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青天有眼 » 第三章 学府

第三章 学府

    十天后,孟荀再次抵达渔阳郡。

    当看到郑怀跃希望孟荀寻找传人时,孟荀马上就有了意向人选——

    戚温良。

    一别数年,也不知道这当时内向羞涩的少年在大伦学府过得怎样?

    在渔阳郡稍微休整一夜,翌日一早,孟荀再往北赶路三十里,大伦学府的山门就在眼前。

    大伦学府所在山岳名叫净亭山,山不算高,顶多百丈,大伦学府的建筑基本集中在半山腰,若无厚云,山脚即可观。大伦学府的山门立在南端,面相盛祁百姓、背对背地,以示守护之意。山门处有一牌坊,刻字君子。

    大伦学府,君子门。

    君子门旁有守值。

    这也是大伦学府与其他天宗有异的地方。

    大伦学府作为儒家执牛耳者,与百姓最近,常常有百姓希望来讨个孩子姓名、拜托府中先生给孩子启蒙。但百姓们可不是修仙者,他们只能在山脚干等,而山上的人等闲不下山,难以相遇,这就很容易造成不好的影响。本来先生们就是为了守护百姓齐聚于此,又怎能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况且教书育人更是他们的天职,本就乐意为之。

    久而久之,大伦学府索性在君子门旁设立守值,以期及时响应。

    孟荀向守值学子递去当时戚温良给予的信物。

    守值学子熟知山上师兄弟的名号,了解清名号、又拿准信物,不敢怠慢。

    不过孟荀还是捕捉到了守值学子上山前眼神有过一丝闪烁。

    温良在山上过得不好么?孟荀疑惑地想了一下。

    所幸的是,学子并没有让孟荀等待多久,一炷香时间不到,他便领着一个身着儒衫、却双脚泥泞的少年郎下山。

    少年郎高了些许、四肢也明显粗壮不少,不过略显消瘦,就是两边腮红依旧。

    少年郎自然就是戚温良。

    久别重逢,两人先是作揖、然后又重重地拥抱了一下。

    但怕着身上脏乱,戚温良沾之即离。

    戚温良高兴道:“孟大哥,你来啦!”

    孟荀颔首,也笑:“你现在可一点也不像两袖清风的读书郎。”

    话音未落,守值学子竟然不置可否地嗤笑一声。

    戚温良面不改色,拉住孟荀的手,就要往山上走:“孟大哥,我们先上山,我方才请求老师,他已经准许你今晚留夜学府了。”

    守值学子并无阻拦,因为刚刚他也在场。

    依着戚温良的步伐,孟荀开始上山。

    山脚再往上,是一片接一片的梯田。只不过因为山脚到半山腰间还有许多大树,所以孟荀在山脚下才没察觉。梯田正在插秧的阶段,再联想到戚温良湿润泥泞的裤脚,孟荀很容易就推断出刚刚戚温良在干什么。

    说起来,孟荀多少得算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类型。

    他还真没种过地。

    这些地应该种的是大伦学府上下学子的口粮,不过梯田众多,人却不多。

    话已经到嘴边的孟荀忍住了询问,任由戚温良拉着来到半山腰的一间砖房里。

    山上空间有限,哪怕是德高望重的前辈,在大伦学府也只有一个小盒子。

    砖房里有一个跟梁富贵年纪相仿的人,身着儒生长衫,手里还时常握住一把青翠戒尺,挥舞起来呼呼作响。

    这个须鬓稍白的中年人,就是戚温良在学府里的老师了。

    以前听戚温良说起过,这也是国子监曾经的风云人物,在两江那是一个意气风发。

    只是如今……

    孟荀还是沉默。

    经戚温良再次介绍,孟荀得知先生姓孔。

    孔先生察觉到孟荀对他的打量,并不见外,只是冲戚温良挥挥手,“温良,且先去忙,忙完了再回来叙旧。”

    “是,老师。”戚温良又看向孟荀,“孟大哥,我先去地里了。”

    “好。”孟荀自无不可。

    等戚温良走后,又沉默了盏茶功夫。

    孔先生才直言不讳,“公子定是觉得,学府远不及你所想象?”

