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诗语词曲 » 邓通传第8章

邓通传第8章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十二锦楼洗妆台

    千古佳话滚滚来

    却说邓通家族兴思动众的将家族势力迁至铜山,一时间这铜山脚下车马水龙喧嚣起来。恰好是人间四月天,日暧风和,春花皆巳盛开。春云迷离蔽日。天之拙合似的,这邓通喜欢水,这铜山脚下正是一条河流,绕山而过,流水潺潺。

    邓通又在工人釆取铜矿的同时,令人疏通河道,造了船坊及船只。河上筑起石拱桥,桥下造池养莲种荷。连接山坡地开垦田地种粮。为了家人的尽早入住,便先在水边修建起一座上下五层,飞檐斗拱,五彩斑斓的锦楼。锦楼连接着河面上的石拱桥,水榭楼台十分壮丽。

    不到几月邓通家人便从长安迁居到铜山脚下的锦楼居住起来。

    且说邓通的大姐夫也姓刘,叫刘疏,一日在家与邓通的姐姐说自己要在半山腰再造两座锦楼,一座用于邓通与文帝来铜山的小住。另一座将送与长公主。邓通姐姐问其原由,刘疏说道:“这汉家的江山,打他高祖开始都有这个习性,宠臣不宠妃,宠臣得势,宠妃得死。你看那吕后,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我们家虽是得文帝专宠。保不准什么时候太子殿下登基,那一朝天子一朝臣,我们这铜山上有这两座楼伫立在哪里,谁还敢推了不成。”又不出数月,两座精致的皇家规格的五彩锦楼伫立起来,己经秋冬季之交的时候,漫山红叶纷飞,秋阳之下色彩艳丽。

    只是与这两座锦楼取名的时候让邓家人煞费苦心不少。后来邓通的父亲邓贤推出的名字起的,将皇上的那座取名万通楼,长公主的那座取名千恵楼。没想到这两个名字竟是保住了这座财源滚滚的邓家的铜山两百多年,发达了邓通五代子孙哩。

    再说山上钻洞取铜的事情,那些个宫中派来的工人都是在其他铜山工作过的人,自从来到邓通家的铜山,工资待遇自然也由这边开出。邓通大方,还给他们建了生存的寨子,富饶的时候山上光是工人居住的寨子就有三十多座。

    铜钱也很快出来了,钱足秤够,取名为邓头钱,它们的成色比朝廷制作的钱更足。邓头銭,邓通钱,一经推出上市,人们便是纷纷购买收藏。

    钱径在2.3厘米至2.4厘米,重2.7克至2.95克钱径在2.4厘米,至2.5厘米,重3克至3.75克也称半两,一时间邓通钱遍布天下。

    历史记载

    汉文帝赐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通即山所铸的四铢半两钱(秦时半两钱为十二铢,汉朝半两钱陆续减轻重量,但仍称半两,吕后时减为八铢,文帝时减为四铢)基本上按照汉文帝的法定标准。但是邓通在严道即山所铸之钱(原始铜,为红铜钱)与文帝所铸之钱(为人工配比的铜锡合金,为青铜钱)除有铜质上的区别外,在形态上也有不同,如在钱面的穿上下凸起一块铜,这些凸起的铜块有规则的,有不规则的,有成形的,有不成形的,钱在2.3厘米至2.4厘米,重2.7克至2.95克,或钱径在2.4厘米至2.5厘米,重3克至3.75克。特点有6个方面:一是钱面上下有全凸起。二是钱面上下有不规则凸起。三是钱面上下有长方形凸起。四是钱面上下有正方形凸起。五是钱面上下有三角形凸起。六是钱面上有一横条或下有一竖条,这些有规则或无规则的形状,只是锁定在钱面穿上或穿下某一部分隆起。在钱面凸出一块铜既加重又省工。邓通本人有开采不尽的铜山和用之不完的财富,给每个钱币上多加上一块铜,彰显自己的财气。邓通为区别自己与他人之钱,别有用心地采取一种钱面凸起的方式,这样铸出的钱比朝廷的钱更重不说还更美观。邓通钱美誉天下。

    官身几日闲

    世事何时足

    金缕多情曲

    莫叹时光促

    且说文帝时期的太子刘启,生得面目洁净,头脑灵光。他是西汉第六位皇帝。此时的他身为太子,对父亲文帝的一味宠着邓通的事情多有不满。

    这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3月9日)。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汉文帝刘恒嫡长子,母为孝文窦皇后窦氏(即窦太后)。

