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潜伏1638 » 第二十三集 棱堡

第二十三集 棱堡

    杨锦麟吩咐了丫鬟下去准备午餐,又问道:“蓝道长,对于天下局势,有何看法?“

    蓝采和犹豫道:“嗯,天下局势嘛,自是不妙的很。可以肯定的是,五六年之内,必有大事发生。“

    杨慎忙问:“蓝道长,你说会发生何等大事?“

    蓝采和并不答话,只是抬起手,做了一个翻转的手势,众人皆是骇然。

    杨锦麟嘴唇发抖,惊问道:“此事当真?“

    蓝采和道:“乱世之中,恐怕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我劝鹤翁还要早做准备。“

    杨锦麟呆坐着,久久不语,末了长叹一声道:“唉,老夫也是感觉不妙,只是没想到会如此急迫。这几年,流贼不断袭扰汉中府,去年闯贼攻破洋县,知县也被他们杀了,我们杨家躲到汉江南岸的庄子上才侥幸得以保全。如今整日里也是提心吊胆,躲在城里不敢出门。老夫有个同年,在汉中府做同知,他的小妾两月前出城进香,途中竟不知被哪路毛贼掳去,至今下落不明,生死不知,真是岂有此理。“

    稍缓,他喝了一口茶,又说:“前些天杨某已经命人在南岸勘测地形,准备新筑一个坚固的寨堡,乱世到来以便自保。既然蓝先生精通营造之术,能不能帮老夫看看,工匠的设计是否合用?“

    蓝采和满口答应,他建筑专业毕业,虽然没干过一天,但纸上谈兵,还是没有问题的。

    午餐很简单,也许是为了照顾智果大师,都是些素菜,也没有喝酒,所以吃得很快。

    饭后也不休息,大家一起去杨家的寨堡工地。

    出县城南门就是渡口,杨家有自己的渡船。船不大,只能坐十来个人,刚好坐满。

    汉江在洋县这一段流速不快,江面开阔,最少一千米宽的样子。

    过了江,就是杨家的私田,水田旱地加起来足有万亩,很大的一片。其间有一条小河,远处还有一座小山,小山附近都是丘陵。

    蓝采和走在最前头,众人跟着他四处转了一圈,又爬上小山,蓝采和举着望远镜,向下眺望,还像模像样地在纸上写写画画。

    实地考察完毕,众人又回到杨宅。

    蓝采和否定了之前工匠给出的设计方案,他刷刷刷地在白纸上画了几张示意图,按照居住一千人的标准,标注了大致的尺寸和内外结构。

    蓝采和给出的设计,其实是一个造型奇特的棱堡,利用汉江,小山,小河,以及丘陵地带,构建了内外三层防御,他拿着现场照片和自己的设计图,给杨锦麟父子做了详细的解释。

    杨家父子三人连连点头称赞。这个堡寨外形怪异,他们从没见过。但仔细琢磨,又实在妙不可言。寨堡利用江河与丘陵地形,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防御工事,关键是这些防御工事没有给入侵者留下任何一处可以正面进攻的平直寨墙,全部是斜面或者圆弧或者凹陷设计。

    寨堡就像一个乌龟壳,即便数万流贼来攻,也是无处下嘴。只要堡中储备足够粮草,绝无被攻破的可能。

    杨锦麟一拍大腿道:“好!蓝道长的设计实在精妙之极,老夫就按照这个图纸建造新寨堡。“

    蓝采和道:“那好,内部民居,兵营,粮库,暗道这些,等下我再画几张图,回头让工匠们参考。“

    杨慎问道:“蓝道长,图上这几个点的火炮位置很关键,还有这么多火枪射击口,只怕我们买不到这许多铳炮啊。“

    余杭笑道:“这不用担心,我估计到明年这时候,你们的寨堡未必修得好,不过我们的铳炮肯定造好了,到时候支援你们一些。“

    杨家父子喜出望外,连忙致谢。

    从杨家告辞出来时,杨锐一定要留下平板电脑听戏,反正也只有一天的电量,倒也无所谓。

    除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又给他存了一部《红楼梦》,还留给他一个望远镜,约好第二天晚上归还。

    第二天吃了早饭,穿越三人组让老黑带路,去找洋县的铁匠打探行情。

    这家铁匠铺是常家兄弟开的,老大叫常大春,老二叫常二春,老黑日常干活用的铁料,就是从他家进的,他们算是老黑的供货商。据老黑说,常老二的手艺还不错,曾打制过火铳。

    常家铁匠铺要比老黑的铁匠铺大,里面叮叮当当的,几个小伙子在抡着铁锤忙活。

    常家兄弟俩都在,见老黑来,都热情地过来打招呼,邀请众人坐下喝茶。

    老黑给双方作了介绍,然后问起常家现在的生意如何?

    常大春长叹一声道:“唉,哪有啥生意啊,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

    老黑笑道:“常老大你没一句实话,我又不向你借钱。你家都揭不开锅了,那我们早就饿死了。”

    常二春道:“我们骗你干啥?真的快要没米下锅了。”

    老黑问:“出了啥事?我看你们这些徒弟们不都在干活吗?”

