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朕的二十四监 » 13,好一本帐

13,好一本帐

    安置好这数千退伍老兵,再次狠刷了一波好感后,接下来的两天,李瑶倒是轻松了不少。

    军队整编之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左刚派人给他送来报告,只要两天的功夫,即使不算那些尚未归营的士卒,也能够将军中可战之兵整合到两万人。

    原来,由于靠近神策军大营的区位优势,当神策军中找人代打的富家子弟们,以及为了防止吃空饷被发现的神策中尉们,首选就是在蓝田附近找补。

    为此,时日一久,本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自然法则,蓝田常年有上万从各地闻风跑来的壮汉,成了专业代打一条龙,他们不仅战斗力靠谱,其中有不少都是上过战场的老兵,连编练都不费事。只要稍加整顿,再配上精良的武器,就是精锐之师,要说他们与正规军之间有什么差别?那缺的就是编制。

    李瑶对此可以说是喜出外望,庆幸自己来得够早,神策军还没有沦落到如《资治通鉴》(卷254)描述那般:神策军士皆长安富家子,赂宦官窜名军籍,厚得禀赐,但华衣怒马,凭势使气,未尝更战陈;闻当出征,父子聚泣,多以金帛雇病坊贫人代行,往往不能操兵。

    好歹现在这帮子富家子找的代打,也是能打的不是?

    大喜过望的李瑶当即拍板:凡是凡是在九月十五前响应号召,来神策军入伍的士卒,一经检验合格,立刻转正,编制什么的一次给到位,拒绝代打临时工!咱不赚这个亏心的钱。

    此外,左刚还委婉的提醒,就是那个宫里不是送来了赏赐吗?您看要不要再激励一下士气??

    李瑶想了想,倒也没拒绝,只是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为了防止军中再出意外,他决定将赏赐分开发放,留营者连同捡退老兵先发,足分的。新入营者领七成,至于离营者,以明日,九月初十禁营为止,往后迟一天减一成。

    赏不可逾期,也不可滥赏。

    之后,李瑶就没再管了,招兵编练的工作繁琐细致,他这个外门汉确实不敢微操。

    况且就原历史中大唐的军队,虽说安史乱后,毛病挺多,各种槽点满满,但总体而言,还是符合这个时代匹配机制的,至少,只要别太烂,就不会被人打成单方面的虐杀局。

    至于左刚这几位老将军,李瑶其实不打算让他们再领兵打仗了,倒不是他不相信这些老将们的忠诚,实在是他们的战争思想已然固化,跟不上自己日后的节奏。

    不过现在嘛,但是在整合军队这方面,这些打遍天下的老将军们,倒是一流。

    …

    九月初十,帅帐里,李瑶好似烟鬼看到了大烟一般,目光炯炯的扑在了账本上,自从霍忠堂将的三本帐交给李瑶后,李瑶就对他的看法立刻上了n个台阶。

    这些账册中对关中的之详细,李瑶觉得,即使是大唐的户部都难以望其项背了。

    关中,自西周起便是王者之地,《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根据天宝元年(742年),对关中2府4州”进行户籍统计,得到的数据为在册的户籍数为56.3万、人口约320万。(大体指今天的西府宝鸡丶东府渭南与京兆府)”

    但若考虑关中在唐朝是皇亲国戚、功臣勋贵和世家大族的集中地,这些人手中有大量的奴隶、仆从和部曲,存在大量的隐瞒人口,假定为10万,再加上十万留学生、宗教人士、科举者和其他人士。另外伴随着十数万的职业军队被建立起来,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关中的总人口保守估计为450万。

    如果再加上关北道的五六百万人口,关中确实堪称底蕴深厚。

    至于田亩,关中在唐朝每亩的面积为531平方米,折合唐制为3770万亩。水田占两成,一亩产稻三石,其余旱地中,三成良田粟麦混种平均年产两石,剩下的大多也能亩产一石半(耕地每三年需要修耕一年,种豆子丶苜蓿等杂谷涵养地力丿,产正粮保守估计四千万石。

    再考虑到间暇时间种上豆子丶苜蓿,关中的粮食产量倒也够丰沛,否则,又如何能供养起长安这座人口过百万的超级大城?!

