟欧阳修等人,这时候都没有任何替范仲淹说话的意思。

    当然,也没有去看望范仲淹。

    但,顾深和王单还是去了。

    倒不是这俩体会不到范仲淹的用心,可问题是,这俩不过是新科进士,连官场新人都不算,他们俩能算范仲淹什么“朋党”?!

    老吕要是真的抓住这事儿不放,那反而会显得老吕没有宰执气量了。

    老吕就算要对顾深和王单下手,也不可能放在明面上的。

    因此,这两人去看望范仲淹,范仲淹是既欣慰,又担心。

    欣慰的是,自己到底不是孤家寡人,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的亲朋友人,子侄晚辈们,还是能理解自己的。

    担心的是......

    “你二人如此所为,难免影响日后授官。”

    这就是范仲淹担心的地方。

    新科进士,才刚刚步入官场,人微言轻也就算了,授官的权利,还掌握在吕夷简手里......这不是给人家机会整治你们俩么。

    对此,顾深则是耸耸肩,满不在意的说道,“师伯,我一个乙科九十六名,就算授官,也不过是县尉,县丞......他吕夷简再针对我,难道还能把我新科进士的名头给撸了?!”

    顾深一边说着,一边看向了身边的王单,调笑着说道,“真要说不易,还得说是善友兄......甲科二十啊,大好的前程,可就要毁于一旦咯。”

    王单一听这话,却是无所谓的点点头,说道,“毁就毁了吧,我自己什么水平我能不知道么......况且,范公于我苏州百姓有大恩,若小子此时不来看望范公,将来回乡,是要被乡人戳脊梁骨的!”

    “......两个好小子,且与老夫共饮。”

    范仲淹大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