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方死方生 » 第四章 前日因

第四章 前日因

    数日前

    生前骂名消,死后尸骸抛。

    恶鬼洞中不平叫,妄把亡魂来惊扰。

    “嘀嗒——嘀嗒——”

    “嘀嗒——嘀嗒——”

    水珠从岩壁上滴落,似幽冥里的足音。

    洞穴中,仅有细微光线从石缝漏下,一颗颗尖笋样的钟乳石垂挂,许多条银蛇一般的细线在地缝中无声地淌着。活水有声,这儿的水却无声,并非死水,而是初生之水。

    一片阴郁、死寂中,偶有水光映上湿滑的岩壁,显出靛青、绀紫,那是石中蕴金。金石润泽,故能生水。

    这幽泉暗壁,凄神寒骨。五行初生,虽有水汽长养,然而金石戾气,生灵不驻,只有青苔郁郁深深,偶有四脚蛇从水中扑哧爬过,发出诡怪声响。

    “逝者未矣,流景逆之;死者来归,生者速腐;阴阳可倒,天地可转,游魂岂不招徕……”

    唱念着不韪咒词的人一身麻袍,正围着那潮湿地面上的一个贴着符箓的人形泥坯转圈,手脚摆动,状若疯癫。

    随着这阴邪的咒术一点点进行,溶洞中起了明显的变化,地逢中的水开始干涸,水汽迸散,青苔显出枯态。

    原来他手中抓的,是那些无形流转的灵气,正抽着此地灵脉送进那泥人中。

    泥人浮起在空中,那粗糙形状竟自发地变化,好似虚空中有双无形的手在将这泥坯细细捏造。圆面的脸部凹凸出真实的五官来,手足细化出指节,衣饰也斑驳地浮现,通天冠冕,绛衣玄裳,上纹星辰山川流泻。

    一个粗制滥造的泥胎,片刻间成了个真正的人,仍然悬浮着,头却翻成了直角,直勾勾地盯着麻袍人。

    麻袍人摘下兜帽,却是张清贵的脸,诡异地笑:“陛下不必如此折煞晚辈,今是您驾崩近一千二百年后……”

    那古帝打量着他,忽的伸手,一股烈焰自袖中乍然迸出,刹那间洞中迅速升温,水露尽数蒸发,嘶嘶有声。这一道火有如斯威势,阴冷湿地竟成阿鼻地狱。焰火来势汹汹,直袭麻袍人的面门。

    麻袍人被那靠近的热气一灼,面色亦是凛然,然而不躲不闪,“……晚辈以刍灵术救陛下脱出幽冥蒙昧……”那火到了他身前就似被水泼一般成了缕缕青烟。

    古帝端立着,看了看自己的手,仿佛并不意外这火的颓败:“若非孤想,谁能将孤烧死宵台月下……刍灵术早已封禁、四国古本付丙尽矣,汝何处得之。”

    那麻衣人见火果然如残卷所言不能伤及施术者,终于如胜券在握,自顾自地道:“这般声势,果然是绝迹的丹火……陛下目前只是陶俑身,这般炙烤下,手自然熔化,但我藏有千年玄冰一块,刀火不损,可以融入这躯壳,只是陛下的灵火大约会削落三成。在我为陛下寻得躯壳夺舍前,只能先委屈陛下寄魂于泥胎了……”

    麻袍人又有些癫狂地咯咯笑起来:“陛下,我以觅灵、束灵、藏灵三步成刍灵塑身术,所费功夫不浅,可并非想死在您手下,您有更值得对付的人……”

    “一千二百年沧桑,当今世道崩坏已甚啊,五灵衰微,贱民僭越,愚民相应……

    “陛下,您少时即位,灵力震铄古今,最后落得自焚宵台,心中不恨吗?愚民不知我们肺腑心肠,只把我们抛弃。都说君王对功臣兔死狗烹,众生于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凉薄!”