    历史上,唐朝关中的缺粮,其实不在于关中的人地矛盾,而在于关中承担的政治与国防负担。关中作为大唐的政治中心,除要要养活数万的官僚丶皇族外,大唐一大半的军队也都依靠关中供应。除十数万中央军外,河西丶陇右丶乃至安西丶北庭丶朔方,合计五镇,近三十万募兵,都依靠关中供给粮饷。

    即使如此,开元天宝年间最多时,关中每年也只不过需通过漕运转粮400万石,缺口其实远远没后人想的那么大。

    不过,这些现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安史之乱后,关中地区也被乱军彻洗牌,人口或死或逃或隐,而土地或是抛荒,或是被军丶官丶贵侵吞,朝廷手中的人口帐册,田亩簿子几乎成为了废品。

    大唐的财税征收与劳役征发都受到了极大的危机。

    财是政府的血,贫血的政府怎么可能好得了身子?

    偏偏,安史乱后,大唐常常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中,地方势力做大,叛乱此起彼伏,中央没有那个精力也没有那个威望,清查地方的人口土地,以拟定合理的,征税丶劳役规定。

    安史乱后,大唐政府能够有效管辖的全国人口只剩了区区的400万户,就这400万,有六成,还是在遥远的江南地区,只能够为朝廷提供钱粮。

    大量的人口与财富脱离了政府的管控,1/3的人却要承担起偌大的帝国的运转,还要忍受着外敌与内部贵族的更加严酷剥削。

    难呐!

    不过这个问题倒也不是唐朝独有,明朝男子大多封建王朝朝也是如此。

    你能想象吗?大明人口的巅峰就是在洪武丶永乐建国初的那一段6000多万,此后大明的人口一直保持在5000万左右。而朱元璋洪武初年统计,全国土地大概在八亿亩,而到了万历年间却不到四亿亩。(张居正拼死拼活,总算是让田亩数达到了7.5亿亩,所以,你知道张居正全家为啥死那么惨了吧?)

    200年的太平,就太平出了个这?

    是谁拿走了这些社会财富?

    答案:不言而喻。

    李自成一直都明白该找谁要钱,进了北京城后就直奔主题。

    可崇祯到死才明白,或者说到死才敢明白。

    现在,想要挽救大唐,那就必须要有足够的钱粮,作为皇帝,他只能通过加税的方式来得到钱粮,可是在户册不清的情况下,贸然加税的结果就是:再苦一苦百姓。

    然后,快饿死的百姓,就会提着刀,高声呐喊:等死,死国可乎?!

    这不是李瑶想要的。

    而在霍忠唐给李瑶的账册正解了燃眉之急,帐册上详细记载了目前中央直辖地区一万五千三百家形势户,都是至少拥有千亩土地以上的富户,李瑶粗瞄了一下,这些人拥有的土地加起来竟然超过了3000万亩!

    若是按照盛唐的标准,一个自给自足的府兵需要200亩土地,那么这就至少可以组建足足15万的精锐士卒了。而且还不会因为盲目加税,激起民变。

    这本帐册,对于不知道该找谁讨税的李瑶而言,可谓是无价之宝。

    李瑶敢保证,户部尚书所知道的,都绝对没有他的清楚。

    李瑶不由得心中再次感慨:好家伙,到底谁才是大唐的户部尚书啊?!

    大惊失色后,大喜过望的李瑶一心扑在帐册上,却浑然不知,他这忽明忽暗,忽喜忽怒的神情,把一旁伺候的霍忠唐吓了个不轻。

    等到李瑶好似葛朗台看到了金山一般炽热的目光扫过来后,霍忠堂吓得当即就打了个机灵,赶忙解释顺道洗白:

    ”大家啊,虽说神策军分左右二卫,但实际吧,奴婢知道奴婢不是治军那块料,平日里,奴婢手下的军汉们也都是由俱文珍代管的。

    奴婢呢?主要就是负责保障军队的供给,可大家也知道,虽说朝廷对神策军的赏赐甚厚。

    但,唉,毕竟嘛,有时也有个接不上来的难处,神策军向西防秋,东出潼关,作战前还总是需多些准备的,所以,奴婢这不就只能厚着脸皮去打打秋风吗?

