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潜伏1638 » 第二十集 一号项目

第二十集 一号项目

    第二天一早,关二妹就来辞行。她要回的肖家庄,距此只有二十里路,但是要向东行,而众人此去汉中,却是一路向西。

    关福让两个伙计拿了礼物跟着关二妹走,张老三又安排了两个护院一路跟随护卫。

    从龙亭沿着官道向西,经过洋县,城固县,然后就到汉中了,再往西走,就是沔县,宁羌,略阳,这一串州县,基本都在汉江北岸。

    三人不急赶路,在镇子上四处闲逛。

    龙亭侯蔡伦的墓和祠就在附近,规模颇为宏大,进了山门是拜殿,然后是献殿和正殿。

    正殿大门上方高悬一块匾额,上书“蔡侯祠”三字,据说是唐代德宗皇帝的御书。

    进了正殿,迎面是蔡伦塑像,右侧壁上绘有“蔡伦纸”制作工艺流程图,左侧壁上绘有蔡伦当年被封为龙亭侯时的谢恩图。

    三人在塑像前拜了出来,后面就是墓园。

    墓园里面古柏参天,碑石林立,有很多朝代的皇帝以及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字,对于蔡伦的功绩极尽表彰和称颂。

    走出来的路上,何晓霞小声问道:“你们知道不?我见过一些资料,说是有好几个地方都出土过西汉时期的纸张,证明造纸术不是蔡伦最早发明的。”

    蓝采和说:“我也看到过,那也没啥,最多说明造纸术的发明有个漫长的过程,蔡伦最后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完善,所以他只是作为造纸界的代表,上台领奖罢了。”

    余杭赞叹道:“蔡伦生前只是个宦官,他老人家肯定想不到,自己竟然上了后世的小学课本,真正的家喻户晓,死后两千年都还有人祭拜。”

    蓝采和笑道:“哈哈这个你不用嫉妒。现在的大明朝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你有大把的机会家喻户晓,扬名万世,还不用当太监。”

    大龙河边,有一排好多家造纸作坊,都号称是正宗“蔡侯纸”传人。

    众人挑了一家规模最大的作坊走进去,围观里面陈列的成品。掌柜看到三人进店,个个身形胖大,气宇轩昂,簇新道袍,知道都是贵客,连忙迎过来热情招呼。

    掌柜自言姓蔡,乃是龙亭侯蔡伦的直系子孙,世代经营蔡伦纸,是本地最正宗的蔡伦纸生产和经营传人。

    后院就是作坊,沿河而建,有一架水车在缓慢转动。

    作坊里面热气腾腾,有十来个工人在忙活,显然是经营状况不错。

    原料就是树皮。

    工人们把树皮剥下来,除去外皮,放在水中浸泡。

    有的工人把浸泡过的树皮放在木舂下面,水车带动木舂一下一下地,将原料舂成糊状,然后拿去漂洗,再放入水池里,搅拌均匀,用竹帘一张一张地抄纸,然后把抄出来的湿纸整齐码放,用杠杆的方法人工压榨出水分,最后,一张张贴在火墙上干燥,整个生产程序就完成了。

    蔡掌柜一脸骄傲地说:“鄙店的纸张质量那是最好的,湖广的商家常年要货,经常都忙不过来呢。”

    蓝采和问道:“旁边那几家作坊怎么样?也是这么好的生意吗?”

    蔡掌柜撇嘴道:“他们的技艺不行,不是正宗的蔡侯纸,根本就卖不出去。我听说,好几家已经经营不下去,挂牌出让了。”

    买了几刀蔡家的纸提着,众人又去了最边上的一家作坊。

    这里就冷清得很,没有人干活,只有一个四五十岁的汉子坐在板凳上抽旱烟。

    蓝采和问:“掌柜怎么称呼?听说你这个作坊要出让?”

    那汉子道:“叫我黄老实就行了,六十两银子出让。”

    蓝采和一听,这人没一句废话,还真是老实,就问:“老黄,你好好的作坊为啥要出让啊?是不是你的纸不如那边蔡家作坊的好啊?”

