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潜伏1638 » 第三十八集 武侯祠

第三十八集 武侯祠

    第二天一早,还不到七点,崔永方就来了,催着赶紧吃早餐,吃完就去挑马。

    他昨晚非常兴奋,先是跑去给他大哥献宝,后来回屋睡觉,仍然抱着望远镜,一夜都没睡好。天刚蒙蒙亮,他就爬起身来,跑到城墙上,城里城外地四处侦察,检验这架望远镜的效果,越看越是兴奋。

    原本他想送给蓝采和三人每人一匹马作为礼物,但是现在拿了人家如此贵重的东西,再送三匹马就显得小气了。就单单这架望远镜,价值就应该超过十匹马都不止,所以他干脆让蓝采和他们随便挑,想要几匹就几匹,即便把那二十匹吐蕃马全部牵走,他也无所谓。

    既然崔永方是这个态度,那蓝采和也就不再客气,他让王启年几个人当参谋,在马群里很快选了六匹马出来。这样一来,他们一行人就全部都可以换成高头大马,再也不会有人掉队了。

    余杭仍然挑了一匹栗色的骏马,起名大闪电,以前那匹就是小闪电。何晓霞又选一匹白马,叫大花,以前的是小花。蓝采和的坐骑自然还是黑色,叫做大追风,以前的矮马变成小追风。大追风和王启年的那匹黑马长得很像,只是通体乌黑,没有四个白蹄子。

    崔永方陪着一行人出城试马。有了前一段时间骑乘小矮马的经验,穿越三人组换上高头大马以后,只是稍微有些不适应,但也不会从马背上摔下来。

    出沔县西门,走不到十里就是武侯祠,再往前就是大名鼎鼎的阳平关。

    阳平关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从关中宝鸡方向过来的陈仓道和从甘肃天水方向过来的祁山道,在略阳县会合以后,必须来到这里,才能转向西南,走金牛道去往成都,所以简单地说,阳平关就是成都的门户,也是汉中府的西大门。

    阳平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在这里的战争不计其数。

    三国时期,刘备率蜀军在阳平关和曹魏军对峙,帐下大将黄忠发动突袭,一刀砍了夏侯渊的脑壳,蜀汉自此占据汉中。

    刘备死后,诸葛亮先后发动五次北伐,都是从沔县阳平关出发。

    无奈五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因为积劳成疾,在第五次北伐中,病死在宝鸡岐山县的五丈原。姜维和魏延等部将遵照诸葛丞相的遗嘱,将他安葬在沔县的定军山下。

    如今蓝采和他们见到的武侯祠,就是蜀汉皇帝刘禅颁旨修建的,而武侯墓,则在隔江相望的汉江南岸。

    武侯祠规模极其宏大,占地超过百亩,为南北向布局,一路经过山门、乐楼、牌楼、琴楼、戟门、拜殿、大殿、崇圣祠、观江楼等等建筑,其中匾额碑刻数不胜数,更有六十四株合抱粗细的千年古柏,高大繁茂,郁郁葱葱,相传这是为了纪念诸葛亮的“八阵图”,称为“八卦柏”。

    众人在诸葛亮的塑像前都上了香。

    走出来的路上,余杭问了个问题:“蓝哥,你觉得诸葛丞相怎么样?“

    把蓝采和问得一头雾水,反问道:“啥意思?诸葛亮一辈子劳苦功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嘛。“

    余杭解释道:”也没啥意思,就是随便问问,你随便说说嘛。我是突然想到,刘备诸葛亮占据汉中以后,开始疯狂北伐,为什么就干不过曹魏?咱们现在不也是占据汉中嘛,情况有些类似。“

    蓝采和大笑道:“哈哈类似个屁。人家刘备诸葛亮占着四川还有湖南湖北,汉中只是一个前进基地而已。咱们仨不要说地盘,要不是何晓霞那条项链,咱们现在都得去黑砖窑撅着屁股搬砖。”

    余杭倒也不恼,继续解释说:“情况都是时刻变化的嘛,一个月以前,你能想到咱们仨如今的状况吗?同样的道理,我觉得再过两三年,说不定咱们也会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呢。”

    何晓霞不禁赞道:“哎呦呦,余道长突然变得这么深刻,我都有点不适应了呢。”

    蓝采和抱拳拱手:“余道长说得对,是我们过于肤浅了。”

    余杭仰头作大笑状,傲然道:“我本来就是一个十分深刻的人,平常只是懒得思考而已。”

    蓝采和琢磨了一会儿,才说:“实话实说,我确实不理解诸葛丞相的做法。如果我是他,我是不会北伐的,因为北伐毫无把握。”顿了一下,又接着说:“我记得在网上看过一些那个时期的分析文章,说是三国之中,蜀汉人口一百万,军队十万,东吴人口二百万,军队二十万,曹魏人口五百万,军队五十万。”

    何晓霞疑惑道:“啊?不会吧?弄了半天,蜀汉实力最弱,那他们为啥还要不停北伐呢?”

