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你卷朝堂,我卷太子 » 第十三章 1

第十三章 1

    朝堂立刻安静下来,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会是没听清楚,产生了什么误解?

    明明听见太子说了好几遍一百两,一个人听岔了不奇怪,好几百人都听岔了,怎么可能?

    众人的目光齐齐看向当朝首辅孔贞运,那意思代表大家帮着问问。

    作为领头羊,孔贞运也是当仁不让,摆出十足的架子,透着一股无形的官威,用一种不可辩驳的口吻,面向王大群质问:

    “小子是何居心,殿下多次口称百两,在场的都听到了,若非只是为了涨价,就让太子落个言而无信的名声,本官看你这个伴读可是用心良苦啊!”

    王大群根本没用正眼瞧他,剁碎了喂狗小爷都没含糊,你那点儿官威比卷王差远了。

    最可恨的,居然当着皇帝和满朝文武的面,夹枪带棒地离间他和太子的关系,叔叔婶婶都不能忍。

    他也不着急回答,而是走到中央,向着上空抱拳拱手,表示对太祖的尊敬,然后慢悠悠地回敬一句:

    “殿下所言百两不错,可太祖爷收的是金子,什么时候说收银子啦?”

    话音落地,年逾六旬的孔贞运惊得差点坐在地上,白胡子一颤一颤的,官帽都气歪了。

    这才正眼看着王大群,暗骂:你特么还是人嘛,这套路也太深了。

    可是答应送钱的话已经说了,现在也不能咽回去。

    他向四周环伺,指望有人出来救场。大臣们却都把头埋在胸前,一言不发。

    正在犹豫之间,少年继续挖坑:“太祖曾对太子明示,东西是否留下全凭自愿,绝不强求。”

    在场的大臣恨不得把这小子痛打一遍:你特么打着太祖的旗号,当着皇帝的面儿,谁敢不要。

    否则被皇帝揪住小辫子,背后再有人鼓捣点儿闲话,还如何在朝堂混日子。

    孔贞运狠了狠心,出钱的又不止我一个,既然你们都不说话,就别怪我不帮腔。咬咬牙:“臣愿为太祖认领。”

    孔子的后代说话就是有水平:第一,我这不是买卖;第二,我是对太祖的尊敬,和你这个孩子屁的关系也没有。

    皇帝:这小子行啊,敛财小能手,一句话,四万变成四十万,人才!

    事情告一段落,两个祸害走了。卷王高坐在龙椅上,一改往日的阴郁,面色朗润。

    他习惯性地扫视了群臣一眼,有些为难地看着当朝首辅。

    “孔爱卿,前几日国丈送来一则消息,江南一户人家与国丈同乡,得知北方祸事不断,愿意捐献万两白银以资军饷。朕以为,这是好事,应该予以奖励,爱卿以为如何?”

    大臣们不解,江南还有这样的傻瓜?

    南方的士绅们,巴不得北方越乱越好,皇帝才无暇顾及他们在南边胡作非为。怎么会还有人捐助,难道是吃饱了撑的?

    可皇帝发问了,不能不予理会,孔贞运只好再次出班,阐明自己的见解。“陛下,此乃百姓对朝廷的一片忠心,理应嘉奖。”

    “爱卿以为该如何嘉奖?”

    孔贞运琢磨不透皇帝的心思,人家总共给了一万两,若是奖励过于丰厚,等于这银子白捐了,还是精神鼓励比较好。

    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靠谱,直言道:“启万岁,臣以为陛下可为其亲题,以为奖劝。”

    皇帝点点头,面带微笑,一道赞许的目光投向孔贞运。

    “爱卿的想法与朕不谋而合。不过,若是大户争相效仿,朕就不用上朝了,题字都题不过来,那时又当如何?”

    孔贞运正在享受皇帝的赞许,还真没想到这一层。

    不过,他认为皇帝昨天夜里的梦还没醒,竟然盼望着争相效仿。

    出了一个捐款的已经是奇葩了,江南士绅又不缺心眼。

    猜不透皇帝的心思,先按常理出牌,深浅一试便知。

    “陛下,臣谓可予虚职?”

