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人类宇宙开拓史 » 第三十四章 古代科幻小说赏析《基地系列》

第三十四章 古代科幻小说赏析《基地系列》

    《基地》系列是科幻小说界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同时也被称为当代科幻小说的基石。在笔者最喜欢的《海伯利安》系列和《三体》系列里,都有对《基地》系列和作者阿西莫夫明确地致敬。

    对于《基地》系列的剧情部分,剧透和评论的意义不大,私以为感兴趣的读者确实应该在原始文本中体验阿西莫夫先生早在第一颗原子弹(1945年)才刚刚爆炸前后,便给我们描绘的那幅未来一万年的人类和银河图景。在此,笔者只想用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对《基地》系列十五部原作,做一些结构上和设定上的解读。

    这里先吊一下书袋,明确一下笔者觉得阅读基地系列的顺序,实际上也大致就是剧情时间的顺序:《我,机器人》-《钢穴》-《裸阳》-《曙光中的机器人》-《机器人与帝国》-《繁星若尘》-《星空暗流》-《苍穹一粟》-《基地前奏》-《迈向基地》-《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基地边缘》-《基地与地球》

    第一部分(我,机器人-沧海一粟)

    从《基地》系列时间上的开端说,笔者觉得应该是二十一世纪初的苏珊博士和机器人公司(虽然《永恒的终结》里也提到未来人类统治银河帝国的图景,而笔者不觉得应该把系列的时间线提前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这个前地球阶段,原始的机器人被制造出来,三大定理被提出。在差不多的几百年中,用于在星际尺度上航行的跃迁技术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被开发出来,奥罗拉被发现,地球政权被重构,机器人开始隐秘地介入并主宰地球行政的运作。

    之后,从《钢穴》开始,被成功开发并在科技和经济上超越地球的,以奥罗拉为首的太空族开始了与地球长达数百年的拉锯战。这场拉锯战,如果仅仅从剧情的角度说,似乎结果是类似首先获得调整人类情绪能力的机·吉斯卡特·瑞文特洛夫所设想的:太空族控制的50个世界逐渐消亡,而地球人随着第二波探索潮逐渐播撒至整个银河系。

    形成这种竞争和政治态势的原因,似乎又是因为奥罗拉的阿玛迪罗一伙由于启动了核反应倍增器造成地球逐渐的辐射增强,被地球报复的结果。同时由于地球的环境恶化而使整体人类得到了“去中心化”特别是去除了文化上中心化的结果,从而让人类在开拓宇宙的过程中更少了羁绊。

    这个部分的时间跨度特别大,大致是从公元30世纪(伊利亚·贝莱的时代),一直到川陀帝国开始强大到演变银河帝国的前夕。这期间的数千年银河帝国历史其中埋下的几条暗线都在基地系列的最后章节中得到了收束。

    笔者能看到的大致是这几个:地球人和地球的结局;索拉里人的结局(这个直接引出了更黑暗和开放的结局,笔者对此的理解放在文章最后);骡的乐器——声光琴的出现;神经突触和精神调整的实现(虽然这一部分没说那台机器以及农夫的去向,但笔者相信丹尼尔应该是会介入此事的发展并以此为契机构建盖亚)。

    第二部分(基地前奏-迈向基地)

    如果从时间顺序来说,第二部分应该从年轻的谢顿作为菜鸟来到川陀参加十年会议开始。在十年会议中他发表心理了史学、邂逅丹尼尔(丹莫刺尔)等人,经过一系列在现在看来俗套的冒险故事后,迎娶机器人老婆、成为帝国首相、走向人生巅峰的故事(并不是)。后面的故事中,哈里·谢顿发展出心理史学的应用雏形、组织最初的第二基地、失去了至亲、被帝国末期的政府排挤、并在最后为第一基地选定了川陀。

    笔者个人感觉,被称为《基地前传》的这个部分故事,如果出版时间真的能在正传之前就好了。笔者也希望后面的读者,也能严格按照故事时间顺序来阅读《基地》系列,而非以出版顺序来阅读,因为这样的话就不会在读《前传》的时候感觉每一句话、每个章节都是为前面的出版物打补了,虽然笔者个人觉得《前传》的精彩和细腻程度是高于正传的。

    虽然客观上确实《前传》的作用主要是为正传打上了很多补丁,但笔者个人依然觉得其中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达尔区的瑞达嬷嬷一伙人口中有关奥罗拉与地球的斗争,以及丹尼尔后来的种种事迹的细节是什么?

    居住在麦曲生上的那部分人,是直系奥罗拉的后裔,还是只是顶着貌似奥罗拉理想,以达到某些政治诉求的人,如果是奥罗拉后裔,那奥罗拉输掉后来的一切,这些人来到川陀的过程和细节又是什么?

    从丹尼尔(丹莫刺尔/夫铭)的自述来看,在整个住人银河系,他拥有许多机器人同伴。我们知道,地球和奥罗拉废弃后,银河系中能制造高质量机器人的就只剩下索拉里,但我们也知道丹尼尔此时一定不会知道索拉里的情况。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有理由怀疑包括铎丝在内的其他机器人,是否就是当时阿玛迪罗留着奥罗拉和地球上的那些?我们知道,这些机器人是不会完全受控和听命于丹尼尔的,那是否存在《基地系列》的一部授权外传中所说的“吉斯卡特派”和“丹尼尔派”两拨机器人的长期斗争?