    蓝采和笑道:“这我哪里知道?就算是这个人口统计数字不准确,咱都给他们加倍,但是强弱关系是不会变的,蜀汉肯定是人口最少,国力最弱的那个,所以我才说,北伐的话,毫无把握。且不说军队数量最少,单是这几条行军路线,你们也看到了,从成都到西安,一两千里路,什么金牛道,什么陈仓道,什么祁山道,什么褒斜道,都是在崇山峻岭里绕来绕去,动不动就要走两三个月,你们想想,一个人三个月要吃多少粮食?就算每个人一百斤吧,就需要有一个民夫专门给他运送,问题是那个民夫也要吃一百斤,那这种上上下下的栈道,一个民夫怎么运二百斤粮食?十万军队的粮食,又需要多少民夫去运?反正不管怎么想,这仗根本就没法打。”

    余杭追问道:“没法打?那你说,你要是诸葛亮的话,你怎么办?”

    蓝采和道:“我是诸葛亮的话,我就不会去招惹曹魏,我只在四川猥琐发展。先搞好农业,把粮食弄得多多的。再让每个妇女都生十个八个孩子,二十年的时间,把人口爆到一千万,到那时候,轻松募集五十万军队,差不多就可以一战了。”

    余杭笑道:“你倒是想得美。你不去打曹魏,那人家曹魏就不来打你了吗?”

    蓝采和摇头:“这不能保证。不过打击蜀汉,并不是曹魏的首要任务。因为曹魏的敌人太多,南方有东吴,内部还有很多割据势力,经常造反,北方还有什么鲜卑人,乌桓人,辽东还有什么人,总之曹魏四面都是敌人,防不胜防,处境更差。”

    何晓霞深以为然,点头道:“嗯,没错,蓝哥说得很有道理。”

    余杭笑着对何晓霞道:“你这可是盲目吹捧啊。蓝哥这理论,要是发到后世的网上,肯定要受批判,被扣一个投降派的帽子是少不了的。”

    时间还早,大队人马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又围着沔县城墙又转了一大圈,最后绕到北门进城。

    沔县以前级别高,是州城,前几年才降格成了县,所以沔县要比洋县和城固县的规模稍微大一点,城周四五里,城墙包砖,高度也要高出一米左右。

    回到军营大院,吃过中饭,正要休息一会儿,崔永方过来说,他大哥邀请蓝采和过去喝茶闲话。

    蓝采和跟着崔永方走进缉贼通判衙门的侧门。

    这所宅子规模挺大。据说原本是一个四川商人建造的,这些年一直闲置,通判衙门就借来作为临时衙署。前半部分是办公场所,后面是崔氏兄弟的住处。

    长长的回廊连着后花园。花园中间有个小池塘,里面长满很大的荷叶,翠绿翠绿的,几乎覆盖了全部水面,有几支花苞高高地伸上来,都还没有开。池塘边堆叠着怪石和假山,假山上爬满藤曼和青苔,有一股清泉从藤蔓中涌出来,汩汩地流到荷叶下面。

    身穿青布便服的汉中府缉贼通判崔永原,站在假山上面的亭子里,居高临下地看着九弟崔永方带着蓝采和一路走过来。

    崔永原对这个蓝采和很有兴趣。除了因为穿越三人组帮助崔永方捣毁了白莲教的堂口,查抄回来两万多两银子,更因为崔永方说,这三个人不但卖了几十颗夜明珠给瑞王府,而且还收了杨锦麟的儿子做学生。

    这就有意思了。这说明蓝采和三人不但有武力,而且还有财力和大学问。民间竟然有这样的人,崔永原以前是一个都没有见过。

    走在崔永方身后的蓝采和,五官端正,面白无须,身材匀称,既没有大明朝读书人的酸腐气息,更不像行走江湖的武林莽汉,崔永原不禁微微点头,确如老九所说,蓝采和乃是一个异人。

    还没走到跟前,崔永方就吆喝道:“大哥,蓝道长我给你请来了。”又给蓝采和引见道:“蓝兄,这就是我大哥。”

    蓝采和看到眼前的崔永原三十来岁年纪,方脸阔口,两道剑眉,络腮胡子,长相和个头都与崔永方差不多,但没有那么粗壮,身上多了一些书卷气。

    蓝采和拱手道:“崔大人好!”

    崔永原拱手还礼,哈哈笑道:“我可是久仰大名啊,蓝道长。我们家老九从汉中回来,就天天提起你的名字。”

    崔氏兄弟都有一米七五左右的个头,这在汉中地区已经是彪形大汉了。但蓝采和还要高过他们一头,离得太近,很有些压迫感,崔永原急忙向石桌一指道:“请坐请坐,都不要站着,咱们边喝边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