    黄老实也不答话,站起来进屋拿了两刀纸出来,放在小桌子上。余杭把从蔡家买来的几刀纸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区别不大,应该是同样的技术和工艺。不过水平都不怎么样,纸张都是有点粗糙,还发黄,厚薄也不太均匀。

    余杭道:“好像都差不多嘛。那边老蔡还吹牛说他家的技术是先祖蔡侯爷亲传的,你们这几家都不正宗。”

    黄老实啐了一口在地上,愤愤地说:“他放屁!逢人就说他是龙亭侯蔡伦的子孙,可人家蔡侯爷是个宦官。”

    蓝采和哈哈大笑道:“那你们这几家为啥没有他生意好?”

    黄老实一脸悲愤道:“他家在湖广那边,似乎是襄阳,有点门路,他家的纸都运到那边去贩卖。再说他和粮长是亲戚,外地过来的商户,都要买他家的纸,如果买别家的,他们就想办法从中作梗。”

    何晓霞道:“怪不得呢,看来哪个时代都有恶霸啊。”

    蓝采和道:“你们家连水车都没有,看着也不值六十两银子啊。”

    黄老实说:“最初建作坊的时候,就是花了六十两银子。现在行情不好,造的纸卖不出去,蔡家还处处刁难,只能原价把作坊出让了,一家人去给别人家纸坊做工,好歹吃饱饭。”

    蓝采和问:“找到可以上工的纸坊了吗?你们家几个人做工?现在做工的工钱有多少?”

    黄老实叹气道:“唉,本地不好找啊,去外地吧又没有相熟的。老汉家有两个儿子两个媳妇,五个人上工,一个工价五六百文,一个月下来也能买两石米回来,尽够了。”

    蓝采和让何晓霞拿了一小节卫生纸出来,还有一张A4纸,问黄老实:“你看看这个,能不能造出来?”

    黄老实贴近细看,又用他粗糙的手指捻着那节卫生纸,茫然道:“造不了,可这也没什么用啊,不能写字作画,也不能包东西。”

    何晓霞撇嘴道:“怎么没用?用处可大了。”

    蓝采和道:“老黄,咱们商量个事啊。你看,如果我们把你这个作坊买下来,你们也不用搬家,还在这里继续上工,每月我给你二两银子,你儿子每人一两银子,两个儿媳妇每人半两银子,你看怎么样?作坊能不能三十两银子出让给我,我还给你留一成股份。”

    黄老实一听就懵了,他算了半天,才算清楚,如果这样,那他家岂不是一个月就能有五两银子的收入,一年下来不就是六十两?这样的话,出让费少一点倒是合情合理。只不过,这可能吗?也不知道这三个人什么来路?黄老实狐疑地看着穿越三人组,呐呐地问:“你的话可作数?”

    蓝采和笑道:“当然作数。你要是同意,我们这就去拿银子过来。”

    黄老实忙说:“老汉自是答应,都按你刚才说的,三十两银子出让,每月五两工钱。”

    蓝采和笑道:“那好,成交。”

    三人出来往回走,余杭问:“蓝哥,你这是啥意思?咋突然要收这么个破作坊?”

    蓝采和道:“其实我也是临时起意,心血来潮。咱们一直是憋着劲想干大事,但是按照我之前的经验,一般越是想憋大招越憋不出来。所以我就想啊,万一咱们真的一时半会儿啥都没憋出来,那可咋整?现在看到这些造纸小作坊,我就想着不行咱就先收一个,拿来做实验。”

    余杭道:“也有些道理。不过造纸这东西技术含量不高,大明读书人也少,我看靠造纸咱们很难赚大钱啊。”

    蓝采和笑道:“不为赚大钱,反正咱们目前最急迫需要的,就是卫生纸和书写纸,要是能造出来,先自己用着。”

    何晓霞听他这么说,觉得蓝采和一定是在替她着想,目光不由自主变得温柔起来,打量着蓝采和的侧脸,把蓝采和看得不自在,连忙问:“晓霞什么看法?”

