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潜伏1638 » 第四十集 天下无贼

第四十集 天下无贼

    蓝采和问道:“崔兄,你有他们会降而复叛的担心?”

    崔永原笑道:“是啊,降而复叛正是这些人的惯用伎俩,因此吃亏的朝廷高官不在少数。”

    崔永原介绍说,前一任三边总督叫做杨鹤,是个纯粹的文人,在对付流贼上面,优柔寡断,“边剿边抚,以抚为主”的政策,屡屡被流贼的诈降所利用,造成流贼越剿越多,局势日益糜烂。崇祯四年,杨鹤被罢官入狱,延绥巡抚洪承畴继任三边总督。

    崇祯七年,包括闯贼,献贼在内的十万流贼,被官军团团围困在兴安州车厢峡。官军居高临下,垒石塞路,把流贼困在峡中,易入难出,无所得食,又兼天降大雨,连绵二十多天,引起山洪暴发,谷中死伤过半。

    这本是官军一举建功的大好机会,无奈当时总理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的陈奇瑜陈大人,相信了流贼的投降,同意他们归乡还田。结果流贼脱困以后很快复叛,陈奇瑜陈大人也因此被锁拿进京,撤职查办,接替他的是洪承畴洪大人。

    蓝采和点头赞道:“嗯,看来在对付流贼方面,还是洪承畴洪大人杀伐果断。”

    崔永原郑重道:“这也是我佩服恩师的地方。恩师本是一介书生,幼时家贫,却能一心向学,终有所成。考中进士以后,先后在刑部和浙江任职,天启七年,才到陕西任督粮参政。当时,陕北流贼四起,局势险恶。恩师以督粮参政的身份,领兵上阵,屡立军功,一时名声大噪,崇祯三年,被晋升为延绥巡抚。”

    对于洪承畴的履历和功绩,崔永原如数家珍。他喝了一口茶,又缓缓说道:“在结识恩师以前,我最仰慕的其实是阳明先生。阳明先生能在人生短短的几十年里,同时做到立德立言立功,实乃千古一人。尤其是正德年间,他以文臣领兵,剿灭了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的匪患,还平定了宁王叛乱,征服了广西土酋,开拓南疆,绥靖边陲。这一桩桩一件件,每每想起,都令人心潮澎湃。”

    王阳明这个人,蓝采和自然是听说过的,什么阳明心学,什么知行合一,这些理论在后世也有很多人追捧,但具体有些什么内容,蓝采和并没有学习过,只是隐约感觉属于哲学或者是心理学范畴。

    蓝采和笑道:“哈哈看来崔兄很早就有剿贼之志了。”

    崔永原谦虚道:“读书人嘛,总是会有些许抱负的。我的志向就是荡平流贼,还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罢了。”

    蓝采和随口附和:“嗯,对,天下无贼嘛。”

    崔永原一拍石桌:“说得好,就是要天下无贼!回头我就把这四个字写下来,挂到书房去。”

    蓝采和不禁微微摇头,现在是明末乱世,崔永原还想要天下无贼,岂不是很傻很天真?他哪里知道,再过几年,崇祯皇帝就会吊死煤山,天下第一大贼李自成,就要在北京紫禁城的金銮宝殿上登基称帝了。

    崔永原谈兴更盛,继续道:“如今我身在官场,了解了更多的剿贼内情,才知道恩师如今面对的剿贼局势,要比阳明先生那时,还要险恶十倍百倍。正德年间的匪患,都是几百人几千人,而眼下的流寇,却是动辄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更棘手的是,正德年间的朝廷钱粮尚可,能够支持前线作战。如今却国库空虚,朝廷发过来的,只有剿贼的命令,却没有钱粮,所需钱粮均要地方自筹。”

    崔永原不住地摇头叹气:“咱们陕西这地方,谁不知道,流贼遍地,百姓难以下田耕作,并且这些年不是旱灾就是蝗灾,如何筹措钱粮?所以恩师剿贼,那就是一个难字。”

    崔永原对于洪承畴如此赞誉,看来这个洪承畴应该确实是有几把刷子,能力肯定是有的,只是运气不佳。到了后世,名气最大,妇孺皆知的明末大汉奸,好像只有两个,一个是陈圆圆老公,还有一个就是洪承畴洪大人。

    崔永原继续道:“恩师上任以来,对付流贼的手腕非常强硬,不但全力清剿,而且还经常杀俘杀降,由于杀人太多,也惹来颇多非议。”

    蓝采和问道:“处置上就不能稍微柔和一点吗?”

    崔永原叹气:“这就是难处所在,不得已而为之罢了。如果不杀,就没有震慑力,流贼往往一看打不过,就立即乞降。等到拿了遣散费,就又重新聚集,呼啸来去。还能有什么办法?所以必须要杀,最起码要杀掉大小贼酋。”

    蓝采和又问:“这些俘虏或者招抚过来的流贼,能不能不遣散,改成集中安置?屯田或者做工?”

    崔永原道:“当然可以,不过需要很多钱粮。几万人几十万人的流贼集中安置,需要为他们准备住处,口粮,农具,耕牛,种子等等,朝廷没有这个力量。再说,这些流贼里面,有很多并不是农民,根本就不会耕田。”

    蓝采和有点懵:“流贼不都是些吃不上饭的农民吗?”