    常大春撇嘴道:“尽是打些菜刀锄头的活计,挣不到什么钱。再说铁料也涨价了,还不好弄。”

    老黑问:“铁料不好弄?你们不是在栗子坝有炼铁作坊吗?”

    常大春闷头喝茶,不搭腔,常二春道:“说的就是这个嘛。我们以前的铁料都是从汉中府王财东手上进来的,人家生意做得大,在宁羌和略阳都有铁矿山和炼铁作坊,在汉中城也有大铁匠铺,几十上百个匠人干活。前年我们找他合伙在栗子坝开了个炼铁作坊,那边的矿石不错,离县城也近,我大哥就在那边管着。炼出来的铁你不是也用过,不比宁羌的差。结果刚刚立下脚跟,就遇上闯贼过境,炉子让他们毁了,铁料也被他们抢走了。今年初,刚刚把炉子修好,还没出几炉铁,不知怎么,又被佛坪那边的一伙山贼盯上了,两月前一天半夜,上百山贼杀过来,抢了东西不说,还杀了我们两个工人,被砍伤的几个,现在还在家躺着呢。所幸我大哥摸黑跑了,捡了条小命。”

    蓝采和问栗子坝的位置,常二春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下,原来就在洋县和东面的佛坪及石泉县的三县接壤处,距离茅坪不太远。

    蓝采和又问:“那些山贼是流寇吗?”

    常大春愤愤道:“不是流寇,是常年占据观音山的积年老匪,领头的是兄弟三人,叫做胡大彪,胡二彪,胡三彪,这几年主要在东面的宁陕,石泉,佛坪这些地方抢劫,据说山寨上也聚集了四五百土匪。”

    余杭问:“就只有四五百人,那官府咋不去把他们剿了?”

    常大春不屑道:“官府哪里靠得住,县衙才有几个捕快?就算是佛坪千户所,也不见得就能有三四百兵,根本不敢去剿。”

    众人都摇头不已,余杭又问:“这一带只有这一股土匪吗?”

    常大春道:“还有几股小的,都是百八十号人,我们打铁汉子也不怕他们。就是这个胡大彪一伙儿,人多势众,心狠手黑,也不讲江湖规矩,经常胡乱杀人。弟兄们都很得牙根发痒,还没有办法。”

    蓝采和嘴里吸着冷气,向着余杭何晓霞说:“土匪是个大麻烦啊,还就在咱们附近。”

    何晓霞点头道:“确实,离咱们这么近,总不能一直防着他们啊。”

    蓝采和道:“反正先记下这个事,等到了汉中,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好的办法。”

    常大春道:“这帮土匪的事,要是有能用到我们兄弟的地方,只管开口。我们还有一帮子几十个弟兄,都敢和他们拼命,恨不得生剐了他们。”

    蓝采和赞道:“都是好汉子!等我们准备好了,就来通知你们。”

    三人又参观了一下常家的打铁炉子,看到地上有石墨,他们掺在煤里烧,余杭就问:“这石墨是从哪里来的?”

    常大春道:“栗子坝那边有铁矿山,也有这种石墨,我们拿它来烧,也可以做坩埚。”

    余杭道:“这可是好东西,洋县最有名的,就是石墨了。”

    三人让常家兄弟送一点铁矿石和石墨到华阳去,准备和宁羌,略阳那边来的矿石做一个比较。

    常二春问:“要送去多少呢?”

    余杭想了想,说:“就一样先送一万斤吧,能用的话,以后要的就多了。”

    双方商议了到货的价钱,常家兄弟觉得是个好生意,颇为有利可图,心里自是欢喜。

    到了下午,杨家兄弟过来还平板电脑,杨锐提出,现在就要跟着穿越三人组一起走,去华阳向他们学习科技道的学问。

    这倒是让三人颇觉意外,也很是高兴,毕竟杨慎杨锐是正儿八经的大明秀才,还是在汉中颇具影响力的杨锦麟的儿子。

    原来昨天晚上哥俩一直盯着平板看戏,一直看到没电。

    早上起床,父子三人拿着昨天授课时留下的底稿,对昨天与穿越三人组的交流,又进行了讨论,都觉得这三个人乃是饱学之士,科技道的学问非常博大精深,并且很实用,能够解决他们绞尽脑汁也想不通的很多治世难题。

    哥哥杨慎对于何晓霞讲的化工化肥以及农业知识很感兴趣,觉得如果能够生产足够粮食的话,那么牧守一方就变得十分轻松愉快。而弟弟杨锐则更喜欢余杭讲的钢铁,机械和火车,觉得工业社会才是大明朝发展的方向。

    杨锦麟认可两个儿子的想法,父子三人商量了一上午,决定采取一个比较稳妥的策略,就是先让杨锐去跟着穿越三人组学习科技道,而哥哥杨慎在家继续准备科举考试,如果能够考中举人甚至进士,总也不是坏事。如果杨锐过去以后学业进步神速,发展前途远大,那么哥哥杨慎到时候再过去学习也不迟。

    穿越三人组与杨氏兄弟在旅店又聊了一会儿天,和杨锐约好,等三人去汉中城办完事,回程路过洋县时,再叫上他一起去华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