    ……

    前日

    大梁长秋宫

    珠帘低垂,被一只手拂起,这是只养尊处优的手。

    宫人在一旁静默侍立,这华服的贵人掀开帘子,看着榻上那昏迷的老妇人。

    老妇人鬓髪皆白,而面容祥和;这不惑之年的男子,却面有哀容。

    “阿姊仿佛突然间苍老至此了……御医怎么说?”

    “禀国舅,自娘娘昨夜昏睡,圣人已宣医丞为太后施过针,也已服了三贴药。”

    可是毫无作用。他心想。

    “她可有说了什么呢?”

    “……”

    “莫怕,你但说无妨。”

    “娘娘昨日闻见秋社箫鼓……口谕众人:‘明年社饭,当思老身也’。”

    他只有惨怆增叹,告退离宫。

    一路上,他眼盯着车舆上华盖垂下的焕焕流苏,恍惚出神。

    府邸,内室中焚香氤氲。

    “哗啦——”

    他忽地长袖一挥,将那案上药盒扫落地上。

    “那所谓的灵丹妙药呢?为何又是这益气丹凑数?”

    “大人,那道爷说……洛京地脉不合,炉火难起,那些童子作器皿也难引足够灵气……如若大人决心要得延命丹为人续命,他得讨几个有灵脉的做药引……”

    “你倒是学舌八分像……这些牛鼻子真是左右搪塞,理由不穷!当初怎么不见他提这地脉的事?太医院也尽是些废物。如今她病势已急,日薄西山了……偏偏赶在这时候、这时候!唉……北虞余孽未清,东艮欲动,河间大旱……她这一去,岂不是把大梁置于风雨飘摇之境?”

    “大人,太后吉人自有天相,星君保佑,必然无碍的。”

    “那老道还是要骨骼未成的童子?”

    “……既有灵脉,这倒是末节了。”

    “那你便吩咐下去,照他说的办,务必小心行事,圣人正在四下打压人牙子,可别太晃眼往刀口上撞。我这好甥儿,可真不知道他在挡他亲娘的活路啊?”

    “属下必定不负所托。”

    “……事后把那几个孩子都厚葬了。若是终究无力回天,就把那老道送去给他们陪葬。”

    “诺。”那侍从退下了。仅剩他一人滞留在烛火通明的房中。

    生世徒劳,风吹冷烛。安神香难安神,手捻着鎏金雕饰香炉,这华服的勋贵心中惨淡又迷惘。

    大抵,人为留私心眷恋之物,钟鼓馔玉、宝马香车,一旦有了堂皇借口,总是分外能下狠手。

    大道之理,也许是有些人立身之基,更是有些人蒙心之障,他自己又是哪种呢?

    四更六刻

    深夜的灵台,夜露繁霜。

    鉴池边,师衡远负手站立,俯瞰着群星倒影。但这时刻那不详星象早已随着心宿西行落下了。

    一个头发全部揽起盘髻的女子,穿着夜行的窄袖便衣,单膝点地,作揖拜见:“校事官陆绣,见过灵台掾。”

    “陆校事请起,你可知,我为何选你去刺探孟灼因母子?只因为你是他们邻居?”

    “……因为卑职恰好与他们交往密切。”

    师衡远颔首,“去吧。”

    “卑职必定不负所托。”簌簌叶响,陆绣已经无影无踪。

    那校事官走远了,回廊下的少年才走近来拜见。竟然正是那日与孟灼因一同被抓至五仙庙的乌衣少年。

    “你私离灵台,原是想暗中去查探这近日京中幼童被拐的事?”

