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混在晚唐当神棍 » 二十三、渤海高氏

二十三、渤海高氏

    “这份订单麻烦郎君收好。”

    却说在东市的售卖处,那位订阅《大唐时报》全年的富商在众人的注视下签好一年的订单后。红线和锦儿让售卖处的人搬来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小盒子,对富商说道,“郎君可以将手伸进去,看看能抽到什么礼品。”

    富商擦了擦胖脸上的汗珠,将发颤的手伸进盒子里,摸索了一会儿后,抽出一块竹板,他对着竹板,一字一顿地念道,“感~谢~惠~顾。”然后问道,“感谢惠顾,这是何意?”

    “就是没有中奖的意思。”红线笑着说道,“郎君可以再抽一次。”

    围观的人群发出一片嘘声,伴随着不少人的嘲笑声。

    富商再次将手伸进盒子,这次转了更久的时间,才抽出一块竹板,他念道,“免商税一年。”此言一出,众人都发出惊讶的声音,一些性子急的,更是已经尖叫了起来。

    也难怪东市的众人对此敏感。自从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为了筹集军费,缓解财政困难,已经不复唐初低商业税的现状,而是对商人课以重税。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有名的两税法颁布实施后,没有固定居所的行商,需要按照三十分之一的比例在所在州县缴纳商税。但到了建中二年,因为军费开支大涨,就增加商税为十分之一,直接扩大了三倍。更不要提还有其他的杂税,压在大唐百姓身上了

    如此沉重的赋税之下,免除一年商税,等于利润要翻上几番了。一块天大的馅饼落到自己头上,富商只觉得两眼一黑,如果不是身边有人扶着,马上就要跌倒在地。

    “恭喜郎君,中了今日的特等奖。”红线看着富商的囧样,忍住笑大声说道,然后身边几个售卖处的员工根据张晃之前的吩咐,也都一个接一个洪亮地喊出这句祝贺语。这其实,也主要是说给围观的买主们听。

    “我也要全年订阅《大唐时报》!”围观的众人急不可待,纷纷发出了这句张晃谋划已久的呐喊。

    郃阳,神策军镇处。

    自从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占据了河西、陇右地区,大唐两京的西北面就此置于吐蕃兵锋之下,并一度被吐蕃攻入长安。为了抵御吐蕃的侵扰,并且监视朔方、泾原等西北藩镇,德宗时期神策军外镇,并以大小不等的城镇形态出现,分布范围扩及京北塞上,呈现犬牙交错之势。

    作为中央直属军队,神策诸城镇在兵源、给养、指挥等方面都自成一系,与西北藩镇构成二元军事防御体系。京西北诸城镇各自独立,实际上分隶神策左右军,由两军中尉遥制。每座城镇长官都设置镇将,任命由两军中尉把持,为加强对神策城镇的控制,每一城镇有一位宦官监军使。

    其中郃阳镇近华州,隶属左神策军,置镇兵的目的为监视河中、同华等地的动向。

    此刻,一位年轻的神策将正坐在郃阳的大帐中,翻阅着还飘着墨香的《大唐时报》。口中不断诵读着那首署名辛弃疾的长短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此句真是道尽我平生志愿。”

    神策将身边是一位同样年轻的宦官,笑道,“没想到这小令除了写闺房怨曲,还能写这军中金戈铁马的气象。这个辛弃疾,看来也是军旅中人,句中才能有这万千气象。有如此才情的军人,除了高将军,我还是第一次看见。”

    这位被宦官称为高将军的,正是日后的晚唐名将、毁誉参半的高骈,不过此时的高骈刚刚及冠,在大唐的记录里还未立寸功,在不少人的眼里,高骈不过是因为出身渤海高家,祖父是曾位至南平郡王、官拜同平章事的中唐名将高崇文,所以才能年纪轻轻,便成为郃阳镇将。