    崔永原笑道:“大部分是饥民不假,不过挑头的多半都不是饥民。我们常说的闯贼李自成,就是驿卒出身,献贼张献忠,就是营兵出身。

    陕西三边都是军事重镇,延绥,固原,宁夏都驻扎着大量的边军,准备应付河套地区的蒙古诸部。朝廷钱粮不济,边镇经常缺饷,从天启末到崇祯初,边军接连有四年没有领到军饷,这些饥兵没有生活来源,很多都成为流寇。崇祯元年聚众作乱的王嘉胤,就是榆林卫定边营的逃卒,老回回马守应也是边军出身。当时还是督粮参政的洪承畴洪大人,领兵清剿的就是固原兵变之后,由边军哗变而成的一支流贼队伍,他们一路攻击泾阳,三原,富平,耀州,淳化等州县,战力颇为强悍。

    另外还有一层,就是辽东战事爆发以后,大量的陕西边军被调去辽东支援,而辽东战事不利又使得大批援辽的陕西溃兵逃回陕西,这些人无法回到军中,逐渐变成流贼。除此之外,频繁的天灾,以及流贼遍地,也使得不少中小地主无法在乡耕作,也举家加入流贼。闯塌天刘国能似乎就是这样的情况,好像他还是一个读书人。“

    流贼的组成如此复杂,听得蓝采和晕头转向,只能连连摆手,不敢再聊这个话题了。

    崔永方一直悠闲地坐在旁边,拿着望远镜四处踅摸,边嗑瓜子边喝茶,听二人聊天,并不插话。

    这时看他们告一段落,才道:“蓝兄还有什么法器?拿出来让兄弟开开眼。”

    蓝采和笑道:“哈哈哪有那么多法器?我们那几下子你不是都见过了嘛。”

    崔永原也说:“听说你们的学问很是高明,杨进士也要过去拜师?”

    蓝采和大笑:“哈哈哈哪有此事?只是他家公子对我们的科技道感兴趣而已。”

    崔永原认真道:“贤弟还是把你们的科技道讲解一二,我今天单独请你过来喝茶,其实主要也是想好好听听你们的学说。”

    这个简单。

    蓝采和之前已经有好几次在不同场合给大明人讲解科技道以及工业化的经验,现在已经很熟练了。

    他把工业社会必然代替农业社会的理论,又给崔氏兄弟复述了一遍,最后拿出手机,把准备好的一组图片打开,让他们能够直观地看到理论中讲到的工业时代的模样。

    这些图片是穿越三人组精心挑选出来,专门用来给明朝人做启蒙用的,都是后世工业化前期比较落后的产品,工厂和建筑,但是对于大明观众来说,已经足够新鲜和震撼了。

    崔永方之前见过蓝采和他们的手电筒,钢珠枪以及电击棒这些骇人听闻的法器,所以现在看到手机上的图片,并没有被吓到,反而很感兴趣,一张一张地反复查看。

    而崔永原却似乎被手机摄去了魂魄,一下子变得双眼无神,呆头呆脑,过了好一阵儿,才回过神来,激动地抓住蓝采和胳膊道:“贤弟,你说这些要是都是真的,那岂不是说,我大明朝中兴有望吗?”

    蓝采和对崔永原这样亲密的举动稍微有点不自在,打哈哈道:“理论上来讲,是这样的。”

    崔永原腾地站起身来,在亭子里踱来踱去,嘴里还念念有词,只是别人听不清楚他在念叨什么。

    蓝采和趁机抽回胳膊,把身体也坐得稍微远了一些。

    崔永原走回来,并不坐下,站在蓝采和对面说:“贤弟大才呀,大明朝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你们这样的大才。你看我是把你们直接推荐给朝廷还是说先推荐到恩师那边?”

    蓝采和赶紧摆手:“崔兄不要害我啊,我哪里也不去,我们很快就要回华阳县去了。”

    崔永原有些失望:“贤弟不愿为朝廷效力,为陛下分忧?”

    蓝采和对于他这个问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解释道:“我刚刚讲的工业化,短时间内,搞不出什么大名堂。必须要等到一两代人以后,才能建功。崔兄要是现在就把我们推荐给朝廷,只怕过不了三个月,我们就会被判个欺君之罪,脑袋挂到城门楼子上示众了。”

    崔永方插嘴道:“是啊是啊,我也听说陛下可是有名的急脾气,现在还是不要去京师的好。”

    崔永原狠狠瞪了一眼崔永方,呵斥道:“老九,休要胡说。”崔永方耸耸肩膀,继续低头嗑瓜子,看照片去了。

    崔永原想了想,又道:“此事现在不提也罢,不过贤弟,你们也要抓紧进度,争取在缉贼一事上,多帮为兄的忙才是。”

    蓝采和显得颇为大气,他大包大揽道:“崔兄放心。我们这次过来沔县,就是要采办一些铁矿石,运回华阳县以后,就开始造高炉炼钢。等到明后年,钱粮军械,应该都可以帮上一点忙。”

    崔永方伸头过来,指着手机上的一张图片问道:“蓝兄,这种连发大铳能不能打造?要是咱们有了这样的利器,何愁流贼不灭?就是鞑子,也不在话下。”

    图片上是一挺挂着长长弹链的重机枪,子弹黄澄澄的,枪管泛着幽蓝色的金属光泽,显得极为霸气。

    蓝采和没理他,把图片往前翻,找到一张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步枪图片,说:“这种差不多。”

    崔永方失望地嘟囔道:“唉呀,这不就还是鸟铳嘛。”

    蓝采和笑道:“哈哈这可比鸟铳厉害得多了,你就放心吧,一切都会有的。我们会抓紧时间,明天就赶去宁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