    汉太宗后元七年(前157年)六月即位。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田租由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此后成为汉朝定制。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晁错建议实行削藩。汉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其后又令诸侯王不得治民,损黜其官制,王国官吏由皇帝任免。后世史家将其和文帝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

    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驾崩,时年四十八岁,谥号孝景皇帝,葬于汉阳陵。

    他在位期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废黜薄皇后立王娡为皇后公元前151年

    前元六年(前151年)农历九月,刘启废黜皇后薄皇后。前元七年(前150年))夏四月乙巳日,王娡被立为皇后。立刘彻为皇太子

    公元前150年

    前元七年(前150年))夏四月丁巳日,王娡的儿子刘彻被立为皇太子。

    汉景帝,刘启。汉文帝长子。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君主之一。汉景帝继续推行文帝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

    他即位后,节俭爱民,与民休养生息,田赋三十税一,人民负担减轻。还大力兴办水利事业,以促进农业生产。针对地方各诸侯割据势力越来越大而直接威胁到中央权力,景帝采用晁错之策,着手削藩,削弱各诸侯王的权力,结果引起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的七国之乱。景帝派遣周亚夫率军抵抗,于公元前154年平定叛乱。之后,下令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打击了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汉景帝在位期间,由于他采取比较开明宽松的政策,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百姓安居乐业,政治上相对稳定,统治得到加强,社会十分殷实富足。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和汉文帝时期并称之为文景之治。

    刘启,是汉太祖刘邦的孙子,汉太宗刘恒的儿子,母亲是窦氏。

    刘启出生时,父亲刘恒在代国为代王。刘启在刘恒几个儿子中排行居中。刘恒为代王时,与代王后生有四子,刘恒未即位之前代王后便已去世。

    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刘恒被拥立为皇帝后,代王后所生四子都相继病死。刘恒即位数月,公卿大臣请立太子,而刘恒诸子中刘启最大,于是就被立为太子,母亲窦氏被立为皇后。

    刘启为太子时,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入京,陪伴刘启喝酒下六博棋。刘贤的师傅都是楚人,从而使他养成轻佻、剽悍的个性,平时又很骄矜,与刘启博弈时,为棋路相争,态度不恭敬,刘启就拿起棋盘打刘贤,不料把他打死了,汉太宗就派人将其遗体送回吴国去埋葬。从此刘濞怨恨刘启。

    汉太宗后元七年(前157年)农历六月,汉太宗驾崩。同年六月初九,太子刘启继承帝位,是为汉景帝,尊祖母皇太后薄姬为太皇太后,尊母亲皇后窦氏为皇太后。

    刘启要特别提防诸侯势力最强大的吴王刘濞。刘濞已经暗中准备了四十来年,他私自铸钱,又煮盐贩卖,为了积蓄力量,他还招纳逃犯,谋反之心越来越显露出来。所以,晁错极力主张刘启削夺各王的封地,即削藩。

    刘启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决定先削夺吴国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见朝廷开始动手,不愿束手就擒,在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联合各地诸侯王打着诛杀晁错、安定国家的旗号反叛作乱。这次叛乱共有七个诸侯王参加,史称为“七国之乱”。

    刘启知道了七国反叛的消息,就派太尉周亚夫带领三十六个将军去攻打吴国、楚国;派曲周侯郦寄攻打赵国;派将军栾布攻打齐国;派大将军窦婴屯兵荥阳,监视齐国、赵国的军队。

    窦婴向刘启引见曾担任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刘启召袁盎进宫相见,趁机劝说刘启杀掉晁错,以保国家安全,平息叛乱。刘启采纳了袁盎的计策,便杀了晁错。

    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刘启调派周亚夫等将领领兵平叛。周亚夫采用截断叛军的粮道然后坚守不出的战略,最终击溃了叛军,用三个月将叛乱彻底平定。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刘启趁机将各诸侯王国的权利收回中央,又大量裁撤诸侯国的官吏数量。诸侯王不再有行政权和司法特权。经过七国之乱,诸侯王的割据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刘启姐姐馆陶公主刘嫖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成为皇后,就想把女儿嫁给尚未婚配的太子刘荣。不料刘荣生母栗姬因厌恶馆陶屡次给刘启进献美女而拒绝这桩婚事,刘嫖十分恼火,于是为女儿和(刘启和王娡之子)胶东王刘彻订了婚事。

