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陪你一起归园田居 » 3.田园“侘寂”美之一依山而居

3.田园“侘寂”美之一依山而居

    3.田园“侘寂”美之一依山而居

    山居是与生俱来的生活畅想,因为山居能够让人体验到原始的生活状态。其实从一万年前到现在,人类的生活习惯是一致的,最早的人们就是以山地居住为主,他们自由地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古代的高人高寺大多数都隐居在山里,因为山里安详宁静,有天人合一的感觉,是一个人生活的至高追求。

    山水之美,在真,在纯,在乎自然,任世间纷扰,我只纵情山水,逍遥自在。

    世界顶级的豪宅,有80%都是在山上,富豪们也都纷纷把豪宅设于山中,把第二个家安在宁静致远的山水之间。

    山,到底有什么,总是勾着那么多人前去呢?

    也许山中有诗意,风光无限好。也许山中有灵气,遥想山中,没有烦恼、羁绊、人情交际,唯山川无言,大地无声,徜徉野径,何尝不是神仙日子。

    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按惯例常清君先解释一下诗中字词:

    山居:山林之中隐居。

    柴扉:柴门。

    落晖:夕阳,夕照。

    鹤巢:巢为动词,作栖宿解,不是名词“窝”的意思。

    荜(bì)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常指房屋简陋破旧。

    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

    故衣:指莲花败叶。

    渡头:犹渡口。等待过河的地方。

    再来解读整首诗歌。

    在常清君读来,首联二句是描写作者当时所隐居山林时的四周环境,不少书籍因为此诗中字面上有“寂寞”一词,而将其解释为是描写作者的孤单落寞的心情,其实,这是现代人习惯性地用现代汉语里的常用词意,去附会解读古代汉语里的常用词意。

    古代汉语里,尤其是在古诗词里,“寂寞”一词除了指心情的“孤单冷清”之外,还指环境的“寂静无声,沉寂”。那么这首诗中的“寂寞”到底是哪一种含义呢?让我们再返回到原诗作里去寻找答案吧。

    如果纯粹只读第一句“寂寞掩柴扉”,那两种含义都可能存在,不过再继续读第二句“苍茫对落晖”的话,就会明显发现,作者采用了古诗中常用的对偶句式,那么,前一句的“寂寞”一词,是对应下一句的“苍茫”一词,而“苍茫”一般是用来描写景物的,是指空阔辽远,没有边际。因此可以由此判断,此诗中的“寂寞”,其实是寂静无声或沉寂的意思。

    另外,从相关史籍材料也可以佐证,王维的隐居山林,是其发自肺腑的主动行为,而并非被动行为。

    写物写人皆传神

    颔联二句“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则由写景,转为写动物和人,鹤鸟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稀疏。一个“遍”字,一个“稀”字,都非常传神,“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颈联两句“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又转为描写植物,前一句中的“绿”字和“红”字,后一句中的“新”字和“故”字也非常传神,且对比色彩也非常强烈。

    尾联两句“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又再重新写景,呼应首联,而且此时的景色中也不仅仅只是作者一个人,还有渡口众多点着渔火,荡舟晚归的采菱人,更印证了作者并不孤单冷清。

    写到这里,我耳边仿佛传来那首经典民乐《渔舟唱晚》。

    常清君云:雅静似仙境,隐居山林怡然意。人们为什么喜欢山,要从“仙”字谈起。人和山在一起,就是“仙”。

    中国人看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如有魔力,能把缠绕不掉的烦恼解除,心情平和超然,如真神仙。

    妙的是,《说文解字》有言:“山,宣也。谓能宣散气、生万物。”山气如春气,新鲜的空气,滴翠的绿意,流水的响声,一切全自然之物,能让身体清透,精神振奋。

    每天在市声鼎沸,车水马龙的都市里穿行,在互相嫉恨,互相倾轧的人群里俯仰,在忙忙碌碌,身心疲惫的窘迫里度日。想感受阳光,绿叶,草地,白云等景象,只能让思绪去山间流浪。让那座山,那条河,在脑海里停留片刻,让人的眼睛明亮。

