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篡汉 » 第十四章 应募

第十四章 应募

    让董家从豪右之中抢夺田亩,招募流民屯田,董杨是有私心,却又非全是私心。

    大汉刘家的天下,越来越不太平,乱世的苗头,已经越来越明显,各州郡得士族、豪右们,都在囤积粮草招募部曲。

    在乱世中,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会跑,不论是谁,不论什么心思,是自保也罢,还是野心勃勃之辈预谋大事,想要在乱世中活下去,手中都要有两种东西,粮草和部曲,都不能少了!

    董杨想要让董家,在河间,在大汉帝国存活下去,尤其是还顶着一个树大招风的外戚身份,更是必须有自保的实力才行,连那些刘姓诸侯王,遇到兵灾时,都像猪狗一样被随意屠杀,更别提什么原本名声就不怎么样,还被士族敌视的外戚了。

    现在董家招募的流民屯田后,佃户跟董家约定的田租是,有种粮、耕牛跟农具的佃户,在收成后,董家收取其中得三成作为田租。

    而没有耕牛跟农具的佃户,由董家为提供种粮、耕牛、农具,但收成之后,董家要拿走其中的四成!

    听起来董家的田租似乎很高,但其它豪右们,现在跟佃户约定的是五五分成,相比之下,董家得佃户们,对于董家已经是感恩戴德了。

    豪右们的田租,比朝廷制定的三十税一的田租,要高的多,这也是士族还有无数读书人、黔首、丁户们,怒骂州郡本地豪右的原因所在,认为豪右就是为祸地方,鱼肉当地黔首跟丁户。

    儒圣人孟子,认为“十一而税,是王者之政”,而大汉朝廷的田租是三十税一,按理来说,应该已经是圣人之治了,但看看大汉现在,遍地狼烟流民遍地盗贼横行。

    河间还有董杨之前所见的冀州几郡,并不缺少田地,甚至不少田亩,都已经被荒废,这些田地都变成了无主之地,只要向官府申报入册就能耕种,但无数黔首丁户,宁愿给豪右们当佃户,都不愿意耕种那些无主之地!

    造成这种原因,只有一种原因,那就是为大汉朝廷耕种田地,比给豪右当佃户,更吃不饱饭,没人是傻子,放着门户清白的良家子身份不要,去当什么佃户。

    看起来大汉朝廷的田租似乎是不高,光武帝当年再兴大汉后,吸取教训,改了许多弊政,制定的田租,确实是不高,但几百年过去,大汉朝廷早就不仅仅是收那点田租了,还有各种诸税,其中最鼎鼎大名得就是人头税了。

    这项税不分男女老幼,只要诞下婴孩,被县衙记录在册,那这一家老小,以后都要开始缴纳人头税了,而贫瘠之家,缴纳不起怎么办,只能选择溺婴,这也是不少郡县地方溺婴成风的原因!

    而大汉之所以嫁女都早,也跟这项覆盖所有人的税赋有关,家中有女的超过十四岁没嫁人,那这税赋就得按五倍交了,所以大部分家中有女的,都会在十四岁前将女儿嫁出去。

    除过这项税赋之外,还包括訾税、刍稁、铁税、盐税、酒税、算钱等一大堆诸税,这些诸税之外,还有更赋、戍卒钱、过更卒钱、代役金等,不想交这些钱也行,那就去给朝廷当苦力造宫殿、修陵墓、造城、采石、挖堤坝、运河,去边郡跟鲜卑、匈奴等厮杀。

    而交了这些买命钱,就可以不用去当苦力、炮灰了,但一般之家,肯定交不起这个钱。

    给豪右们当佃户,虽然缴纳田租很多,但没有各种乱七八糟的诸税,也不用溺婴,不用去当炮灰了,可以让家中人丁多几个。

    是当良家子,缴纳压根交不起的税赋徭役,全家饿肚子,甚至因缴纳不起赋税而成为流民,还是去豪右家中当佃户,这选择,已经不言而喻了。

    董家招募流民以屯田,除过可以积蓄粮草,也可以从佃户中招揽部曲,而对于流民来说,投靠董家,起码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处,不至于再被裹挟充当炮灰。

    “士族跟豪右都不可信!”

    董杨先是向着董平说了一句,随后又道,“抢夺他们田地、矿山、铺子的是董太后,与我们何干,他们要是不满,就该先找董太后才是!”

    反正有董太后这块招牌在,不用白不用,董杨把什么黑锅,都甩给董太后头上就是了,有本事,河间那些士族、豪右们,对董杨父子不满,先找董太后理论去。

    至于跟士族、豪右们成为盟友,董杨压根就不信那套,士族也好,豪右也罢,按照士族生存法则第一条,那就是不论什么情况,都要以家族生存下去为第一条!

