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潜伏1638 » 第二十四集 和尚

第二十四集 和尚

    第二天一大早,智果大师就来了。

    原来他听说蓝采和他们今天要出发去城固县,所以特意过来相约一同上路。

    智果大师要回去的智果寺,在洋县城西二十多里的谢村,正是洋县到城固县官道的半路上。

    出发以后,智果大师谈兴甚浓,说了很多佛教普渡众生的伟大之处,又谈了汉中百姓的诸多苦难,还称赞了瑞王朱常浩礼佛之诚,每年都要给智果寺捐献不菲的灯油钱。

    最后还描绘了去年闯贼过境时他率领全寺僧众,在寺门前,面对数万闯贼,如何大义凌然,宣扬佛法,痛斥杀戮,令贼众羞愧退去的壮举。

    三人对此倒是很感兴趣。余杭问道:“大师,我听说,像您这样的得道高僧,都是身怀绝世武功的吧?”

    智果大师笑道:“那都是无稽之谈,老衲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和尚罢了。”

    余杭不信,又问:“那你们智果寺是不是藏着五百僧兵?’

    老和尚摇头道:“智果寺全寺上下也没有三四百个和尚,哪来的五百僧兵?“

    余杭很失望,又问:“那您面对几万闯贼,不怕他们杀了您?“

    老和尚平静道:“如果杀一个和尚,能够消弭些许贼人的戾气,那就让他们杀了就是。“

    三人一听,顿时肃然起敬,蓝采和拱手道:“大师的修为,果然是深不可测。“

    老和尚笑道:“谈什么修为?老衲身为住持,乱世之中,只是在设法保全一寺僧众的性命罢了。“

    余杭又问:“大师骂退的,可是李自成?长的什么样子?“

    老和尚道:“这却是不知道,只见一个虬髯大汉,骑着高头大马,身后一众亲兵,想必是那贼酋。“

    余杭小声问蓝采和:“李自成是长这样子吗?“

    蓝采和笑道:“哈哈我哪知道,不过感觉这种虬髯大汉,更像是刘宗敏或者郝摇旗那种人的造型。“

    何晓霞问道:“不是说李自成是个独眼龙吗?“

    蓝采和笑道:“胡说,李自成是后来打开封时,被射瞎了一只眼,现在还早呢,估计还得两三年才能瞎。不过等到他们打开封,那就距离占领西安,建立大顺朝不远了。“

    过了一会儿,智果大师又问起电灯的事,他一直对于三人讲的电灯念念不忘,希望能在智果寺的大殿里也安上几个。

    余杭犹豫道:“电灯嘛,就得有发电机,还要有灯泡,这可不容易啊,我算算啊,没有个两三年,我看是悬。“

    智果大师笑道:“等得起,等得起,两三年而已,老衲还等得起。另外那种化肥,什么时候有,也要给老和尚送来一些。“

    蓝采和笑道:“哈哈大师需要的东西还不少呢。化肥嘛,今年多半不行,明年差不多吧,仙姑?“

    何晓霞道:“今年试验试验,调整调整,明年应该能搞出来一些,不过肯定数量有限。“

    蓝采和道:’大师,明年我们有化肥了,就给你们智果寺拉来几车。“

    智果大师笑着行礼道:“老衲有礼了。不瞒几位,老衲这次来洋县拜访杨进士,就是为了粮食的事。本寺也有几千亩寺田,只是佃户不足,无法完全耕种,是以才去请杨进士帮忙招募一些。如果有了化肥,粮食能够增产,老衲就不用日日为粮食烦恼了。”

    中午到了谢村,就是那个出产黄酒的村子。村子规模不小,村外都是平整的水田,看得出颇为富庶。村里大大小小的酒坊就有十几家,连这里的空气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酒香。

    智果寺就在村子后面,占地广阔,目测足有上百亩,外围竟然有高大的城垣和护城河,完全就是一座城堡。

    这种规模和形制的寺庙,完全超乎穿越三人组的认知范围。三人对于老和尚的敬仰之情,顿时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

    山门巍峨,匾额上万历皇帝御书的“敕赐智果寺”五个大字闪着金光。进了山门,只感觉里面建筑繁复,鳞次栉比,古木参天,香烟缭绕。真是一个清修的好地方啊。

    老和尚热情邀请一行人在寺里盘桓一两日再走,吃吃斋饭,下下棋,切磋一下佛法,欣赏欣赏智果寺八景。

    三人不愿太耽误时间,于是婉言谢绝了。只是参观了一下宏伟的大佛殿和藏经楼,然后吃了午饭,就起身告辞赶路了。

    老和尚一直送出山门,双方约定过段时间在华阳县再见,智果大师接受邀请要过去为华阳的百姓看病施药。

    一路猛赶,总算在城门关闭前进了城固县城。

    城固县似乎要比洋县热闹一些,街头巷尾的店铺还在营业,行人也多了不少。

    一行人走在东西大街上,想找一个合适的旅店投宿。

    正走着呢,何晓霞猛地拉住蓝采和的胳膊,用下巴示意他看路旁的一个行人。

    蓝采和转头一看,不禁大吃一惊。那人竟然是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估计四十来岁,也穿着灰布长袍。

    何晓霞小声问:“城固县怎么会有外国人呢?”