    皇帝的嘴都咧开了,头一次上朝这么舒心。这老家伙,上道儿!

    “孔爱卿不愧为朕的肱骨之臣,此言甚合朕意。朕打算设立一个荣誉县男的爵位,此爵位无品级,无薪俸,只是参见四品以下官员免跪拜之礼。以后,凡是为朝廷出力达万两白银,无作奸犯科者,皆可授予。”

    大臣们相互对视着,脑子里充满了疑惑:皇帝要干嘛?

    思来想去,不过是一个没有品级的虚职,没什么了不起。

    至于参见四品以下官员免跪拜之礼,更多是一种象征。再者,大殿里多数是四品往上,跪不跪得和他们没关系。

    所有人的目光再一次集中到当朝首辅的身上。孔贞运见到无人反对,干脆就坡下驴,何必为这件小事与皇帝为难。

    “陛下,臣谓圣上所言极是,可令吏部会礼部草拟一章,以供陛下定夺。”

    皇帝再次看向底下的大臣,所有人十分知趣地齐声道:

    “臣等附议。”

    当大臣们认为此事告一段落时,崇祯帝又开口了。

    “孔爱卿,我那个老泰山一天到晚地不让人省心,昨日里举荐了一个举子,让朕给个差事。朕寻思若真是良才,推荐到吏部考察一番也无妨。仔细询问后发现,对方家有千亩良田,十几宗买卖,可从未给朝廷交过一个铜板。他一个从未给朝廷出过力的人,却跑到朕这里讨要官位,朕这心里堵得慌。”

    众臣的第一反应,你那老丈杆子事儿真多!

    别说他没给朝廷出过力,就是厥功至伟,要想当官也得我们点头。

    要是皇帝今天塞一个进来,明天再弄一个进来,以后这朝堂上,就没我们什么事了。

    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同仇敌忾,坚决不允许没为朝廷做贡献的人,混进公务员队伍。

    皇帝的家事告一段落,新任户部尚书李待问出班启奏。

    “陛下,西直门火药库爆炸,毁坏房屋百余,百姓死伤过千,户部欲拨付银两赈灾,望陛下恩准。”

    闻听,皇帝皱了皱眉,开口道:“不知户部准备调拨多少银两。”

    “今年的夏税尚未收缴,国库已无银两可用。臣几经周转,从各类开支中节省五千两用于赈灾。”

    看着这些面无表情的大臣,皇帝突然想起那个慷慨激昂的孩子。

    虽说对自己出言不逊,可为了赈灾,想尽各种办法,连爷爷淘汰的字画都拿出来了。

    唯一欠揍的是嘴上没有把门的,把他气得半死。可对大明百姓的情感是真心实意,有一股子冲劲。

    两厢对比,这些大臣,就像一根根朽木戳在朝堂上,等待着房倒屋塌的那一天。

    他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回答李待问,感叹道:“恐怕是杯水车薪吧。”

    这位新的户部尚书到岗还没有三天,生怕皇帝不满意,急忙解释:“陛下,臣尽力了。只是……”

    “罢了,散朝后,你到偏殿,朕有事与你商量。”

    皇帝尽管对王大群的一通胡喷气愤至极,对于其中的两件事情始终耿耿于怀。

    一是户部贪墨给付九边的银子,一是大明的王爷居然如此富庶,比他这个皇帝滋润多了。

    不过正事儿要紧,现在不是追究的时候,他开口道:

    “连年天灾战乱,百姓食不果腹,举步维艰。昨日杨卿提议征税,朕以为增加练饷甚为不妥。提议收取商税,以缓解钱粮之紧张。”

    崇祯帝的话还没有说完,底下呼啦啦跪了一地。

    “万岁,不可啊!皇家岂能与民争利?如此,民心尽失,我大明江山根基不稳,还请陛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