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九万里 » 第十六章 暗流涌动

第十六章 暗流涌动

    ?????

    李璿心中有些疑惑,自己记得好像是天宝十年,安禄山方才入长安,请奏兼领河东节度使。

    如今才天宝九年,莫非是自己记错了吗?

    虽然很想阻止,但李璿思虑一番,还是觉得先看看再说。

    “陛下,不可。”

    “安禄山已是平卢,范阳两镇节度使,手下已有精兵近十万之众。”

    “若再兼任河东,掌管河东五万军士。其一人,便掌控大唐近乎三分之一的兵马。”

    “若其心生反意,朝廷又何以节制?”

    李林甫看了一眼心腹,那名光禄大夫当即站了出来,大声劝阻道。

    “陛下,安禄山此举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可不防也。”

    “陛下,关乎社稷之安危,岂可假于胡人之手?”

    “陛下,三思啊!”

    一时间,一大群文臣纷纷站了起来,对着李隆基劝谏道。

    蠢!

    李璿看到这一幕,心中暗骂了一句。

    李林甫心急了一点,如此阵势,只会让皇帝更加忌惮相权。

    李隆基看着眼前这一幕,脸色也十分不好看,当即看向李林甫道:“中书令如何看?”

    “陛下,重用番将,为大唐征战四方,本是利国利民之举。”

    “可若一味放纵番将,未来必动摇我大唐之国本,非善之道也。”

    李林甫慢悠悠的站了起来,看了一眼安禄山,毫不避讳道。

    就差没指着安禄山的鼻子,骂一句窃国之贼了。

    “爱卿这是在指责朕了?”

    李隆基自然听出了李林甫的话外之音,当即黑着脸道。

    “大胆李林甫,竟敢公然藐视圣上,我看你才是那个祸国殃民的权臣。”

    突然,一向对李林甫毕恭毕敬的杨国忠跳了出来,大声呵斥。

    “右相深受皇恩,怎能如此倒行逆施,实在有违人臣之道。”

    中书舍人窦华,见主子站了出来,当即毫不犹豫的站在了杨国忠这一边。

    “中书令以下犯上,言讽圣明天子,实在不将陛下放在眼中。”

    侍御史郑昂,也当即起身,加入了声讨右相李林甫的行列。

    “……”

    很快,杨家一系的大臣,也纷纷站了出来,加入了声讨大军之中。

    鸿胪卿杨倨,侍御史杨铸,检校仓部郎中冯用之,常带御史吉温等一大群文臣纷纷义愤填膺,毅然决然的站在了李林甫的对立面。

    见到这一幕,李隆基的脸色才好看了一些。

    现在看来,扶持杨家上位,的确是一步好棋。

    否则,朝中若是成了李林甫的一言堂,那可并非什么好事。

    两方大臣,唇枪齿战,有来有往,好不热闹。

    李璿在一旁暗中吃瓜,看着互怼的众臣,暗呼精彩。

    一个个果然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骂人都不带一个脏字。

    “够了。”

    眼见火候差不多了,李隆基发出一声龙之咆哮,制止了纷乱嘈杂的场面。

    “陛下息怒。”

    众人眼看天子震怒,当即纷纷拱手一拜,齐声喝道。

    “安爱卿,他们都说你会造反。”

    李隆基指了指李林甫一派的大臣,看向安禄山质问道。

    “陛下,臣一片赤胆忠心,何惧宵小之辈污蔑。”

    “恳请陛下赐天子剑,臣愿当众引颈受戮,以谢陛下天恩,以堵天下悠悠众口。”

    安禄山十分果决,直接跪在李隆基面前,铁骨铮铮道。

    李璿有些意外,但很快便释然了。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狡猾聪明的家伙,他很清楚,无凭无据,李隆基绝对不会赐死他。

    否则,如何对大唐坐镇一方的番将们交代?

    要知道,大唐番将可不止他安禄山一人。

    到时候,那些番将又会如何作想?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仆固怀恩,安思顺,阿布思,鲜于仲通,章仇兼琼等。

    一大群手握重兵的将领,皆是番将。

    更别说,还有成千上万的番人,可都是军中中流砥柱。

    无凭无据,杀他安禄山一人,只怕整个大唐天下,立刻便能乱成一锅粥。

    他是在以退为进,更是在赌命,赌李隆基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违。

    “安爱卿何出此言啊?”

    “朕对安爱卿的忠诚,从无半点怀疑。”

    “快快请起。”

    李隆基立刻开口,不断安抚道。

    “陛下,安将军赤胆忠心,天地可鉴,满朝文武,谁人不知。”

    “臣以为,安将军兼领河东节度使,于国于民,有利而无害。”

    “大军统一调度,三军合而为一,更能震慑住那些有不轨之心的番邦异族。”

    杨国忠知道自己已经与李林甫翻脸了,此刻他迫切需要政治盟友。

    因为无论高仙芝,还是哥舒翰,都是李林甫拉拢培养起来的番将。

    而自己想要取而代之,此时拉拢安禄山,无疑是最好的政治结盟。

    “臣附议,安将军对陛下,对娘娘忠孝无双,绝无叛国之心。”

    “臣也附议……”

    很快,杨家一系的大臣们,纷纷开口道。

    李林甫有些心累,看向杨国忠道:“我知道早晚会有这一天,只是没想到这一天会来的如此快。”

    “右相之言,下官听不明白。”

    “下官只是忠君爱国,尽为臣之本分罢了。”

    杨国忠再也没有往日的卑躬屈膝,而是冷笑道。

    “大唐,总有一日,会毁在你这等志大才疏之徒手中。”

    李林甫哪里会不明白,圣人近来一直有意疏远自己。

    不断扶持杨家,就是为了制衡自己。

    这本无可厚非,但为了制衡自己,不断给安禄山加码,这无疑是在玩火。

    正所谓,玩火者必自焚啊!

    平卢,范阳,乃大唐北部边境重镇,仅仅两镇便有近十万人马。

    要知道,这十万人马,可是大唐最精锐的边军。

    若是再加上河东,那便是十五万人马,整个大唐也就五十万人马。

    他安禄山一人便占据了三分之一,这不是玩火,又是什么?

    当年兼任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也不过手握七八万人马。

    “右相也不差,近些年来,死在右相谗言之下的忠臣良将,又有多少?”

    “王忠嗣到底有没有罪,只怕右相心里最清楚。”

    “为了不让别人威胁自己的相位,整个大唐军旅将领,还有几人是汉臣?”

    “下官会不会误国,尚未可知。”

    “而右相给大唐埋下的隐患有多少,也许只有天知晓。”

    “少拿你那忧国忧民的样子来恶心人,别人不知道你李林甫,我杨国忠还不知道吗?”

    杨国忠看着李林甫,丝毫不把其放在眼中,针锋相对道。

    “好,那就请杨国舅,多多保重才是。”

    李林甫眼神露出一丝冷意,赤裸裸的威胁道。

    “右相年龄大了,更应该保重一把老骨头。”

    杨国忠丝毫不退,直接回怼道。

    “哼!”

    两人同时冷哼一声,便停止了交锋。

    “太子如何看?”

    李隆基见两帮人依旧吵的不可开交,当即把目光投向了老神在在的李亨。

    “……”李亨。

    这老东西,是让自己出来背锅吗?

    李亨心中十分恼火,但没办法,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