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你卷朝堂,我卷太子 » 第八章 1

第八章 1

    王大群知道,撤军是件大事,依照卷王的性格,那是自我否定,很难做出决断。

    况且是否撤军也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朝中的大臣,关外的将士,都会有抵触情绪。

    特别是关宁铁骑,说他是大明最后的精锐没错,亦可称之为独立于朝廷体系的军阀。

    能否撤军,军阀头子祖大寿的想法才是关键。至于结果如何,只有天知道。

    然而,能不能撤军是一回事,讲清楚道理是另一回事。

    王大群整了整衣袍,提起精神,再次拿起小棍棍,指着那道防线。

    “陛下,战争是以达到战略目的为根本,其他的都是手段。为了达到战略目的,我们既可以大踏步地前进,也可以大踏步地后退,一切取决于实力。”

    “你是说,我们的实力不如清军?”

    此话一出,王大群明白,这是卷王最不想听到的。

    辛辛苦苦十几年,一夜不如登基前。放在谁的身上,也是不甘心。

    而且那家伙易怒,卷劲儿一上来,还真有可能给自己咔嚓了,他只能用婉转的方式回答。

    “陛下,我们的实力看似强于清军。可我们的包袱太多,分散到各点,实力就显得不如对方。清军的机动性强,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往往会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点,取得局部胜利,积少成多。”

    说到此处,他故意顿了顿,偷偷瞄了一眼卷王,感觉皇帝的脸色没什么变化,壮着胆子继续歪歪。

    “清廷最大的弱点是人口不足。我们甩掉包袱,就等于给清军背上包袱,把他的弱点最大化。此消彼长,战争的主动权就会一点点地回到我们手上。同时,还能最大化地减少军费开支。”

    听到可以减少军费,皇帝有些动心了。现在,朝廷最缺的就是银子。

    连年的灾害、战乱,早已是入不敷出。每次打仗,还得补足欠饷,拨付开拔银子。为此,他整天脑仁疼。沉思了许久,皇帝终于开口。

    “依你所言,宁锦地区还有三十万百姓,如何处之?”

    “同样撤到关内。”

    “他们要是不愿意呢?”

    “这些人绝对不能留给清廷,若是不走,按叛变投敌处之,杀!不仅如此,所有的村镇、城池全部烧毁,土地用海水倒灌,或是撒上石灰。要做到宁锦一带,片瓦不留,寸草不生。”

    此言一出,针落可闻。

    皇帝和王铎同时看向这个少年,目光中夹带着震惊。

    三十万百姓,正常迁徙,途中病死、饿死的都不在少数。更何况故土难离,逼着他们迁徙,肯定会遭到反抗。

    关宁铁骑对付清军没什么办法,对付这些百姓可不会手软。假借迁徙,杀人越货的事儿绝对不会少。

    如此年纪,毫无恻隐之心,做事竟然这般狠辣,谁教的?

    爷爷感觉皇帝没把他孙子的脑袋砍下来,而是直接给换了一个。

    太子的脸都白了,这还是那个平时嘻嘻哈哈,满嘴胡喷的兄弟?这些想法,他往常一个字都没说过。

    扫过众人的目光,王大群没有丝毫惭愧的样子。

    若是清军入关,死伤的何止三十万。那时千百万的人头落地,亿万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和这点儿损失比起来,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看到大家都不再讲话,他定了定心神,端起茶盏一饮而尽,随后提醒道:

    “陛下,现在是五月。按以往惯例,皇太极备战需要三个月左右,在夏收之后,大概八九月份扣关,还需万岁早下决断。”

    崇祯帝还是一言不发,撤军的优劣他是清楚的,即使原来有些恍惚,现在也是明明白白。

    可是,这么重大的事情,不可能独断,只得提出新的想法。

    “难道只有撤军才能抵御清军,就没有两全其美的策略?”

    听到如此说辞,王大群知道卷王的老毛病开始犯了。

    他是自己没主意,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谁的意见都采用一点,甚至直接干涉具体事务。

    干事的人不落好,不干事的人说风凉话。直到把事情搞得四不像,觉得天下人都欠他的,没有一人可以信任。

    王大群苦笑,又一次拿起小棍棍,指着沙盘。

    “陛下,若只是对付清军,当然还有良策。可万岁别忘了,南面和西面还有张贼和李贼。别看他们现在偃旗息鼓,可一旦调动兵力对付皇太极,这两股叛贼就会死灰复燃。”

    通过指南,王大群清楚地知道,现在的李自成,已经让洪承畴追的到处跑,没了气候。张献忠也接受招安,囤聚于襄阳谷城。

    正是由于皇太极此次入关,进行了达到半年之久的劫掠,才让他们东山再起,导致朝廷不得不三线作战。

    以至于松锦一役,葬送了大明最后的精锐,再也没有能力对付席卷中原的农民军。

    最后,李自成攻占北京,多尔衮坐收渔利……

    少年的话让崇祯帝心里拔凉拔凉的。

    是啊,这些年,皇太极和李自成就像是商量好的。

    这边一扣关,那边就折腾;那边一折腾,这边就扣关,使得朝廷的军队疲于奔命。

    皇帝再次缄默,一旁的太子却心事重重。

    终究是个孩子,还惦记关外那几十万百姓的死活。脸上挂着愁容,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

    “大群,若是撤军,真的就让那些百姓抛家舍业,长途跋涉,迁徙到关内?是不是会死很多人?”

    王大群撇撇嘴,抄起茶壶,假惺惺地给皇帝添水,顺便给太子和自己倒上。心里抱怨:讲了半天,口渴得厉害,皇帝连个西瓜都不给,真抠!

    皇帝老子他是不敢得罪,至于皇帝儿子就另当别论了。

    少年仰着脖子咕咚咕咚灌了几口,指着桌子上的白皮书。

    “其实,书里就有答案。我问你,是关外的地盘大、人口多,还是关内的规模大?”

    “当然是关内?”朱慈烺觉得王大群问得有些多余,这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吗?

    少年则拿起白皮书,翻到相关的章节,开始认真地向太子传输他的歪理邪说。

    “如何解救关内和关外的百姓,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关内为主,关外次之。正是两权相害取其轻,两权相利取其重。在不能两全的时候,作为上位者,要毫不犹豫地牺牲少数,从而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

    看了看太子认真听讲的样子,王大群很是满意。用不了太久,一定能把你带歪了。

    一旁的皇帝却是一惊,不由地重视起来,竖着耳朵一齐听讲。

    只见少年用手指蘸着茶水,在桌子上继续写写画画。

    “战争是残酷的,是没有人性的。任何个体,都会被战争的洪水所淹没。相对于关内千万的百姓、数以亿计的财物,关外那点人口和土地,连个芝麻都算不上。作为上位者,必须痛下决断。”

    太子只有十二岁,要不是为了让他早日接班,王大群都懒得给他讲什么矛盾、实践之类的,当个快乐少年多好。

    好在太子知道将来要当皇帝,学起来是格外卖力,随他爹。

    看着少年正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崇祯帝是真的不淡定了。难道真是英雄出少年?

    朱慈烺心里这叫一个苦:拜托,别总是上位者上位者的,让老爹听多了,太子之位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