    也就是,活下去,对于士族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前提下,士族基本上就是一群墙头草,谁的实力强就投靠谁,不论是皇帝、宦官、诸侯、各路军阀,谁实力强,谁占据他们的地盘,他们就投靠谁,至于盟友什么的,根本就不在乎!

    董家只有成为乐成,乃至河间最大的豪右,才能压制的住那些士族跟豪右,董家即是河间,只有这样,不管情不情愿,那些士族跟豪右,才能跟董家站在一起。

    至于那些士族、豪右对董家不满怎么办,董杨看着校场上正在训练的士卒,刀子会让那些人闭嘴的,当然,肯定是董太后下令的,宦官这些年,可没少在汉灵帝跟董太后得授意下,干破家灭门之事,董杨绝不会干出这种屠戮之事的。

    涿郡容成县一处茅庐中,孙礼刚服侍老母用完饭,家门就被人推开,一人大笑着推门而入,“德达兄,可喜可贺啊!”

    “马兄!”

    见到来人,孙礼急忙出来,向着来人抱拳道,这人就是乡间动乱之时,救护了孙母的马台,被孙礼视为大恩之人。

    孙礼注意到跟在马台身后一名华服之人,后面跟着几个仆从,抬着几大箱子,明显是出身于大户之家,他不知道清楚这些是何人,但对于马台却不敢怠慢。

    “马兄这话不知从何说起,”孙礼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茅庐,摇头说道,“不知道何喜之有?!”

    孙礼赠家财给救母的那台,确实让孙礼有了不小的名头,至孝之名更是传遍郡县,但非名门出身,又非豪右之家,哪怕拥有了名声,孙礼也不可能获得孝廉的举荐,也没有郡县招募他什么的。

    “我从见到贤弟那日起,就知道贤弟非凡人,今日不就应验了!”

    说着,马台指向身旁的一人,“这为是河间而来的赵君,今日专为招募德达你而来!”

    “不敢当!”

    赵兴向着孙礼拱手道,眼前得人,是董杨点名要的人,他哪里敢怠慢。

    “我家郎君乃是当今太皇太后得族人,现任乐成县尉,这次特命我来,招募贤士,以安乐成河间太平!”

    赵兴先是抬出董杨的外戚身份,随后又隐约说出,董杨现在虽然官位不高,但在河间,迟早会高升,招募孙礼将来绝不会亏待了他。

    听到董太后的名头,确实挺唬人,不管董家现在是不是失势了,对于不了解雒阳形势得人来说,董太后的名头依旧响亮无比,士族、名士可能顾及名声,不会投靠外戚,但对于大汉白身之人来说,能被外戚甚至宦官赏识招募,那也是改变命运的途径!

    孙礼陡然听到董杨这个外戚招募他,一时间也有些惊愣,要说不心动,那绝对是假的,从白身到官吏,对于白身丁户们,谁能不心动!

    但心动之余,孙礼一时间却又有些犹豫不决,赵兴见到孙礼没有应诺,一时间脸色也有些不好看。

    马台见状,不由一阵焦急,连忙上前拉过孙礼到了一旁,恨铁不成钢的说道,“德达你这是何意,你我非士族出身,这可是千载难逢得好机会,怎可错过明公!”

    能让马台如此上心的,当然是他,也得到了赵兴的承诺,只要帮着说服孙礼到河间,到时候也能让马台成为县吏之类的,事关自己前途,马台如何能不上心!

    “我……并非不愿,”孙礼无奈说道,看了一眼身后的茅庐,“只是家有老母,现在又多有动乱,唯恐家母再有意外,不能尽孝啊!”

    听到孙礼不是不愿意去投奔董杨,马台这才松了一口气,随后返身,在赵兴耳边说了一句,赵兴听后脸色顿时缓和下来,看向孙礼目光也出现钦佩之意。

    “这点勿需操心,来之前,我家郎君早有交代,知孙郎君至孝,不忍离母远行,我家郎君,愿将贵母迁徙至乐成,一并奉养!”

    听到董杨要将他们母子,都迁徙到乐成,让他奉养尽孝,孙礼顿时间知道,这次董杨招募他的决心有多大,对于一个白身之人来说,能有如此待遇,已经是实属罕见。

    “孙礼,安敢不应董君之募!”

    孙礼当即抱拳说道,马台这时候也不免露出喜色,孙礼去河间,不仅是他有了仕途,他马台也能得到吏员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