    在此之后,刘嫖时不时在刘启面前说栗姬的坏话外加称赞刘彻。刘启也认为刘彻德才兼备,所以对他格外宠爱。

    有一次,长公主刘嫖和刘启说,栗姬经常让宫女们在背后用巫术诅咒唾骂皇帝喜爱的妃子。刘启听后,对栗姬生出厌恶之心,但是因为以往和栗姬感情深厚,仍旧存有善念。后来,刘启生病时曾试探栗姬,说:“我百岁之后,你要善待其他妃子和她们的儿子啊。”栗姬当时怀有愤恨之心,不但没有答应刘启,反而口出恶言。刘启对栗姬彻底失望,但是隐忍没有发作。

    前元六年(前151年)农历九月,刘启废黜皇后薄皇后。前元七年(前150年))夏四月乙巳日,王娡被立为皇后,同月丁巳日,王娡的儿子刘彻被立为皇太子。

    刘启很节省,在位时他极少兴建宫殿楼阁。

    汉景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重用御史大夫晁错,大力推行削藩。平定“七国之乱”后,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其实际地位已经降为郡级,国与郡基本上趋于一致。诸侯王国领郡由汉高祖时的42郡减为26郡,而中央直辖郡由汉高祖时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汉郡总数大大超过诸侯王国郡数。

    汉景帝抑贬诸侯王的地位,剥夺和削弱诸侯国的权力,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并且收夺盐铁铜等利源及有关租税。

    但是诸侯王势力并未彻底解决,以致后来汉武帝不得不继续采取相应的措施。

    大汉帝国文景之治,汉景帝刘启登基,开始积蓄军备养马备战!

    对于匈奴的小股骚扰,汉景帝也没有大规模地反攻,而是以大局为重,注重的是积极的防御。在不多的反击匈奴的战斗中,涌现了李广、程不识和郅都等一批将领,匈奴人一听李广的名字,就感到害怕,以致他们称李广为“飞将军”。经济上汉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重农抑商这一既定国策。他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

    汉景帝允许居住在土壤贫瘠地方的农民迁徙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从事垦殖,并“租长陵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同时,还多次颁诏,以法律手段,打击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景帝曾两次下令禁止用谷物酿酒,还禁止内郡以粟喂马。

    汉景帝时期,继续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

    前元元年(前156年),汉景帝即位伊始就下令将田租减掉一半,也就是将十五税一降到了三十税一。从此,这一新的田租税率成为西汉定制。

    在降低田租的第二年(前155年),汉景帝又下令推迟男子开始服徭役的年龄三年,缩短服役的时间。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西汉的汉昭帝时代。

    汉景帝即位之后,继续进行马政建设。他下令扩大设在西边(如北地郡)、北边(如上郡)的马苑,而且鼓励各郡国及民间饲养马匹。由于汉景帝时期养马业的大发展,军马生产颇具规模,属于官府的马匹发展到了40万匹,民间的尚且未计。法律方面

    中国历史文化:文景之治的辉煌,只因为汉景帝做到了这一点

    汉景帝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有:其一,继续减轻刑罚,对汉文帝废肉刑改革中一些不当之处的修正。其二,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其三,对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

    实行“卖爵令”及“黩罪之法”。这两项措施都是在文帝时由太子家令晁错提出,并被汉文帝批准实行的。汉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了这些被证实是有效的措施,并使它更为完善。大批徙民充实于边地,成为一支兵农混一的垦戍队伍,不但减轻了内地百姓的徭役,而且争取到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文化方面

    汉景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程度,所以统治阶级上自景帝,下至郡县官都逐渐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景帝末年任命文翁为蜀郡太守,文翁首创了郡国官学。

    对于思想,汉景帝也不再严厉禁止其他学派的发展。当时的西汉初期,朝廷流行的黄老学派,即以黄帝和老子命名的学派,主张无为而治,轻徭薄赋。景帝在提倡黄老的同时也让包括儒家学说的其他各派存在、发展,这为后来董仲舒学说的发展以及被汉武帝的重视采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外交方面,汉景帝继续采取和匈奴和亲的政策,对匈奴进行安抚。同时在匈奴的边界地区设立关市,和匈奴贸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匈奴的骚扰。

    汉景帝怎么样这个问题非常之矛盾,要说汉景帝是个好皇帝谁能否认呢,要说汉景帝不是个好皇帝谁又能无过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刘启就是这样的一个皇帝。好皇帝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的量化词,但是从大体上对刘启的评价都是较好的,刘启继承发展其父亲的事业,携手开创了文景之治,还为其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武对整个西汉的作用是巨大的,刘启对整个西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就是将其父亲的事业发展和继承,所谓启下就是为刘彻创立盛世打下基础。如果没有刘启,那么迎不来文景之治,要是没有刘启,汉武帝的汉武盛世也不会来的那么扎实稳定,在这些因素中,刘启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刘启也有过,他的过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