    而另一边的监军使杨玄翼,则出自宦官杨氏家族,其养父杨钦义目前是淮南监军使,其祖父杨志廉则曾在德宗朝任神策军左军中尉。

    两位作为宦官和将门势力的世家子弟,都受过良好的教育,高骈更是从小就喜爱文学,常和儒者交往。因此这期《大唐时报》的诸多报道,无论是《伪经考》中对旧有儒家经学的批判,还是辛弃疾这首豪放词,都很对他的口味,符合一个二十岁年轻人锐意进取,好标新立异的心理。

    而时事版中,对于各地藩镇的报道,也让高骈感觉颇为新奇,至于那篇讲述河西“陆游”东望王师又一年的文章,更是看得高骈热血沸腾,恨不得立马带着这一镇的神策军马,西入河西走廊,杀的吐蕃人片甲不留。

    “我阿兄在宫中侍奉大家,听他说这份报纸,都是刘妃的族弟张晃一手筹划,这张晃年不过二十,擅堪舆之术,如今极得天子的宠幸,连宰臣杨嗣复和神策军中尉副使马元贽,都对他巴结得很。”杨玄翼毕竟是天子家奴,对于这些时事的了解要更加及时。

    “原来如此,”高骈面上答应,但内心确实将信将疑,这等大事由一个名不见经传、年纪又轻的外戚办成,他实在不太相信,至于自己为什么能年纪轻轻就做到神策军镇将,那自然是因为自己的努力所致。

    “最近还有一桩怪事,和张晃有关,也在宫中流传。”杨玄翼颇为神秘地说道。

    “何事?”高骈被杨玄翼勾的心痒,问道。

    杨玄翼小声道,“有传言称,前几日落水而死的光王太妃,是被宪宗朝叛乱被处死的镇海节度使李锜勾魂而死。原来这光王太妃在进宫前,曾经是李锜的侍妾,李锜被杀后才被宪宗宠幸,李锜久居江淮水乡,死后成了长安的水鬼,因此那日太妃在太液池边徘徊,便被水鬼索命。”

    高骈被这鬼只说听得心惊肉跳,道,“不过太妃之死,和这张晃又有什么联系?”

    杨玄翼点点头,“这又是另一桩传言了,据说张晃在前段时间的大行皇帝的丧礼上,曾被亡命之徒谋杀未死,虽然最后大理寺判定是杨妃所为,但据说真正派出刺客的,竟然是平日深居简出的光王太妃,所以张晃才有了报复之意,招了水鬼来索命,要不你想,这李锜的鬼魂已经在长安游荡数十年,怎么现在突然能索命太妃了。”

    高骈疑惑道,“这恐怕是宫人道听途说吧。”

    杨玄翼摇摇头,颇有把握地分析道,“那日太妃死时,张晃被宫人发现就在太液池边,而之前则是一直没有露面。而且天子的贴身宦官田桥,也在那日前后暴毙,那田桥平日也是十分尊重张晃,并且被看见那日和张晃都去了同一处地方,有人怀疑是田桥那日窥探到张晃施法,撞破天机,因此被天罚而死,因此天子最后也厚葬了他。”

    高骈越听,对张晃的兴趣越浓,虽然这水鬼之说未必可信,但这么多流言围绕着同一个人,也必然证明,这人多少是搅动时局的关键人物。

    “可惜,高某没有机会结识这位天子近臣。”

    “高镇将,这报纸上不是写了吗,欢迎读者投稿,这个投稿,应该就是将文稿以书信寄到这儿所写的地点,应该就有机会登上下一期的《大唐时报》了。高镇将素有才名,不如试试投稿。”杨玄翼刚刚自信阅读了一遍《大唐时报》,提醒高骈。

    “还是杨监军看的仔细,高某之前确实有一些拙作,可以差驿使送去长安。”高骈当即提笔,一手绝句当时写成。

    杨玄翼看上去,纸上墨迹未干,他以为是是一首边塞诗,没想到却是一首清新的七言绝句,行文颇有盛唐格调: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