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革了他大明 » 第三十九章 与私盐贩子的第一次接触(求推荐票)

第三十九章 与私盐贩子的第一次接触(求推荐票)

    “可据我所知,山东就是产盐之地,为何高兄的父亲要舍近求远的跑到你这里买盐呢?”

    朱棣发现此事大有蹊跷。

    董牛闻言哈哈大笑起来:“朱兄在家一看就是不管事的,否则怎会问出如此之言。”

    朱棣倒是没有因为董牛的耻笑而生气,反而不耻下问起来:“是的,我也是最近出来历练,所以对这市井之事多有不懂。还望董爷指教。”

    “这市场上所有的盐都掌握在商人手中,分为官盐和私盐。官盐的价格高,寻常人家大多负担不起,再加上朝廷还在时时刻刻盯着,所以有些特殊生意的人,是不会触碰官盐的。山东虽然也是产盐之地,但是他们市面上的私盐,都被一家包了。一丁一点都不可能流到市面上来,所以高老爷只能找到我这里来。”

    听董牛说完,高霖已经大抵明白了这山东私盐的买家以及去向。

    “那不知董爷的私盐能不能包给在下呢?”高霖试探的问道。

    在他看来像董牛这样的私盐贩子,大多都是贪夫徇财之徒,有一个稳定的收货商肯定求之不得。

    董牛却摇头道:“这里恐怕高少爷失望了,我的盐不包售。”

    高霖不解道:“这是为何?”

    “所谓商亦有道,我董牛手里的盐虽然来路不正,但是北方之地大多乃是贫瘠之地,百姓生活艰难。若有人求到我这里买盐,我的盐包给了高少爷,那时不知要有多少人因此而去佘家买那官盐去。”

    说完这话,董牛还向高霖施礼表示赔罪。

    高霖明白董牛的意思,这有的地方卖官盐和私盐的其实就是一家。他们会将官盐的价格定的极高,然后私盐稍微低一些,到头来还是逼着百姓买高价盐。

    明白了这些,高霖也就不再强求。只得将自己刚才的打算搁置道:“那就每月一引吧,不知董爷能否安排人送货呢?”

    “那不知高少爷说的这一引是小引还是大引,需要我这便送到哪里呢?”

    “小引吧,地点就在延庆。你到了之后就打听一下延庆卫就行。”

    一听是要送到军营,董牛没有了刚才的稳重:“啊?高少爷不是在开玩笑?”

    “自然没有说笑,我乃陛下亲任的延庆卫兵马副佥事。放心吧,来你这里这买盐是我个人的意思。”

    高霖赶紧安抚对方,这要是对方会错了意,生意就黄了。

    “哦。哦。那我明白了。”答应下来后,心情好像过山车的董牛喝了口茶压了一下。

    “我能问一下董爷的私盐是怎么来的吗?”

    朱棣对这事十分感兴趣,按照朝廷规定,灶户除了要缴纳规定数额的正盐外,多余的余盐也不能自由处理。如果灶丁私自夹带余盐出盐场或者货卖的话,皆处以绞刑。

    董牛闻言,面色严肃起来,甚至露出了戾色。

    “这小子真的是南方大族的子弟么?怎么这种禁忌也不知道?还是说他也是朝廷的官员?想从我这里探听出些什么?”

    一时间各种想法充斥在董牛的脑中,就在他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时,高霖站了出来。

    “董爷,不要见怪。朱兄只是好奇,如果不好说的话就算了。”

    高霖赶紧替朱棣打起了圆场。

    他也是服了朱棣了,这也是能问的?也就是自己父亲跟人家认识,能给几分面子。要是搁别人,估计能抄刀子把他俩当场砍了。

    董牛摇着手表示道:“不见怪,不见怪。”

    虽然此事就这么过去了,几个人闲聊的兴致也没了。

    于是高霖把随身带着的银票交给对方当做定金后,就起身带着朱棣告辞了。

    一出茶店,高霖就没好气的朝朱棣道:“燕王殿下,麻烦您以后说话能不能先动动脑子。这种事情是能张嘴问的么?”

    朱棣同样也没好奇的回怼道:“那就对他们违反朝廷律法睁一眼闭一眼?”

    高霖则道:“每个朝代都想将盐控制在朝廷手中,但是想法很好,却只能维持很短暂的时间,私盐便会横行于世你可知道这是为什么?”

    朱棣道:“还不是官员贪腐,吏治不明。”

    “如果你单单这么看待这个问题,那就太过于简单了。”

    朱棣听高霖这么说,马上就知道对方是有办法的,于是问道:“那高兄怎么看?”

    高霖换了个严肃的表情道:“私盐,兴起于宋朝。盐业在古代一直是暴利的行业,也是生活的必需品,这就意味着民间对食盐的消耗量极大,即便发生价格变动,也不会降低对这种商品的消费,且生产方式简单,掌控容易也没有种类的差异,不存在明显的消费偏好,这就可以将不同产地的盐混合起来进行售卖,永远不会出现供货不足的情况。”

    顿了顿,高霖接着道:“齐国管仲曾言: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他的治国理念也成为后来所有王朝对盐务的基本逻辑。但朝廷只掌握生产环节,却没有掌握销售环节,所有的私盐都是在销售环节这块儿出了问题,明白了吧。”

    朱棣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可是如何解决销售环节呢,难道要将盐由朝廷售卖。

    “你是想问如何解决是吧?”高霖看破了朱棣的小心思,率先捅破道。

    朱棣一脸诚恳道:“还望高兄教我。”

    高霖笑道:“很简单,建立国有企业,对盐进行统购统销。”

    朱棣感觉高霖在开玩笑,开口道:

    “高兄莫不是耍我,朝廷岂能行商贾之事。”

    “国有企业首先要保证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次还可以在市场上起到宏观调控作用。就拿这盐来说吧,如果我们建立一家负责从生产盐到销售盐的国有企业,那么当这个企业足够大的时候,国家就能掌握市场定价权。如果再大一些,当这家企业掌握了全国的盐业后,你觉得私盐还会有么?”

    “高兄你有这样的主意为什么跟我说,而不是上报给朝廷?”朱棣突然问道。

    高霖则摇头表示道:“当今陛下起家多为南方盐商支持,我冒然谏言则为找死。再说这我朝这开中法本事就容易造成商人与贵族官僚之间勾结,你觉得我是有多想死?”

    朱棣急的抓耳挠腮,焦急的问道:“那如何办是好?不如我这便悄悄的禀告父皇?”

    高霖苦笑:“你也不行,先不说你还是个没有就藩的藩王。就算是你就藩了,冒然插入朝政也是不好。”

    盐政之中牵扯的利益太深,高霖也是怕朱棣一脚踏入会万劫不复,那以后的永乐大帝就早夭了。

    高霖又道:“不如我们先合股建立一个贸易商行吧,毕竟这事情之前也没做过。如若做成,我们再上报给陛下,到时候也好有个说辞。”

    “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