    明人屠隆说:“尘嚣易生厌恶,既生厌恶,乃思逃于清虚。”

    如果你久居城市,

    厌倦了城里的喧嚣,

    仰望不见星空,

    心生烦恼。

    那么,进山吧!人性本爱丘山,

    与山一起,以本色生活。

    千年以前,诗人说,性本爱丘山。他们在山上造房子,隐居在庐山。过上了“山色长供诗料富,山居赢得俗尘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山居田园的生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典范,他归隐田园,于是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绝唱。

    千年以后,依然有现代人追随古人的心,说,我想去山里。他们跑去山中开民宿,或是直接搬到山上,一住就是八九年。

    于是终南山上有了数千名隐士。

    不少人寻隐,问个名头,找个结果。

    有人问:为何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到这里自讨苦吃。

    答:尽觉山中日月长,何心更梦白云乡。

    有人问:为何山中日月长?

    答:无事之清欢,便是快活之仙。

    有人又问:何谓仙?

    人和山在一起就是仙。山里当然没有完全成仙的人,只是心在此处,在山“与天地精神独往来”,或寻山问水煎茶,或就在心里借山大喊一声吐露烦事……对一切负担释然,身与心,轻如清风朗月。清欢无忧无累无烦恼。

    有句话这么说:“神仙别无法,只生欢喜不生愁。”神仙也做不到无忧无虑,毫无烦恼,何况肉体凡胎的我们。

    虽然我们大多数时候逃离不了泥沙俱下的红尘,幸好有山可依,做个半日神仙。不是没有忧愁,而是只想欢喜。

    读《空谷幽兰》,里面写道:有的人什么都不想要,而只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廛外,靠着月光、芋头和桑麻过活。除了山之外,他们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暝之时的片刻小憩。

    居山中,山林鱼鸟幽微,月露风云恬淡。引妻呼子,采薇采蕨自可食,饮泉引涧自得安。不求而自足,生无所安,知足为安,为腹不为目。

    又山居乐在四时变化,知造物之大化,数中之数,易外之易,我处其中,亦秉大化矣。

    春山如佳人浅笑,秀媚自矜。陌上花开,柳眼春续。垂钓江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夏山如新妇情灼,秾丽纤冶。草木葱茏,山高日古。菡萏香细,荡轻舟,枕凉簟,冷香飞上诗句。

    秋山如卿爱日深,姿容渐敛,淑德日高,简淡合宜。山岚气佳,碧云天,黄叶地,渊明与我陶陶醉。

    冬山如老翁之妻,颜色成昨,然最知心。千山缄静,众鸟飞绝,呼老伴,留挚友,晚来将雪,能饮一杯无?

    这就是“仁者乐山”。

    我也喜欢山,也像古人那样隐居在山里过隐士的生活。可是现代人的乐山情怀、隐士思想、归隐主义是脱离现实的,是做不到的。

    一是现在的户籍管理制度比过去严格的多,不允许有一个漏网之鱼,不可能有离开社会的人;二是现在的山与过去的山不同,过去的山是荒野之地,大多是无人管理之地,现在的山是国家的山,是生态环境的山,是旅游的圣地,是国家管理和保护的山,未经允许不能私自进山,更不可能在山里建房结庐,自由生活;再说了,更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的社会不是过去的纯粹农业社会,是工业文明和信息化社会。不能像过去单靠农耕文明或者采摘狩猎,就能够在社会上生活下去。

    我有田园梦,也喜欢田园生活,这个梦和这种生活方式必须符合现代社会的管理要求,我的选择是选一处风景好的地方,租赁乡村民宿,离山要近,但不能在秦岭保护区范围之内,离城市要远,但又不能离家太远,开车有一个小时的路程,能够实现城市与乡村的自由切换,经过苦苦寻觅,我来到了蓝田县三官庙韩岭村的秀岭。这里远离西安70公里,近在秦岭东麓有9公里,岭上还有5000亩的人造树林。