    既然孔先生敢说,孟荀自然敢接,老老实实点头答应:“确实没有那么仙气十足。”

    尤其是他在修行路上越深入,他对仙宗的神奇就有越丰满的想象。

    然而大伦学府一点也不符合孟荀的认知。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里是西陲哪个落后的山谷。

    孔先生耸了耸肩,笑道:“其实我上山前也这么想的,应该这么说,我相信,大部分人上山前都这么想的。

    “其实耕种无错,不是么?民以食为天,学府为民办事,要求耕种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这当然没有问题。

    只是刚刚孟荀也看见了,梯田不过三两人,算上戚温良能多多少劳动力?

    不容孟荀开口,孔先生就接着说:“只是啊,朝廷有党派,儒家有学阀呀!”

    闻言,孟荀如遭五雷轰顶。

    擅长联想的孟荀很轻易就从这句话联想到很多细节,可是……这么敢说的吗?

    似乎看穿了孟荀的想法,孔先生无所谓地又笑:“我都成这样了,说说也无妨,大家表面和气还是得维持的。”

    行吧。孟荀点头。

    三言两语间,孟荀算是大概明白了孔先生和戚温良在大伦学府的处境。

    或许大伦学府山腰之上是充满仙气的,只是这些都不是孔先生和戚温良能够接触的。

    山腰下的层层梯田,才是他们的归属。

    也不知皇宫里的妃子、戚温良的生母是否知道大伦学府这般境况?然后会后悔送戚温良来大伦学府?

    好歹在京城,戚温良能落个衣食无忧的华贵日子。

    孔先生就像未卜先知一样,句句戳中孟荀所想,“其实对温良这孩子来说,他在这里也还可以吧。

    “人不多,就能在源头上断绝人与人之间的阿谀奉承。”

    孟荀追问:“那他可有圣贤书可读?”

    这是很多人对大伦学府的古板印象。作为儒家执牛耳者,而且定期引进大儒、名儒,这里固然有着最接近圣人的学问、知识。儒家的修行,理应也是跟看书、著书有关。

    然而,孔先生却摇头,反问道:“耕种的学问难道不多吗?”

    “这不一样!”孟荀当即反驳。

    耕种涉及到种子挑选、秧苗时期、水渠修建……确实有很多学问在这里,但圣人不是有言,君子远庖厨吗?

    千年以来,孟荀从没听过儒家以耕种为路。

    孔先生却用诡异的眼神盯住孟荀,良久才叹道:“君子远庖厨,可不是这个解释啊!”

    “啊?”孟荀惊愕。

    孔先生再叹:“正因为君子远庖厨,所以君子才更应该下地耕种。”

    之后,孔先生就给孟荀作出援引,讲述圣人言的出处。

    首先,其实这句话是亚圣说的。

    亚圣劝诫君王,当以仁慈对待牲畜、就如同仁慈对待百姓一般,如此方才能以仁德统治天下。而君子总不忍心无罪的牛羊被百姓残忍杀害,于是常有君子远庖厨的论调。

    可大伦学府的宗旨是要为百姓定气运、护平安。

    所行之事断然不是光有仁慈就能解决的。

    更有甚者,理应摒弃掉内心中的仁慈,以霸道行世,方能完成内心宏愿。

    要不然怎么会有大儒撞毁王朝气运这么一说?

    唯有勇敢去做、克服去做,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真正实现摒弃仁慈。

    如此,才是君子远庖厨,所以君子更应该下地耕种的正确缘由。

    郑怀跃从没跟孟荀说过这些,不过郑怀跃其实就是这么做的。

    毕竟郑怀跃这一脉,就是从大伦学府中分离出来的!

    只是如今大伦学府中有些人不再恪守霸道、王道共进的宗旨,行事才有了偏差。

    孟荀再次深深作揖,以表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