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潜伏1638 » 第二十二集 科技道

第二十二集 科技道

    蓝采和见众人都看着自己,等着他讲述科技道的玄妙之处,心里稍微有些打鼓。

    眼前这几位,可是大明朝的精英,有秀才有进士,还有个见多识广的老和尚,看来今天不拿出点真东西,恐怕不好收场。

    他琢磨了一下讲述的内容和先后顺序,然后让余杭和何晓霞把道具准备好,一样一样放在桌子上。

    关盛言一看那几样东西,他都认识,分别是望远镜,手电筒,平板电脑。

    蓝采和不慌不忙,喝了一口茶,缓缓道:“我们认为,无论儒家学说,还有佛教道教学说,都是在思想领域,教导人们积德行善,教导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教导人们孝顺自己的父母,教导人们忠诚于自己的君王,这些学说虽然都在教化百姓,但很难帮助百姓解决缺衣少食的眼前窘迫,也无法帮助朝廷解决国库空虚,外敌入侵等等这些现实问题。”

    蓝采和向着杨锦麟和智果大师拱手谢罪道:“鹤翁,智果大师,我没有诋毁儒家学说和佛教学说的意思,只是说我们科技道更加偏重于研究具体问题,可以说科技道其实是儒家学说的必要补充。“

    何晓霞和余杭看蓝采和这样大言不惭地滔滔不绝地胡说八道,都是非常佩服的。何晓霞自认笨嘴拙舌,在外面一般不说话,而余杭虽然爱说话,但总是胡说八道,容易惹祸,所以出门在外时,何晓霞和蓝采和就不让他说话。

    杨锐拱手道:“蓝道长,请问科技道具体研究一些什么学问呢?”

    蓝采和道:“譬如牛车马车太慢,我们就研究使用机械力量的车辆,每日可行数千里。”

    众人自然是不信。

    蓝采和又说:“譬如嫌蜡烛不够明亮,我们就研究使用电力的电灯照明。”

    老和尚吃惊道:“电灯?雷电也可为人所用?”

    蓝采和道:“那是当然。再譬如远隔万里难以通讯,那么我们就要研究远程通讯的办法。”

    杨锦麟动容问道:“蓝先生是说,千里传音并非妄言?”

    蓝采和道:“此事确实可以实现。”

    众人还是难以置信,杨锐又问:“这些研究,蓝道长至今可有所得?”

    蓝采和知道,不亮宝,这些人定然是不会信服的。

    他拿过手电筒给大家看,说:“这是一个手电筒,里面有电池,储存了电量,晚上走路太黑,就可以打开手电筒照明,很方便。”

    又说了开关方法。

    杨锐依言按动按钮,一束亮光倏然射出,吓了他一跳。

    虽然是大白天,阳光很好,但是在树荫下,还是能清楚地看到手电筒射出的光柱。

    杨锐和杨慎拿着手电筒,走到后院一个堆放杂物的小房间门口,小屋没有门窗,里面昏暗得很。

    他们推开门,举起手电筒向里面照,一束耀眼的光柱在小屋墙面上四处移动,所到之处纤毫毕现。

    回到石桌旁坐下,把手电筒放回桌子上,杨锐激动道:“真乃神物。别说见过,以前真是闻所未闻。”

    老和尚拿过手电筒摆弄着,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出家人对于光明,更有着一层不同寻常的热爱。他摇头叹息道:“人力竟然可以驾驭雷电,委实骇人听闻。”

    蓝采和又向众人展示了望远镜,并且拿过纸笔,在白纸上画出手电筒和望远镜的形状,大概讲述了各自的原理。

    杨锐对于望远镜很有兴趣,拿着四处搜索,远处树梢上蹲着的一只麻雀,被望远镜一下子拉到他的眼前,就连麻雀一眨一眨的眼睛,都能看得清楚,他把望远镜交给大哥杨慎来看,指着那只麻雀,哈哈大笑,乐不可支。

    蓝采和不慌不忙地拿出最后的大杀器,就是平板电脑,点开一个戏曲视频,请众人观看。

    通过与关家人的接触,三人发现,大明人对于后世的劲歌热舞,还是有点接受不能,他们更喜欢节奏舒缓的音乐和舞蹈,这种戏曲视频,对于任何明朝人来说,就已经足够刺激和震撼了。

    果不其然,众人瞬间就被屏幕上的舞台和演员惊呆了。

    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

    喜鹊满树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

    弟兄二人出门来,门前喜鹊成双对

    从来喜鹊报喜讯,恭喜贤弟一路平安把家回

    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

    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你愿不愿配鸳鸯,

    配鸳鸯配鸳鸯,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

    眼前还有一口井,不知道井水有多深,

    你看这井底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杨锐眼睛都不够用了,磕磕巴巴问道:“蓝道长,这这这,这又是什么?“

