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11章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第11章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文官的抗议来的如此之快,是崇祯没有想到的,以至于口吐芬芳。

    “入你母的,给脸不要脸,真以为朕不敢同意吗?”崇祯又骂了一句。

    随即提起笔来,写下不允两个大字。

    大丈夫能屈能伸。

    朕乃皇帝,朕说不许辞职,那就是不许。

    好在是只有十几份奏疏是请辞的,崇祯心烦意乱的把批阅好的奏疏扔到了一边,接着又拿起一道翻开来看。

    “户科给事中陈严弹劾工部左侍郎张缙彦疏。

    崇祯八年丙戌,为其父丁忧期间,张缙彦不守孝道、不尊礼法,尝与其友出入酒肆,甚者,纳一姬妾,为法理不容,陛下应查之。

    崇祯十年辛酉,其弟强占乡邻田亩,又指使家丁将其棍殴至死,张缙彦以职权之私为其弟脱罪,只罚没纹银两百两了事,陛下应处之。”

    又翻开下一道奏疏,果然又是陈严的。

    “户科给事中陈严弹劾大理寺左寺丞解成奏疏。

    崇祯四年乙卯……

    ……”

    崇祯真有点抓瞎了,这陈严到底怎么回事?

    到底经历了什么,怎的突然从文臣鬣狗反水做了这二五仔,早上弹劾内阁首辅不过瘾,现在又连上好几道奏疏,每道奏疏弹劾的人还都不一样。

    也难怪,身为二十多年的老键盘侠,这厮知道文臣之间蝇营狗苟的事肯定不少,崇祯就是不明白这厮是因为什么。

    陈严的语气崇祯很不喜欢,什么叫朕应该去查、朕应该去处置,这老头是在教朕做事?

    考虑再三,崇祯还是打算先不做处理,他将陈严的奏疏全部放到了御案旁的一口箱子内,不交议也不批复,此谓之留中不发。

    早朝的事已经使他与朝臣之间的关系格外僵硬,如今并不适合再去火上浇油,毕竟诺大的大明,每天生出那么多事,他一个人还真处理不了。

    杀周延儒和陈演,不过敲打一下文官杀鸡儆猴而已,以目前的情况,他并不能像朱重八那样,随随便便因为一个案子杀上万官员。

    还得想办法稍微缓和一下与朝臣的关系。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啊,毛爷爷诚不欺我。

    念及此,崇祯奏疏也不看了,冲侍候在一旁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方正化道:

    “召内阁阁臣来见朕。”

    百官的事还能晾一晾,但内阁的人却半刻拖不得,崇祯现在都吃不准,他新组建的这个内阁会不会一上来也请辞。

    虽然他提拔的这几个阁臣,大抵上在北京城破时都选择了举家自缢,但人心难测,鬼知道这些文臣到底都在想什么。

    阁臣办公所在的文渊阁距离乾清宫并不算远,约莫一盏茶的功夫,范景文、李邦华等阁臣齐集而来。

    他们的表情平静不喜不悲,进入大殿后集体向崇祯行了拜礼。

    崇祯见人都到齐了,便放下手里的奏疏指着座椅边走过去边道:

    “诸位卿家,坐吧。”

    “今日召集诸位阁臣来此,是为增进互相之间的了解,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方正化,上茶。”

    崇祯边说边走到长桌的正前方坐下,这让李邦华等人略显局促。

    乾清宫大殿内的长桌方椅,本就是为内阁与君臣议事所设,但皇帝基本还是会坐在龙椅上,而非与朝臣同坐。

    李邦华等人正襟危坐,都没有言语,早朝的经历使他们确信,陛下性格与半个月前确实变了。

    变的更残暴了。

    陛下喊他们来,就是为了让他们了解这个?

    “阁老怎的都不说话?难不成还在生朕的气?”

    见被责难,六人齐声回道:

    “臣不敢。”

    “那为何不给朕好好办事?奏疏不给票拟,何意?”崇祯发难道。

    朕不管你们怎么想朕,背地里怎么骂朕,朕不在乎。

    但如果你们只管骂朕,不管干活,朕很在乎,朕很生气。

    “陛下难道不知道吗?今日文渊阁的门槛都要被官员踏烂了。”李邦华不得已出言解释道。

    李邦华刚说完,范景文接过话茬:

    “陛下,且不言周延儒、陈演之事,陛下以我等为阁臣,并不经过朝臣推举,实则将我等架上火堆。

    其他几位阁老想来也如此,臣大抵知道陛下所图,然太过急躁也。”

    范景文说罢,李邦华等四人都微不可见的叹了口气,很明显,这话说到了他们心坎里。

    内阁本就是百官之首,他们要是堂而皇之的跟皇帝站在一起,以如今百官对崇祯的不满态度,他们拿什么领导群臣?

    真可谓进一步是错,退一步也是错。

    崇祯压根没想那么多,听这范景文一说,仿佛也有那么点意思。

    不对,你们不给朕票拟奏疏,这是顾忌百官,多于顾忌朕?

