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身为农民的我,被始皇帝求当仙师 » 第三十五章 人皇由来(求追读)

第三十五章 人皇由来(求追读)

    “天子称号,不过是周建立后,才有的称呼罢了。周之前的商纣王既帝辛,本身还是一个人皇来着,只是经历周的攻伐,与天同等地位的人皇,才被改成了天子,意思为天神的儿子。”

    “周之后,历代周王都以天子自称。”

    韩辰摇摇头,摆手一下,“可惜,君主本身是天子就是错的,天是天,人是人,君权神授的说法就是错误。”

    “人皇,君权民授,这才是正确。”

    “天子终究只是人,人死,天不死,这又是何道理?”

    见他这么说,的确很有道理。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商亡后,周历代君主便开始自称天子,有着天子九鼎作为象征,嬴政过去了解商到周建立的历史过程中,都没详细了解过天子称号什么时候在周王身上的?

    “天子,是君权神授。”

    “人皇,是君权民授。”

    “这有何区别吗?”

    嬴政想了解一下区分在哪里,分辨不出两种君权到底谁授的?

    “区别在于天不管,人能管。大秦的统治构建都是由人组成,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所以君权神授不存在,只存在于君权民授。”

    韩辰话音刚落,转身过去,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

    君权和神授、民授区分。

    转身后,放下粉笔,韩辰继续说着:

    “君权神授,在以前的周天子时期,为了巩固地位是向百姓提倡的一种说法,以天命所归在自身,权力则是天帝所授,故而君权神授则成为诸侯国之间公认的说法,实际上权力并不是来自于上天所授,而是一种迷惑百姓的说法。”

    “真实的君权,只是来自于百姓,对待一个帝王拥护所授的一种权力,因为在商以前的夏建立之前,人的活动形式,则是部落与部落所组成。”

    “炎黄部落,炎帝、黄帝,老赵,这些古早的历史,你是应该知道的吧?”

    韩辰提示。

    嬴政认真点头:“知道。据周王室留下的历史所记,夏被大禹建立之前,有着好几个炎黄部落的共主,最早的共主诞生,则是炎黄部落合并,共同推荐出来的黄帝,之后就共主一直是按贤能为标准,共同推举,直到夏被大禹建立,启子承父业,才有夏的一家之天下的开始。”

    “等等!小先生,这就是作为人皇,君权民授的由来?”

    语气震惊,嬴政要不是仔细想了想;

    不然,都还没发现这个君权民授,由来是真的来自于百姓。

    “不错。人族共主,炎黄子孙,华夏文明是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炎黄部落的诞生来自于黄帝打败炎帝,合并其人口、部落才有炎黄子孙的自称开始。”

    “此前,炎黄部落是个群体,为了能够生存下去,经常会报团取暖,久而久之,在最为困难的时候,就需要一个人引导部落的人走出困境。”

    “最早的领袖’共主’出现。”

    “王的称号出现之前,黄帝之后的炎黄部落首领,经常以‘共主’自称,在炎黄部落的疆域面积不断扩大,新部落和人口的不断加入和增长,直至大禹成为新的人族共主,再到大禹的儿子既启,成为下一任共主,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王朝概念诞生。

    共主改称:王。”

    “夏商周,再到大秦,执行的便是家天下这种概念,父死传子,将原有的社会制度变为一家之天下,囊括所有,视百姓为一家天下之子民。”

    “就像我之前说的君权神授,完全是周天子为了向人证明,提倡的一种说法,就是震慑诸侯国,不敢对天子之位有觊觎,一旦觊觎就会被天道惩罚。”

    “但在周之前夏商两朝,王,还没有天子这一个概念,通常以‘人皇’自称,周王为了稳固统治地位,就以‘天子’自居,造九鼎,以示地位领袖象征。”

    最早的人族共主,皆是来自百姓所授的权力,从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统治阶级便是以一家之主而围绕。三朝再经春秋、战国时代的发展,家天下这个概念,始终没有一丝改变。

    到了大秦,家天下这个概念,几乎是深入到百姓上至皇帝的思想,认为天下是一姓之天下,并非百姓,只属于皇帝,以及一姓之皇室。

    韩辰认为从部落首领、人族共主和王以及皇帝都是有迹可循,故而家天下这个概念是将天下收归一姓所有。

    “君权民授,君权神授,区别这么大。”

    “那什么,始皇帝用和氏璧,命人用小篆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字,向天证明统一六国和百越的伟大功绩,则是错误的一次?”

    嬴政想起最初命人雕刻的玉玺,就想问一问。

    “没有错,但也不对。不过,那也是始皇帝陛下为了向天证明,天命在他,统一天下是天命所引,所以雕刻传国玉玺,能够证明大秦乃是正统。”

    “不过传国玉玺,终究只是个物品,除了君权象征和盖章,的确没什么用。”传国玉玺在历代帝王手中,也不过是象征之物,韩辰更知道它是后世帝王为了向世人证明,拥有天下所继承帝位的正统象征。

    “不对也没错。看起来,这玩意有没有都不会影响父传子的大秦,家天下这个概念就已经很深入百姓心中。”嬴政第一次认识到传国玉玺,对自己没那么重要,或许对大秦只有象征正统的作用。

    不过正不正统,百姓一般都不会在意。

    “回归正题。往往政权动荡,多是来自于王位交接,要想让君主不乱胡来,那就是把皇帝的特殊地位降下去,不再担任有一国之君的引导作用,此后君主不再是有机会参与朝廷会议之中。”

    “这样,君主没了实权,依然保留有名誉上的皇帝称号。”

    要想君主不胡来,韩辰给的建议,就是君主放弃实权。

    “无实权参加朝政,依然在名义上是大秦的君主,这样的改变,能行吗?没了实权的大秦君主,岂不是成了傀儡。”

    嬴政觉得没实权的君主,很容易被有心之人取而代之。

    “成为傀儡,那倒不一定,不过君主没有实权,可以从律法上,确保皇室的合法性和地位性。君主依然是大秦的领袖,即使没了实权,有人想将君主之位夺来,就看规定的宪法同不同意?”

    “一句话:律法高于一切,个人权力不可高于律法的权力。”

    韩辰讲道。

    在宪法上规定皇室的特殊性,就没人敢对皇位下手。因为宪法在前,权臣有野心想夺下皇帝位置,宪法可不答应,欲动,则会被对应的刑法处置。

    毕竟,君主立宪制确立,君主即使是大秦的领袖,在律法面前和百姓一样,必须要遵守和不犯。

    相反,有野心的权臣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