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陪你一起归园田居 » 33,在这清浅的田园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

33,在这清浅的田园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

    33,在这清浅的田园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

    人过五十,归园田居,虽然独处,融入自然爱好写作,参禅问道,注重个人修行,但毕竟不是神仙,还是凡胎肉体,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最起码的生活是:有家可回,有饭可吃,有文字可写,有爱好可伴。

    1000多年前,两位僧人跋山涉水,走远路来到赵州,向柏林禅寺的从谂禅师请教何谓“禅”,从谂禅师一一问来客有没有来过此处,而无论来人回答“来过”或者“没来过”,从谂禅师都回答说“吃茶去”。赵朴初老先生就曾经从这则公案里化出一首诗: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不如吃茶去”,非常响亮,学什么、做什么、练什么,不都是为了生活?真正的修行者,是从扫地、做饭、劈柴开始的,然后在一日三餐里领悟道理。我等凡夫,认真吃饭和睡觉,恐怕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

    生活中的三种“快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我一个人独居在乡村田园,离城太远,没有饭馆,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饭,自在随意,也容易失足沦为“随便对付”。

    凌晨,天麻麻黑和麻麻亮交织者,天边还没有翻出鱼肚白,村庄里的公鸡就打鸣了,我就被吵醒了,起床先推开窗户吸新鲜空气,院外树林里的鸟也从窝里出来了,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我洗漱完,烧一壶果茶,里面放着红枣、枸杞子、山楂、葡萄干、桑葚干、灵芝片和黑芝麻,炉子的功率比较小,这是我特意选择的玻璃烧杯,我认为慢火烧水,文火煮果茶,味道更好,在这煮茶的20分钟时间里,我做108拜,微微的出一身汗,然后坐下来,静静的看远处的山近处的岭,慢慢的品茶,一壶茶下肚,全身舒畅,汗腺张开,五脏六腑都得到了滋润。

    这时看村庄农舍的屋顶上升起了缕缕炊烟,夹杂着米粥的香味,田园生活就是这样,村庄上的炊烟交织在一起,各家做什么饭菜,都能被风吹过来,闻得出来,浓浓的烟火味,让我有了食欲。

    在城里生活的时候,我爱人早早的就给我做好了早餐,她忙的时候,我到临街的饭馆换换口味,上海馄饨包子、兰州牛肉面、邢家胡辣汤、邢老四牛杂汤等等,都是我的最爱。可是在这离山近,离城远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饭馆,喝口稀饭都没得地方寻。

    我很看重早餐的养生效果,绝不应付和马虎。打开煤气炉,倒进山泉水,撒一把小米和大米以及杂粮混合的食料,慢慢的熬着,我到菜地里挖些野菜和小青菜,回来淘洗干净切碎,锅里的米也快熟了,洒进青菜,适当的放些盐和调料,一锅香喷喷的菜稀饭就熬好了。我从小在宁夏中卫长大,这里有着河西走廊的饮食习惯,菜稀饭就是用粗粮和野菜混合充饥的粗食,可对于现在上了年龄的我来说,可谓是歪打正着,能防三高。吃起来稀软合口,几乎是我每天的经典早餐。

    中午因为时间紧张,我的饭菜是凑合着做,从菜地里拔些青菜,炒一盘子素菜,或者是烩一锅土豆,南瓜,腊肉,粉条大杂烩,配一碗米饭或者一个馒头,匆匆吃完,草草结束。

    我最喜欢做的是晚饭,最喜欢做饭的时间是初春和秋。

    傍晚,我完成了一天的读书和写作任务,感到很轻松,这个时候带着满满的收获想放松一下,坐在院子里看灿烂的晚霞,站在岭上俯瞰山谷,看农舍屋顶弯曲如丝带的缕缕白烟薄暮,满足了眼睛的审关,在狗儿簇拥下到菜地里拔些青菜萝卜,然后架起火炉子,将木柴火点燃,看着火的舞蹈,再听一听柴火的噼啪声,感受火的温暖。我可以烤肉或者来个烩菜。

    最喜早春、深秋、浅冬,菜园里活计轻,院里也无事,也不是太冷,更主要的是不热,在露天架起柴火炉子,围炉煮茶做饭,抬头看天上的云,望远处看青山,地面空旷宁静,空气清爽干燥,听风在树梢上吟,山中雾雨蒙蒙,炉灶里的烟火气飘上去,远远的看着就很有意境,山中雾雨蒙蒙,炉灶里的烟火气飘上去,忽隐忽现,远远的看着就很有意境有一种普罗旺斯冬天特有的气息。

    在灶火前坐着,灶口飘出的柴火味,锅里的汤咕嘟咕嘟的冒着,馋人的香味在外面飘着,一种生活中最原始、最朴素的气味,有饥肠辘辘的原始冲动,人坐在旁边,更暖更放松,有些微醉的迷恋。

    可以闲坐享受,喝着茶看书,慢慢的品味和享用烤肉烩菜,奖赏我一天的辛苦。

    也许,只有在熬汤的那一刻,真正感受到了烟火气,才能让自己享受到真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