    况且有些将士穷啊,奴婢呢。就帮着他们,把不想要的军功找这些有钱的做个交易易。”

    霍忠唐半真半假,半洗白半诉苦的解释着原委。

    说真的,霍忠唐是很心疼的,这本帐册是他花费了十年的心血才有的成果,是他在神策军中的根基。若不是万不得已,霍忠唐也不愿交出来,俱文珍才在神策军里呆了六年,而他却在神策军里呆了20年,这20年里,他前后和四个左军中尉搭过班,可那几位都没了。

    就他还能好好的活着,为什么?

    就在于他的手上,拿着神策军的真正命门。只有他。能够保证神策军这个饕餮,不会因为缺了粮饷哗变。

    在过去的20年中,神策军上上下下,即使如左刚这几位看不起阉人的老将,也明里暗里受了他不少的恩惠,有这份人情在,只要霍忠唐态度够软,身段够低,皇帝就不会杀他。

    事实证明,也正是如此,他和俱文珍一块回军营,向皇帝负荆请罪,现在俱文珍被皇帝关着,而他却已经重获圣心,又在皇帝身旁服待了。

    “日后怕是不能在军中再呆下去了喽,不过想想,也早就该有这么一天了,纵然是皇帝的家奴,又怎么可能放任我在这神策军中再呆下去呢?

    罢了罢了,反正积蓄也有不少,回长安城向这位大家讨个闲差,安度晚年也是不错。”

    霍忠唐一边伺候着李瑶,一边如此宽慰自己。

    …

    李瑶虽说有了这本帐打底,但也没打算一次性解决,伟人告诉我们:不能搞一刀切。把握事情的主要矛盾,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这本杀猪榜上,李瑶最先感兴趣的还是寺庙,无他,现在的大唐就是一破房子,屋顶漏着雨,墙壁透着风,几根已经腐朽的大梁还是生了虫的,虽然让人恨得牙根痒痒,恨不得当场掀了重建。

    但无数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步子太大,会扯到蛋的。

    收了心神的霍忠唐,看李瑶对寺庙这一片颇有兴趣后,也不失时机地小声解释:

    “大家,仅关中丶洛阳,据奴婢所知,大大小小的寺庙有上千所,除了朝廷赏赐允许的以外,隐藏的田亩数,至少在500万亩以上,拥有的农户,奴婢估摸着,保守算来也应该有个十万户。”

    李瑶一边两眼放光的看着闪耀的金光的数字,一边点着头,心中觉得霍忠唐真x×是个人才,是自己急缺的捞钱人才,像霍忠唐这种对关中经济(富豪)如数家珍的人才,竟然让他去管军事,简直就是可耻的浪费,莫大的犯罪!

    于是,在看完了大致的寺庙帐户后,感觉眼睛有些发酸的李瑶靠着椅子闭目养神,霍忠唐很适时的上前来为李瑶捏腰捶背,手上的劲道恰到好处。

    李瑶一边享受着服务,一边思索了下,对霍忠唐说道:

    “朕正打算重组内监机构,有两个差事,你挑一个。”

    霍忠唐闻言大喜过望,知道自己还能继续为皇帝发光发热后,脸上喜出望外,但手上仍不含糊,谦虚道:“奴婢不过是大家家奴而已,大家只管吩咐就是了。”

    李瑶满意的嗯了一声,继续懒洋洋的说道:“朕呢,打算成立内务府,把这些寺庙和朕名下的皇庄与匠户们集中起来,好好的经营经营,为朕赚些钱财。

    本来眼瞅着田令孜不错,但现在看来,你倒是更合适。

    另一个嘛,就叫社会调查局了,这个差事主要就是帮着朕了解各地有何特产,土壤情况如何?应该种些什么?该发展些什么产业以及替朕,给百姓们带个话。

    看你对关中洛阳如此熟悉,想来也算是用你所长了。

    正丑话说前头这两个件差事都不好办,朕也不强人所难,这两天你且想一下,在朕回长安之前,给朕个回答吧。”

    “诺。”

    霍忠唐轻轻应了一声后,继续全神贯注的服务着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