    蓟宣垂首默认。

    “你不要再涉入其中了,此后大约不会再发生了。适才宫中急报,太后已崩了。”

    蓟宣抬头看他,眼中神色复杂。“原来真是他们。”

    师衡远转身看他,古井无波。

    两人立在池边,师衡远尚比蓟宣高了一头。他看了看眼前少年,眼神明朗,五官清隽,肩上垂下两束鬓发,身姿如玉树挺拔。

    他忽而叹道:“自你到灵台,已十来年了。我只保得住你,无法救你家人,你不曾因此怪我。世上有许多奸佞小人,有许多不如意之事,你见了不平,无能为力时,却还是往自己身上揽。”

    蓟宣沉默不言,转而问起别的:“殿中确实出现了一个火灵,您的卦象是应了吗?”

    “不是。那人绝非当世之人,而是阴间亡魂。不可因为表象而草率做判断——譬如这里阴阳迭代阵中虽有桐花如雪,难道便真是春日?——世上火灵一脉已断绝千年,若是要修成这般程度,早就引动天象了。此人料应是那后出现的客星才对。这最初的荧惑星异动、卦象所指,怕是另有缘故。”

    “亡魂?”

    “那个麻袍人,必然是那虞国流亡的废太子冷景目。朱雀是古代南离图腾,我看他不知用了什么秘法,招出了南离的赤帝。”

    “的确。他二人关系似乎并不融洽,隐隐以冷景目为主导。不过,那位大能似乎对那个水灵很奇怪。但冷景目查探也说他是个水灵。”

    “既有疑虑,心上留意便是。他左右是要到灵台来的。”

    “被抓的那个石灵,并没有被带回;但她似也只是个苍阳难民。”

    “你既然相信,那也就无需追究了。大祸星象,还有那冷景目,再加上那东艮之人的来意,目下灵台是没有心力再管这些杂事了。”

    “而且,七月下旬的入泮礼也要开始筹备了。”蓟宣补充道,有点好笑。

    师衡远惆怅地看看满池子星光,揉揉眉头:“唉,那个……就推给元殊去办。”

    ……

    对于陆绣而言,这也是巧合、难眠的一夜。

    前半夜,孟秋娘匆匆敲开她家门,请她用京兆府的人脉找她那失踪的孩子;结果她还没开始动作,上线突然传令她到官署,然后又莫名其妙接到了灵台掾移函的刺探任务,才知道孟灼因被选去灵台了,灵台正要查他的老底。

    所以啊,孟灼因这熊孩子这一晚上到底怎么回事儿?真能折腾!

    此刻她轻巧翻进了孟秋娘的院子,掏出一个瓷听瓮[古代原始的窃听器。],贴在屋后墙上细细听着,确定了人在偏厢。又腾上屋顶,从上悄悄溜到了里屋,倒吊身形,打开窗户,蜘蛛般从上吊了进去,稳稳落地。

    正是为着暗中查探,不叫他们察觉,所以不能用迷香,她只能小心躲着那隔着两间房、一间大堂的偏厢中的孟秋娘。

    陆绣开始四下打量、思考。

    这间里堂,迎面设着一扇仙鹤屏风,分成里外间。外间两边有壁橱,里间放着三两条梨花椅,设着个离火星君的牌位,点着一对明烛,供了三两果品。

    她从袖中抽出一条丝线,先在外间有条不紊地设点牵线,片刻间房中已成了一张丝网。即使她错手碰了什么机关,也会有丝线掣肘,缓冲一下让她做出应对。

    而她走时,只要在出口处使巧劲一扯线,就可瞬间收回,不留痕迹。

    准备完全,她开始打开一边的壁橱。

    这时正是四更夜,星月黯淡,最是黑暗之时,漆黑间,除了屏风后透出的一点烛光,只有微微灯笼光从那紧闭的门上雕花镂空的纸窗纱里漏进来。

    壁橱里有个人——她悚然一惊——里面是面镜子。

    她心中警惕起来,那么,另一边……

    果然,还是面镜子。

    两面镜子相照,她站在中间,这之中就映出了无数面镜子、无数个她。

    陆绣觉得浑身不自在,关上一面,熟料,那另一面镜子中还是有两个人影!

    她蹭的掏出袖中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