    何晓霞定了定神,想了想才说:“书写纸确实不容易赚钱,南方的宣纸啊竹纸啊什么的,好像水平也不低,已经可以满足大明读书人的需要了。不过卫生纸可就不一样了,如果真的可以生产的话,那全国的需求量也是不小的。”

    蓝采和笑道:“你说的对,这个卫生纸其实是个巨大的产业。你想啊,大明有一亿人口的基数在,穷人再多,有卫生纸需求的王侯将相,达官贵人,富商土豪,怎么说也得有千万级别吧?没有一千万,几百万总有吧?我估摸着还是能卖不少钱的。你俩有没有意见?要是你们都同意的话,那咱就把这个作坊拿下来,这就算是咱们的一号项目。”

    何晓霞毫不犹豫道:“我赞成。”

    余杭道:“我也赞成。不过卫生纸是上厕所用的,厕所俗称大号,所以我觉得这个项目应该叫大号工程。”

    何晓霞啐道:“滚,别胡说。你有能耐就把卫生纸弄出来,别耍嘴皮子。我是还没有想明白,究竟怎么样才能造出来好纸,不是很有把握。”

    蓝采和说:“这就是我想收这个小作坊的原因。即使咱们一两年以后具备了一些加工生产能力,可咱们又没有造过纸,到时候还是得找一些工匠过来,试验各种原料啊工艺流程啊设备啊,没有个半年一年的,肯定也不能定型,所以还是得提前把这些前期准备工作做了。”

    余杭赞道:“老大就是老大,眼光深远得很,我不及也。其实他们这种小作坊造纸的毛病是明摆着的,就是产品发黄,粗糙,厚薄不一。现在原料泡制和捣碎不彻底,纸浆清洗不彻底,抄纸的池子里不均匀。按道理都好解决,上一点机械再加上药剂,我估计问题应该不大。不过确实需要试验,才能逐步改进。”

    回到客栈,关盛言听说他们要买造纸作坊,吃惊道:“贤弟,你们还懂造纸?”

    蓝采和笑道:“其实是不太懂的,只是知道造纸的大概道理。造纸是个大产业,需要提前做一些准备。”

    关盛言也不多话,拿了银子和三人又到了黄老实家。

    双方签了黄家作坊的转让契约,关盛言签的字,黄老实按了手印。

    黄老实拿到三十两银子的转让费,还拿到了五两银子的第一个月工钱,自然是喜不自胜,匆忙把全家人叫出来拜见新东家。

    黄老实的两个儿子,老大叫大葫芦,老二叫小葫芦,看着和老黄差不多老实,两个儿媳妇李氏赵氏年龄不大,似乎比她们男人还要机灵些。

    众人在后院的作坊里又详细地查看了一遍,回到前院,围在桌子旁,三人给黄老实布置了接下来的工作。

    首先是造纸原料要换。以后不用树皮了,要用木头,麦秸秆,水稻秸秆,各种草,以及竹子。

    然后明确要求记录原料的数量,浸泡的时间,蒸煮的时间,舂的时间,搅拌的时间,各种添加剂添加的时间和用量。

    蓝采和问:“老黄,记清楚了吗?”

    黄老实道:“记清楚了。”

    蓝采和问:“你们都识字吗?”

    黄老实道:“都不识字。”

    蓝采和又问:“那你们怎么记录结果,还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黄老实道:“有办法记录,画记号和图形。”

    三人无奈摇头。

    又给黄老实留下十两银子,用于购买各种添加剂比如石灰,草木灰,纯碱,硫磺,滑石粉之类的东西,以及需要添加的设施设备,让他记好账,回头多退少补。另外约定过些天就来看他们的第一次试验结果。

    告辞出来,大家长舒一口气。

    何晓霞感叹道:“真是太可怕了,所有干活的人都不识字,那以后咱们的日子咋过呀。”

    余杭道:“这没办法,只能赶紧把教材编出来,回头边干边教学,培养几个助手出来。另外这次咱们去汉中,有机会的话,看看能不能买几个识字的半大孩子,带回去当学生。”

    何晓霞赞道:“好主意!一定要想办法多带几个回去。”

    余杭得意地冲蓝采和挤了一下眼,蓝采和假装没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