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12章 陛下何故造反

第12章 陛下何故造反

    嘶——

    崇祯把话说完,李邦华的眼睛都眨巴不动了,范景文也满脸惊恐的望着他,其余三人也都倒吸一口凉气。

    这三件事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狠,一个比一个急功近利、不留后路。

    现在他们十分怀疑,陛下大概的确是疯了。

    “到你们了,这儿没外人,诸卿畅所欲言,有何疑问,朕皆可答之。”

    崇祯说完,坐在长桌一头的椅子上,面带笑意道。

    “陛下,孙传庭虽在军务之上有建树,可……可山、陕两省七军镇,怎可落于一人之手?那可是有七个边镇,占我大明能战之军半数以上!

    何况还执掌两省之所有事务,我大明两百七十年未曾有之。

    倘若那孙传庭拥兵自重,陛下何以应对?

    不得不防啊,臣万万不敢同意!”

    李邦华曾总督过京营戎政,对军务相对熟识,第一个站出来反驳。

    “听朕解释,坐下说话。”崇祯看李邦华急的额头都冒了汗,温言笑道。

    “这件事朕是深思熟虑过的,流寇起于澄城白水,先是高迎祥,后是李自成、张献忠和曹操,十几年来山陕两省被几十股流寇洗劫了多少次,诸卿应该心里有数。

    再加上旱灾、蝗灾、鼠疫,人都快死绝了,说那里是人间炼狱毫不为过。

    朝廷现在要银子没银子,要粮草没粮草,要军械没军械,倘若还舍不得放权,让你去你乐意吗?都不去接着烂摊子,流寇何时能灭?

    朕之前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总怀疑这个怀疑那个,办了不少错事,也因此枉送了好几位肱骨的性命。

    朕以后绝不如此,孙卿有军事之才,先后擒获高迎祥、破老回回,朕信任他,就如同信任诸卿。

    此事朕意已绝,诸卿还是议另外两件事吧。”

    这事儿也就是孙传庭还敢有几分把握,各地总兵有一个算一个,谁敢接这差事?

    六个阁臣听的眉头紧皱,但想来想去好像也确实是这个理儿,山陕两省,每年官员的指派都令人头疼。

    胆子大的官员去赴任,都是留好了遗书的,胆子小的干脆走到一半就请辞跑路了。

    可理儿是这个理儿,几人还是觉得孙传庭权力实在太大,总觉是给朝廷埋下隐患。

    但见崇祯执意如此,他们也不好再去驳斥,而且这件事与崇祯所说的另外两件事比起来,似乎又有点不值一提了。

    不过崇祯能主动承认前些年做下的错事,还是令在场的六人感慨。

    但感慨归感慨,该反驳的事依然要反驳。

    “陛下,关宁锦防数十年来,耗费朝廷无数财力物力,怎能拱手让人?”

    “一寸山河一寸血是吧?”

    倪元璐话还没说完,崇祯就接过了话茬。

    “朕又岂能不知山河得来不易,多少将士战死沙场,才保住了这两座城池。

    可接下来又要有多少将士为这两座城陪葬?

    宁远、锦州孤悬于关外,无险可守,只要建奴愿意,时常便可派军围攻也好、围而不攻也罢,你救还是不救?

    皇太极可就等着咱们大明将士出城与之野战呢!

    何况如今不仅有外患,还有内忧,两面作战实非用兵之道,攘外必先安内,不集中兵力解决流寇,朝廷永远无法腾出精力应对建奴。”

    崇祯皱眉解释道。

    虽然攘外必先安内在后世不算什么好词儿,但理儿却是不错的。

    大明王朝倘若不是因为流寇,建奴就是生了三头六臂,也断然不可能攻下山海关。

    后世时他有幸亲自去过山海关景区,当时就被山海关的壮丽景象给震撼了。

    在仍旧以冷兵器为主的明朝末年,除非有内应和汉奸,皇太极就是把八旗老底儿都压上,也得剩个裤衩子灰溜溜的回去。

    以空间换时间,建奴全族不过几十万人,只要让他缓过气来,有一个算一个,就算建奴全民皆兵又如何?

    话虽如此,可六个老阁臣仍旧意难平,丢失国土不论君臣,那都是要被后世百姓戳脊梁骨的。

    “诸卿,朕会夺回来的,多则五年,少则三年,不止是宁远和锦州,还有辽西、辽东,朕向你们保证。”

    崇祯以坚毅的目光环视了六个阁臣,十分郑重的道。

    “可是……天下悠悠众口,陛下到时必受责难……”

    倪元璐虽然听懂了崇祯的隐忍,还是有些不甘心,或者说不忍心。

    这诏令自天子发出,天下人只会骂天子无能,君辱臣死,他们自然不想看到那等局面。

    “朕不在乎。”崇祯言辞很是轻松。

    “朕只在乎朕的将士、朕的百姓,不能枉死在没有意义的战争之中。

    此事就定了吧,只要九边不失,朝廷便可集中精力应对流寇。”

    崇祯再次下了定论,倪元璐、李邦华等六人互相看看,也只好叹了口气表示默认。

    随着北方灾情持续,流寇的实力也愈加强大,朝廷为了应对建奴,还屡次对北方加征三饷,这更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走投无路之下加入流寇。

    倘若暂时停下与建奴的战争,以退为进,想来北方百姓也能缓解一二,实在是利大于弊。

    可崇祯说的前两件事与第三件事相比,就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了。

    崇祯所言的蛀虫是谁,六个老臣用脚指头都能猜出来。

    加之早朝崇祯对百官的所作所为,崇祯想做的事已经昭然若揭。

    陛下这是想对全体朝臣动手啊!

    念及此,倪元璐轻咳一下十分郑重的道:

    “陛下,前两件事可依陛下,实属无奈,然朝廷社稷、国计民生尽出于百官,陛下怎可生出这等心思。

    虽然在朝官员里有个别官员不守律法,但怎可以偏概全,倘若寒了天下士子之心,日后必出大事。

    臣知陛下意欲天下更新,中兴大明,但越是如此,陛下就越应该从长计议。”

    倪元璐刚说完,文华殿大学士郑三俊接过了话茬道:

    “倪阁老言之有理,与百官为敌,臣读遍史书未曾有之,陛下,此策等同于玩火,万不可施行。”

    其余四人也一同附议。

    崇祯见状无奈的笑了笑,同时心里也理解这些臣子,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作为后世人崇祯不能奢求这些朝臣也与他一样,拥有超出时代的认知。

    他只能尝试着循循善诱。

    “不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大明的财政永远不可能真正缓解,这一点想必诸卿应该承认。

    这是历朝历代到了末年,都同样面临的问题。

    然而夺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诸卿难不成还想着和平解决此事吗?

    想要打破桎梏,钻出牢笼,莫说百官以及百官背后的士绅地主,为了长治久安,就是勋戚、乃至宗室,朕也可舍之。”

    崇祯这话可谓石破天惊,动百官已经让在场的阁臣震惊。

    现在崇祯告诉他们,就是与国同休的勋戚、就是流着皇家血脉的宗室他都敢动。

    这……这……

    在场的六人已经不知所言,此时他们心里只生出一个念头:

    陛下何故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