    你们跟他们是一伙儿的?

    崇祯越想越不舒服,看向六人的眼神也不太友善,当即愠怒道:

    “朕在这火堆上已经灼烧十几年了!有谁想过朕?”

    “大明到了如今这个地步,就连出身行伍大字不识的黄得功都能看出来,难道你就看不出来?百官就看不出来?

    朕问问你们,你们究竟是为百姓为社稷当的这个官?

    还是为了权力、为了名声和银子当的这个官?

    朕的百姓在饿死,在被建虏欺辱,在被流寇劫掠,百官呢?还在争权斗狠、欺上瞒下、不干实事!

    朕不要再像之前那样,被朝臣蒙蔽,被百官搪塞!

    朕也没有时间与尔等虚与委蛇、争权夺势!

    从今日起,朕将不再容忍。

    你们六个皆有忠国之志,但朕实不知尔等这忠国之志有几何,是只有亡国后之愚忠,还是奋大明余烈之精忠?

    朕给尔等自己选择的机会。

    要么跟随朕,同朕一起去直面艰难,这有可能失败,但朕无愧于圣贤教诲,更无愧于列祖列宗,轰轰烈烈,不枉此生。

    要么便请辞吧,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朕看着也烦,回去好好读你们的圣贤书,就是有一样,临终前别后悔。”

    崇祯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该说的不该说的一股脑都喷了出来,他从凌晨三年到现在就没休息过,实在是这艰难的局面让他充满无力感。

    他需要盟友、需要更多的支持者。

    当然,这些话他也不是乱说的,这几个老头能选择在北京城被攻破后,要么举家投井、要么自缢、要么喝毒药,也算悲壮。

    但崇祯觉得,你们早干嘛去了?

    说完话,崇祯就背过手去等待他们的答复。

    李邦华与范景文等人脸上都带着错愕和惊讶,错愕是因为陛下难得对他们说些肺腑之言,惊讶是原来陛下很清楚大明目前的根结所在。

    更重要的是,陛下没疯,只是比之前更加急功近利、更加极端了。

    他们当然不知道大明实际只剩下两年多寿命,搁谁谁不急?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陛下是真的在将他们当作肱骨来看待。

    朝堂上的蝇营狗苟,这些年来他们见的太多了,说没想过改变那是假的,可一次次努力,换来的永远是一次次失望。

    这不仅仅是对官员只顾争权夺利的失望,也有对崇祯的失望,哦,当然,这里指的是原主。

    可现在陛下醒悟了,想要拉着他们一块改变,甚至都做好了成仁的准备,这等决心着实令他们动容。

    不过动容归动容,几个老臣什么场面没见过,陛下虽然给了他们选择,但其实他们哪里有得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是教他们为百姓为社稷献身的,说是让他们回家读圣贤书,那是想着法在挖苦他们。

    不过在场的老臣没有一个因此生气,如今陛下急躁是急躁了点,可这份想改变朝廷现状、中兴大明的心却无比赤诚。

    身为臣子,为国效忠本就是职责所在,这又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几个老臣互相对视一眼,皆站起身来向着崇祯的背影躬身,行了跪礼齐声道:

    “臣愿跟随陛下,为陛下分忧。”

    他们答应的有多干脆,接下来就有多后悔。

    崇祯承认自己有赌的成分,但是他赌对了。

    见六个肱骨都正式向他宣誓效忠,崇祯立即转过身来,满脸笑意的将李邦华等人亲手扶了起来。

    被皇帝亲手扶起,这对于臣子而言是莫大的荣耀,李邦华、范景文还未来得及表示谢意,崇祯就道:

    “时不我待,既然诸卿已决定跟着朕好好干,那朕就跟诸卿说说,朕接下来要做的事,诸卿也帮朕参谋参谋,看看有哪里想的不够周全。

    方正化,你去殿外候着,莫要任何人靠近这大殿。”

    预料到接下来说的话多少有些骇人听闻,崇祯觉得还是得谨慎点,李邦华等人也都是正襟危坐洗耳恭听。

    等屏退了在场的宫女太监,崇祯端起茶水喝了一口接着道:

    “其一,朕准备重用孙传庭,将其派往山陕,总督两省一切政务,嗯,包括两省的边镇军务、财务、政务、监察等等。

    你们先别瞪眼,听朕把话说完。”

    见李邦华立马就想拍桌子反驳,崇祯立即制止。

    “其二,朕想放弃宁锦防线,将兵力收缩至九边。

    能不能等朕把话说完?”

    见一向稳重的范景文也开始瞪眼睛想站起来,崇祯又将其压了下来。

    “这其三,就是银子的问题,国库穷的叮当响,内帑穷的响叮当,可是咱大明真的穷吗?

    朕却是不信的,只不过银子没流到国库里,而被蛀虫吃掉了。

    朕之意,好好筹划一番,寻个由头,将这群蛀虫们一窝端了。

    诸卿以为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