    蓝采和犹豫道:“多半是传教士吧?不过我记得好像只有北京,山东,广东这些地方有外国传教士啊。”

    还没等他多想,后面的余杭就也发现了那个人,他兴奋地冲着那个外国人喊道:“Hello,whereareyoufrom?”

    那个外国人也没有想到,会有人用英语和他打招呼,转头看时,见是三个道士打扮的人,身材比他还高大,并且肥胖,完全不像大明人。

    他用流利的汉语说:“我叫方得望,很高兴认识你们。“

    余杭吃惊了:“哎呦,你还会说中国话?真是佩服。我叫余玄机,他叫蓝采和,她叫何仙姑,我们都是科技道的道长。“

    蓝采和问:“请问方先生,你来城固县是旅游还是经商还是传教?”

    方得望一听更加惊奇了,心想这几个人大明人怎么什么都懂啊:“我是耶稣会的传教士,过来汉中府这边传教已经三四年了。你们也是过来传教的吗?”

    蓝采和笑道:“我们不传教,我们是要去汉中城办事的,刚刚进了城固县,就碰到你了。”

    余杭问道:“方先生有没有空?等下一起吃晚饭?”

    方得望很干脆地同意了。

    众人一起往前走,来到一处旅店安顿下来。然后三人找了个小饭馆,邀请方得望边吃边聊。

    原来这个方得望是法国人,今年四十一岁,早在八年前就奉耶稣会总部的命令到中国传教。他先在澳门学习了一年汉语,随后又在北京、太原等地传教。

    在山西太原传教时,他结识了一位祖籍汉中城固县的姓韩的知县。

    韩知县被方德望拉进了天主教,并介绍他到陕西传教。三年前,方德望翻越秦岭来到了陕南,主要在汉中、城固、洋县一带活动。

    蓝采和邀请方得望有时间了到华阳县传教,承诺会积极配合和帮助他的工作。

    方得望自然满口答应,并且十分高兴。他一个人来到陕南,每天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传教事业非常不顺利,他一直没有打入知识阶层,平常接触的贫苦农民认为方得望不能为他们带来直接的好处,所以并不接受他的说教。如今偶遇的蓝采和三人,明显是读书人,对于天主教也不排斥,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方得望走后,余杭问道:“蓝道长,你把方得望叫到华阳县有什么企图?咱们这刚一到大明朝,你咋就又想着里通外国了呢?”

    蓝采和笑道:“咋说话呢你,没大没小的。这咋能叫里通外国呢,这叫我家大门常打开,促进文化交流嘛。”

    余杭道:“你别扯没用的,到底什么企图?”

    蓝采和道:“其实吧,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企图,就是想和外国人拉上一点关系,当然也不是所有外国人都行。这个时代,那些什么荷兰,什么英国法国,都没用,最有用的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

    何晓霞说:“葡萄牙好办啊,过几年咱们有钱了,就去澳门找葡萄牙人。”

    蓝采和笑道:“现在这交通条件,去一趟澳门也不容易啊,弄不好就得一年半载的。西班牙人就更麻烦了,整个大明朝都不一定有,找只能到菲律宾去找。”

    余杭道:“你找他们干嘛?是不是想买大船,那种三千吨五千吨的战舰。”

    蓝采和道:’要买他们战舰的话,那帮孙子未必肯卖呢,他们自己也不富裕,能挖几个大师傅过来咱们自己造船就不错了。其实我是想和西班牙人搭上线,他们每年从南美挖银子,然后用大船运到中国,换成丝绸茶叶瓷器再运回欧洲发财。我想让他们从南美过来时,给咱们捎点货。“

    余杭一拍大腿:“明白了,南美洲是西班牙的地盘,那里好东西多得很。天然橡胶,对,我就要橡胶,有了橡胶,咱就有轮胎用了。“

    蓝采和道:“对,南美好东西多了,还有鸟粪,那也是好东西。“

    余杭道:“鸟粪我不喜欢,都给何姐了,我就要橡胶。“

    何晓霞笑道:“南美洲还有辣椒,番茄,土豆,红薯,玉米这些,大明朝都缺。不过你让他们把鸟粪运过来,他们未必乐意,那东西又不值钱,不合算。“

    蓝采和笑道:“有什么合算不合算的,反正他们要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他们只要是把鸟粪拉过来了,咱就给他们丝绸茶叶和瓷器不就完了嘛。’

    余杭道:“哎呦,一船鸟粪换咱们一船丝绸,那咱不是亏大了?”

    蓝采和笑道:“丝绸太贵,那咱就用茶叶,反正汉中的茶叶多的是,也不值钱。或者咱用瓷器换,瓷器重量大体积大,合算。”

    何晓霞问:“瓷器也很贵啊,换鸟粪能合适吗?”

    蓝采和笑道:“你傻呀,景德镇的官窑瓷器,各种工艺技术,精雕细琢的,肯定很贵。但其实那是咱中国人的审美,人老外还欣赏不了呢。回头咱也弄个瓷器厂,烧一些老外喜欢的那种大盘子大碗,画一些西洋裸女在上面,欧洲人不要太喜欢。”

    余杭笑道:“哈哈这个主意好,看来做生意这事啊,还得靠咱蓝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