    这不能叫依山而居,也不叫生活在森林里,但是形象的说可以叫傍山而居,依树林而居,在乡村居住,也是真正的田园生活。

    我可以看山观山,我可以呼吸树林制造的富含氧离子的新鲜空气。

    我置身在田院民宿的一方小院,竹篱边,菊花丛里,站在院子里,看着离我不远的秦㱓东麓,不远处的南山氤氲在层层云雾之中,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对照此刻眼前重峦叠嶂,云雾缥缈,清清淡淡的画面。与这二句随意而朴拙的诗画,蕴含多么宏远的旨意啊。此刻,我面前的境就是那样一本诗集,我把整个身心融入其中,细细品味生命的甜美。

    秀岭接山,连绵不绝,一直消失在云雾的深处。

    山中四时有不同,山中一日也不同。

    山随季节而变化,春天披上了绿装,夏天草木丰茂,秋天一片枯黄,冬天一片黑灰。若是下雪。我住在田园,看山间不断飘雪,落在枯枝山脉上。黑褐的世界洒满了白雪,一大片连绵开去,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黄山上的雪一下,总是飘着白雾茫茫,好像怎么望也望不到雪林的尽头。

    山顶是最接近星辰的地方,山下是人烟。云是雨的前世,雨是云的凡胎,凡胎注定在大地上浪迹,彩虹是一个幻觉,美丽而短暂,像极了人间的爱情。

    四时美景皆不同,可以真实地感知时间的流逝,可以伸手触碰万物生灵。

    山的一天也有变化,

    天刚亮,晶莹的鸟语自窗外传来,隔夜凉茶般缓缓沁人心脾,梦中的倦怠就一干二净。

    披衣而出,眼前是一轮红日从山头冉冉升起,山峦上披满了朝霞,一片金色的世界。

    如果是雨后的早晨,一片沉寂的山野,突然雾气升通,虚无缥缈的白雾将山峦的下部覆盖,分不清山与山的界线,看不出“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态势。有时候,阳光穿破厚云层洒下来,山峰突然显露出来,运气好的话,可以看到云海弥漫的奇观。

    当然了,山最壮观的景色还是晚霞,这里是秦岭东麓,黄昏太阳西沉,在西边的天际烧出了璀璨的霞光,这个时候西方不亮东方亮,太阳光从地平线直射在秦岭东麓山体上,红霞给磅礴的大山披上了彩妆,在山顶的云头上抹了胭脂红,在云和山相接的地方,投下了橘黄的光团,山体则随着光线的变化出现了灰黑、墨绿、褐色、橘红,充满了瑰奇的神秘色彩。这景象令人魂悸魄动,恍然觉得云山顶端便是“霓为衣演绎着天地大美兮风为马”,山体则是“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仙境界!

    天渐渐地黑了,不经意间顿觉眼前一亮,抬头望去,山顶上露出了皎洁的月亮,月辉洒满了山头。

    每个山头都住着人家,夜幕降临,各个山头的灯亮了,远远的,都要睡了,住在山里,呼吸着天然的高浓度负氧离子,伴着星空入睡,宁静而又惬意,瞬间让人忘记压力和烦恼,尽情享受深度睡眠。

    山是静止的,山好像从来没有变过,从少年到中年,山永远一动不动的,让草长,让雾飘,让河流从脚下流过,山是一幅永不变形的风景。

    山有自然的本色,走进山中的人,慢慢被山影响,慢慢与山一样,变得更加本色。在山中的人,因为本色的自然,五感变得更敏锐了。因为本色的生活,慢慢找到了身心呼吸的秩序。

    对着山静坐,燃一炷香饮茶,听鸟儿不知疲倦地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