    第三部分(基地-基地与地球)

    这个部分自然就是传统意义上基地系列的开端,从谢顿与众多科学家的自我放逐到川陀,到若干次谢顿危机,再到骡乱。最后是用崔维兹的线引出两个基地的最终斗争,并将主线引到盖亚,引到索拉里,引到地球的直接后裔阿尔法,引到地球,引导月球,最后重新见到机·丹尼尔·奥利瓦。

    这个部分的小说,作者阿西莫夫很地确的指出,是借鉴了《罗马帝国衰亡史》的结构和诸多事件与桥段,所以直至最后一部分崔维兹之前,整体都有相当强的史诗感和厚重感。不过,对于这部分笔者依旧选择不作过多描述情节性的描述,而更多叙述一下笔者读完后对整体的一些想法。

    对于贯穿整部书的心理史学、机器人、情绪调整等等设定,再到最后似乎引出了不可知的力量,笔者有这样的理解:

    第一层:第一基地和整个银河重要人物基本都被被动影响,除了一些特殊人物,但这些特殊人物(比如崔维兹,那个小女孩她爹,还有最后这位女政治家),的“觉醒”也许是更高层次,比如盖亚或是丹尼尔或是索拉利或是未知文明给第二基地挖的坑

    笔者理解的:阿西莫夫在最后菲龙眼神和崔维兹恐惧的暗示,整体银河人类发展方向已经被未知,而拥有精神力量的未知文明控制,由于两波可能拥有反抗力量的人类被离间并分别被打倒,已经没有力量反抗这种被控制。

    第二层:第二基地在影响包括但不限于第一基地的重要位置人类。

    第三层:盖亚在影响两个基地的人。从这里来说,骡如果确实是盖亚的人,那么到底骡是盖亚整体计划中的一环,还是确实是意外,就很值得玩味了。因为,只有通过骡乱第二基地才会被暴露,才会被第一基地获知;然后就是第一基地对第二基地的长期卧薪尝胆,以及第二基地对第一基地的若干反制措施;再就是通过一定的引导和第二基地的领导人的自发领悟,发现有更大的力量在控制人类和宇宙,进而不约而同的和第一基地发起了最后目的地都是盖亚的远征;最后在盖亚上空完成了对两个基地领导人的心理调整。

    第四层:丹尼尔影响崔维兹,还要让丹尼尔觉得这是自己的意愿,也要让崔维兹觉得是自己的意愿。在此同时,或是谢顿计划前后开始,丹尼尔开始组织并影响盖亚。当然,这个期间丹尼尔也在影响两个基地的人。

    第五层:索拉利也在影响月球上的丹尼尔,甚至有可能当年就在影响吉斯卡特。笔者不太确定,吉斯卡特的心理史学基础理论,到底是他自己的自发性的创造,还是来自这一层或是下一层的影响。

    第六层:不可知的力量影响着索拉利,特别是菲龙和丹尼尔,或是很早也开始影响吉斯卡特。

    人类的未来,将被结合了丹尼尔一万多年经验,自身强大的精神力量,加上不受三法则限制的菲龙身体,加上菲龙本身的精神力量,加上索拉利本身的长寿,加上菲龙本身双性这种超脱于种群的属性,来左右和发展。

    在上面所有的表述涉及及到本书中最重要的两位机器人——机·丹尼尔·奥利瓦和机·吉斯卡特·瑞文特洛夫,笔者都使用了“他”作为指代。因为笔者个人觉得,此两位机器人在阿西莫夫心中,以及他在整体小说中希望读者看到的,也是他们表现出超乎一般人类,对人类整体社会发展的执着和善意。

    此处夹带一些私货:很多人觉得基地系列落伍,或是在水平上已经赶不上很多最近二十年的优秀作品,笔者个人是不苟同的。如果我们过多诟病科幻小说里有关科技发展进度的落伍,笔者觉得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科幻小说的主旨,因为笔者认为科幻小说除了一些对科学技术未来的展望,更多的任务是为读者提供一种科幻作者对未来的整体图景。笔者个人觉得这样的图景可能比科技本身的进步更重要,因为人类毕竟是社会性、政治性的,而在可见的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估计大概率还是会成为服务人类本身的手段,而非成为单一纯粹主宰人类的手段。

    作为公认西方科幻小说界的基石,笔者觉得这个“基石”的作用并非多数人认为的“机器人三定理”或是“心理史学”之类的具体设定,而是阿西莫夫结合了以往的人类历史(罗马帝国衰亡史),和他所理解的科技发展,以及在未来图景中人类的种种可能性,而编织出了《基地》的伟大图景。可能因为笔者读得书不多,而不知道阿西莫夫之前是否有科幻作家也这样设定框架,但就目前笔者个人能看见的范围来说,这样的方法确实阿西莫夫是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