    蓝采和笑道:“越剧啊,梁山伯与祝英台。“

    杨锦麟为官多年,自然是有见识的。他知道这是江南的戏曲,也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但是怎么也想不通这么美妙的人物和声音,竟然来自这件器物。

    众人足足听了十分钟,直到视频结束,还是意犹未尽,甚至精神恍惚。

    蓝采和拍手道:“好好好,等下再找一段给大家听。现在我们正式开始讲一讲科技道。“他问道:”我先提一个问题啊,你们说,如今我们大明朝为什么会局势如此险恶,为什么百姓穷苦国库空虚?为什么流贼四起?鞑子为什么敢于频繁入寇?”

    杨锐答道:“无非是大臣昏庸,官府无能,官员贪没,武将怕死。’

    蓝采和笑道:“你说的也对也不对,因为这不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就是穷,鞑子穷,才来抢大明朝的,大明朝穷,才会给百姓加征赋税,百姓活不下去,才会去当流贼。“

    杨锦麟笑道:“蓝道长讲得透彻。老夫曾在户部供职多年,对于这个穷字了解深刻。只是这个穷真的有办法解决吗?“

    蓝采和道:“我们科技道研究的就是这方面的学问。前面也说过,我们科技道算是儒家学说的有力补充。因为儒家学说对于这些奇技淫巧并不重视,只作旁门左道罢了。譬如粮食不够吃,那么我们就研究粮食增产的办法。衣服不够穿,那么我们就研究增加布匹产量的办法。”

    然后又说:“穷这个问题,在如今的农业社会,是不可能解决的,必须依靠科技道的力量,建立一个工业社会,才能让普通老百姓彻底摆脱吃不饱穿不暖的状况。”

    接下来,蓝采和,余杭,何晓霞分别就建筑,机械设备,化工方面,各自讲了五分钟的课。

    众人对于蓝采和讲的道路,建筑和城市,对于余玄机讲的蒸汽机,汽车和火车,对于何仙姑讲的从石油和石炭中取得化肥和布料,都印象深刻。

    杨锦麟把三人随手画在白纸上的图形和文字小心收集起来,交给杨慎保存,感叹道:“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往常只以为是客套之词,不能信以为真,今日才知道,原来确有其事,三位真是经天纬地的奇才啊。“

    他考中进士之后,就进入户部为官。那时的他,年轻气盛,意气风发,胸中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雄心壮志。结果进入官场以后,才发现现实的残酷,根本就没有他施展抱负的空间。

    他家中富裕,又自视颇高,不愿意与他人同流合污,也不愿意浑浑噩噩混日子,为官十余年,始终找不到能够让大明朝变得富强的有效办法,最终心灰意冷,年纪轻轻就辞官归乡,隐居在家,每日除了辅导两个儿子的学业,再没有别的事做。

    只是因为有了他的前车之鉴,两个儿子对于科举一途,似乎也并不是特别热切。

    杨慎问道:“仙姑,施加化肥,真的能让粮食亩产翻倍吗?“

    何晓霞道:“差不多吧,有的田地可能增加更多,有的田地可能少一点。其实也不纯粹靠化肥,还需要搞水利灌溉,还有农机农具,还有种子,还有农作物轮作,还有综合利用什么的,总之,农业里面有大学问,我们回去就准备搞一个农业研究所,专门研究呢。“

    余杭也道:“农机农具应该很有前途。等我以后把抽水泵造出来,就够吃一辈子了。“

    蓝采和笑道:“电动机还早,蒸汽机弄出来不是也可以抽水嘛。“

    杨锐又问道:“蓝大哥,大明朝人口一亿,田地可能有十亿亩,如果科技道能让每亩地增产一石粮,那岂不是十亿石?如果每年增产十亿石粮食,那用不了三年,咱大明朝岂不是连走路的地方都没有了,满地都堆满粮食。“

    “

    大家都笑了,杨慎笑道:“现在就担心粮食吃不完,未免也太早了吧?”

    蓝采和道:“不能静态地看问题嘛,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比如粮食增产,它一定有一个过程,过程中,一些农民就会进入城市定居,变成工人,商人什么的。现在是九成的人在农村,一成的人在城市,到了工业社会,可能会倒过来,变成一成人口在农村,九成人口在城市。“

    杨锦麟很激动,他向着三人拱手道:“一直以来压在心头的一些疑问,今天都豁然开朗了。几位不要着急走,就在这里用饭,杨某还要继续请教一二。“

    三人连忙拱手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