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都市往事风云 » 第四十二章:当死亡来临时(8)之生死无常

第四十二章:当死亡来临时(8)之生死无常

    2022.10.29周六,晴“当死亡来临时(8)之生死无常”

    当所有人都在传说,“千老师和陈老师,要结婚了。”

    千哥儿那时已经在学校,跟学生打了三年交道。

    算是个不错的老师吧。

    每个学生都喜欢。

    严肃起来极严肃,又时时幽默满满,下午放学后,还和学生们在操场上一起奔跑踢足球。

    青春的动力四处绽放。

    三个人在一起吃饭的次数,也是越来越多了。

    主厨自然是黄卫华。

    秋冬的时候,三人会一块儿喝黄酒。

    千哥儿自小喝白酒,起初觉得黄酒,真没啥喝头。

    千哥儿爸爸,也从来不喝啤酒。

    白酒,才是真的酒啊。

    可是黄卫华白酒不行,于是千哥儿勉强喝点黄酒。

    “黄酒啊,得温着喝。”黄卫华一边掀开锅盖加点水,一边回头跟千哥儿说。

    镜片上,白白的一片雾气。

    “最好还得打个鸡蛋进去。提音,你帮我搅个鸡蛋。”黄卫华笑呵呵地说。

    陈提音做事很麻利。

    黄卫华把黄酒倒进一个小锅里,又切了三四片姜,顺着小锅边放进去。

    “提音,你找找看,还有红糖吗?”黄卫华问。

    “只有一点点了。够吗?”陈提音说。

    “行,那就这样吧。”黄卫华提起大锅,把菜倒进盘子里。

    小锅架上燃气灶,开小火开慢慢煮。

    酒里,居然还加生姜红糖,这。。。

    千哥儿想不出会是啥味道。

    等黄酒慢慢热气飘拂,开始有酒泡鼓起,将沸要沸的时候,黄卫华接过陈提音递过来的鸡蛋液,左右拿着一圈圈慢慢淋进黄酒里,右手拿筷子顺时针一圈圈划动。

    蛋花飘起的时候,关火。

    倒进三个小白瓷碗儿。

    “来,干杯。”黄卫华端起瓷碗。

    三个碗碰在一起。

    千哥儿抿了一口,还真不错。

    香浓,味甜,顺滑,还有一丝丝姜的辛辣。

    千哥儿一口,一碗干了。

    又倒了一碗。

    “千哥儿,不能这么喝的。”黄卫华劝到。

    “不碍事,卫华,黄酒度数才十来度,跟52度白酒哪能比。”千哥儿不当一回事。

    “这酒,后劲大。”黄卫华和陈提音都说道。

    的确,两三碗下肚,千哥儿有点迷糊。

    但还是努力摇摇头,捏着筷子敲着碗,三个人划起了拳。

    “我还真以为,提音是要跟你结婚呢!”快要退休的顾老师,那天跟千哥儿说。

    顾老师很和气,谁都愿意跟她聊天。

    千哥儿不怎么听得懂上海本地话,尤其是乡镇上的上海本地土话。

    有时,顾老师,就挑几句,细细地教千哥儿。

    “哈哈。”千哥儿一笑,什么都没往下说。

    “哎呀,原来陈老师不是跟千老师结婚呀!”许多老师都很惊讶。

    在他们俩给大伙发请帖的时候。

    这么老实的老黄牛,是怎么有勇气,攻向一米七八的陈提音,而且,城堡被顺利攻破了?

