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未知的天汉 » 第42章,故事的持续5

第42章,故事的持续5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这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在今天仍不失其教育意义。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教育当代的人。

    这是伊尹在进行道德教育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在道德上,伊尹主张“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就是说谁能积众善之德,谁就可以为师。对于德和政的关系,伊尹说:“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

    意思是说德,政是否修到:以德兼众,善以一贯之的程度。这要从万民是否悦服今王,和后世是否尊祀七庙上得到验证。可见伊尹是主张德政的。

    杰出庖人

    伊尹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

    他“教民五味调和,创中华割烹之术,开后世饮食之河”,在中国烹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和“厨圣”。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

    “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

    “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陈留县志·山川》(卷九)载:“伊水,在陈留东北二十里,环绕伊尹故里。”

    《河南通志·山川》(卷之七·山川上·开封府)载:“伊水,在陈留东北二十里,环绕伊尹故里。”

    南宋人范成大在《揽辔录》《河南通志》卷八十拾遗附。中记载“丙寅过雍邱县空桑,世传伊尹生于此。一里过伊尹墓,道左砖堠石刻,云汤相伊尹之墓。”

    南宋人周燀在《北辕录》《河南通志·古迹·开封府》卷之五十一。载:“空桑城,在陈留县南十五里。

    《世纪》云:“伊尹生于空桑。”《杞县志·地理志》卷之三。载:“空桑城……在雍邱县西二十里。”

    《杞县志·重修伊尹庙碑》卷之二十一《艺文志》。载:“开封属邑曰杞,去邑二十五里,有空桑城。

    《帝王世纪》曰:伊尹降生于空桑,即其地也……旧尝有伊尹庙。考之建于商,周时。邑人水旱,痨疫无不祷焉……

    迨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车驾幸其庙。亲洒寰轮,刻序铭于石。”开封杞县西空桑村现存有“宋真宗御制碑”一通。

    碑额为浮雕“二龙戏珠”图,下面是“宋真宗皇帝空桑伊尹庙碑赞”12个字体,刚键秀丽的隶书字。

    碑文内容《杞县志》及《河南杞县伊氏家谱》均全录。另有数块残碑,一是记载明弘治九年杞县知县徐钟重修伊尹庙时,部分捐款人姓名及钱数的残碑。

    一是清乾隆八年河南巡抚雅尔图奉敕修伊尹庙时,《商元圣伊尹庙碑记》,还有几块碑刻字迹漫漶,难以识别。

    据空桑村村民讲,伊尹庙原有一座大殿。无风雨时,能在其中听到风雨之声。伊尹庙于后来被拆除,庙是村民集资新建起来的。

    伊尹后人主要居住地——开封县八里湾镇伊寨村。伊寨村又名伊尹村,村中现居住400多人,均为伊姓,已从古到今143代。

    据村民讲,他们原居住在伊庄村。伊庄村已无伊姓,因为伊姓都搬到伊寨村居住了。村东一里处是伊思礼葬处。

    墓前有清嘉庆九年,伊六壁后立之碑,刻有“伊氏莘野世系表”。该村距被伊氏后人称为故里的伊庄约4公里许。

    伊庄周围被伊水环抱,此地距陈留有莘国17公里,距杞县空桑村15公里。伊寨村现存有“伊氏祖茔”,“伊尹画像”,“伊尹庙图”,《河南杞县伊氏家谱》等遗迹。

    据伊氏族人讲,在清康熙年间,伊尹后裔伊广雨,曾身背伊尹画像,到开封府要求资助,被封为“铁榜秀才”。

    此称号可世代相袭,哪怕不识字。只要是长门长孙,就可当铁榜秀才。在伊思礼的墓碑上亦有“得祭田两顷四十余亩复”的文字。

    清嘉庆九年,伊尹后裔伊六壁续修《河南杞县伊氏家谱》。《家谱》有正本,与手抄本两册。正本边角残缺,与手抄本对照,文字尚能补齐。

    谱中从伊尹起记134代325人,并收有伊尹画像。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孔子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镕。

    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伊氏一百二十代孙伊思礼。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伊氏一百三十三代孙伊六壁的序文三篇。

    宋真宗御制碑文,及历代文人诗赞十篇。明清增修,重修伊尹空桑庙的记载三条。及空桑,陈留,商丘,偃师,内黄伊氏祠堂的记载。

    从伊氏家谱的序文中可以看出,伊氏后人,从汉昭烈为官的第六十六代伊籍。和魏时官拜司空的第六十八代伊睿起,就着意于谱牒。

    明第一百二十代伊思礼增修成谱,伊六壁于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又续修,距今200余年。

    伊思礼在家谱序中说:“伊氏家谱自商,周,秦,汉于今。有背井离乡,流寓外省者不能遍载。又有迁居他乡,越数代而复故土者。”

    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宋真宗车驾幸杞县空桑伊尹庙,并勒石纪盛。碑文《家谱》有记载。

    其文曰:宋真宗御制碑赞始就于桀,以劝人臣之忠。后归于汤,以济天下之难。咸有一德,敷祐万方。

    大节昭明,嗣王服其训。余庆不坠,令子承其家。旧礼攸存,明祀新享。朕因驻跸,永用怀贤。聊复刻铭,庶几旌善。

    赞曰:成汤之仁,溥率来宾。阿衡之忠,天辅成功。民难既平,嘉谟宾贞。五室不衰,大训可知。苹蘩之祭,传于永世。金石之刻,表予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