    千哥儿和黄卫华,个头都只到陈提音的肩膀。

    场面不太协调。

    千哥儿虽然和黄卫华非常要好,但是也没有去问攻城略地这件事。

    大概是自然的“饭久生情”吧。

    看来,他也是真的实在不想一直做一头老实的老黄牛呀。

    兔子不吃窝边草。

    青春的老黄牛要吃呀。

    自从三个单身汉一起合伙吃了三年的宿舍单身饭,黄卫华和陈提音就领了证。

    再要三人一起吃饭,就是每次周末,黄卫华邀请千哥儿去他们家的时候。

    黄卫华依然是个优秀的“马大嫂”。

    持家,是陈提音的强项。

    家里,整整齐齐,干净舒爽。

    第二年,小雨出生。

    黄卫华和陈提音,真的是特别开心。

    工作活不多,离家又近,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家的楼下,就是一个幼儿园。

    老黄牛话都多了,动不动就笑。

    在小雨一岁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千哥儿很少去他们家吃饭。

    一个孩子三亩地。

    一岁不到的娃娃,是最费精力的,自然三人聚的少。

    再说,千哥儿一个单身汉,老跑过去吃饭,似乎也不像个啥。

    还是单身汉好,自由,快活,可以又快活又很傻。

    一成家,一根绳子捆着俩。

    这段时间,小孟儿在食堂吃过晚饭后,就常到千哥儿宿舍来看电视。

    小孟儿皮肤不是特别白,但是耐看。

    松海是上海的发源地,也是鱼米之乡。松海大米比千哥儿家乡的大米,香糯绵软多了,非常好吃。

    也许,小孟儿在家乡,也是要做些农活的。

    小孟儿,是奶奶一手带大的。

    小孟儿,是一个没有父母的女孩。

    千哥儿,是一个没有父母的男孩。

    每个周末,小孟儿都回去看奶奶。

    “跟我去玩玩吧。”有时小孟儿会跟千哥儿说。

    但是,千哥儿从来没去过。

    只要有时间,不管是寒暑假,或者某个周末,千哥儿都会从松海,转四五辆公交车,花三个多小时,辗转到上海火车站,做绿皮车十个小时,一路哐当哐当回老家去看关关。

    “我的钱,都用来铺铁轨了,从上海铺到你这儿。”千哥儿笑着对关关说。

    后来,等到小雨两岁左右,也就是2001年,千哥儿离开了松海学校。

    离开松海的那个年代,手机还是高端奢侈品,QQ还在生死边缘挣扎。

    此时,千齐儿也是两岁了,是个古灵精怪的女孩。

    自从离开松海学校,千哥儿就再也没有见过小雨。

    只是,有时看到千齐儿,就会想,小雨也是这么大了。

    “这两天知道了一件很气愤的事情,千哥儿你一定要帮帮小雨。”

    当年的办公室之花顾美虹,在今年夏天,突然给千哥儿发来微信。

    “美虹,什么情况?”当年的花容,渐渐在岁月中掉了粉。

    “黄卫华他们的两套房子,被他后来的老婆都卖掉了。”千哥儿一听,顿时心头一惊。

    那些陈年往事,又禁不住泛上心头。

    是啊,那些陈年往事,却不像陈年黄酒,因为窖藏而更美好。

    那还是在2002年的时候,千哥儿离开松海一年不到,突然接到松海学校的电话。

    “提音走了。”

    千哥儿呆住了。

    这怎么可能呢?

    一起吃饭,一起划拳,持家井井有条的高挑瘦削的陈提音,走了?

    二十八九的生命。

    千哥儿是无论如何都难以置信。

    生活不像剧本,不修改开头,也可以修改结尾。

    生死,就在一瞬间。

    生死无常。

    千哥儿后来知道,陈提音是在半夜睡觉的时候,突然病发。

    黄卫华十万火急地送到医院,还是没有抢救过来。

    千哥儿没弄清是心脏病还是脑溢血。

    后来也就再也不想去搞清楚。

    在松海学校的时候,另一个组内,有一个年轻的男老师。

    也是二十多岁,性格敦厚,也好相处。

    有一天没来上班。

    第二天也没来。

    学校派人了解情况,原来是,他在睡梦中,没有再醒来。

    没有结婚,也没有来得及恋爱。

    那时,千哥儿已经从无所畏惧,到开始恐惧死亡。

    “要是死亡时,这样没有一丝痛苦才好。”

    这位男老师和陈提音的离世,带给千哥儿的冲击,完全不一样。

    千哥儿赶过去,参加陈提音的追悼会。

    非常压抑的氛围。

    两个相熟的同事,挽着虚弱绵软的黄卫华。

    千哥儿看着,非常难受。

    眼泪也滴了下来。

    这大概是千哥儿一生中,第二次滴下无声之泪。

    当程序一道道完成,灵堂的地板,慢慢打开,陈提音的遗体,缓缓升上来,她安详躺在棺木里。

    这就是人生的最后一面吧。

    “提音!”黄卫华一声撕心裂肺地哭喊,朝棺木一头撞过去。

    从此以后,千哥儿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看生不看死。”

    看到顾美虹发来的微信,千哥儿又想到陈提音。

    觉得小雨的事情,一定要想想办法。

    因为陈提音,在离世之前,和黄卫华在松海县城,两人又买了一套。

    这是作为母亲,留给孩子的一点纪念之物。

    “卖了黄卫华和陈提音他们原来的两套,换成现在的两套,一套就是你去过的松海那套别墅,另一套是在市里买的房子,反正小雨什么都没捞着。黄卫华老家还有两套拆迁房,也都被她后妈拿走了。不过卖原来小区的房子,买市区的房子,黄卫华跟小雨都同意的,只是一直瞒着双方的爷爷奶奶外婆跟舅舅。”

    千哥儿叹了一口气。

    这些家务事,一团乱麻,如何扯的清理得顺呢。

    但是千哥儿又觉得需要做点什么。

    虽然千哥儿对小雨没有任何责任,但是责任感,却推着千哥儿。

    “美虹,原来陈提音买的房子,难道写的是黄卫华后来老婆一个人的名字吗?小雨多多少少会有份的,哎呀,我前段时间还一直想着小雨,我说哪一天去看她一下,没想到还出这样的事儿。”

    “写的是黄卫华、小雨,还有他后来老婆,一共三个人的名字。”

    “可是,原来黄卫华和陈提音的房子,黄卫华和小雨都同意卖的。”

    后来千哥儿才听顾美虹把事情说明白。

    当黄卫华要跟第二任妻子结婚的时候,她提出了要求:“原来的房子,要加上她名字。”

    黄卫华同意了,在他和陈提音买的两套房子,加上了第二任妻子的名字。

    所以陈提音和黄卫华买的两套房子,房卡上,是黄卫华、小雨、和诸芳芳三个人的名字。

    这位诸芳芳,也是松海的某个学校的老师。

    后来这位诸老师,和黄卫华商量,想卖掉这两套房子时,黄卫华同意了,当黄卫华征求小雨的意见时,小雨也同意了。

    在小雨初二的时候,他们卖掉原有的一套房子,贷款买了松海区的一套别墅。在小雨高二的时候,又卖掉最后的那套房,在市里买了一套。松海区的别墅,只有诸老师的名字,而市里的那套房子,只有诸老师女儿的名字。

    至于小雨当时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