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未知的天汉 » 第49章,故事的持续12

第49章,故事的持续12

    据《庄子·盗跖》记载:“神农之世,卧则民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据此而言,炎帝神农氏生活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吕氏春秋·爱类》又言:“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

    这说明炎帝神农氏时代,又已出现“身亲耕,妻亲织”的家庭形式,这又是父系氏族社会产生的标志。

    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炎帝神农氏时代是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代,是人类社会文明初创的时代。

    根据考古发现,并按照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进行推断,这个时代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

    早于黄帝轩辕氏时代数百年,而某些史书中所记载的炎帝。黄帝生活于同一个时代,乃至黄帝降服炎帝的说法。

    这显然是符合历史事实,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另外有继承制的不断保护,即无论什么人为首领都是炎帝的名号与称呼等等。保护各种各样正常的利益,或者势力范围等等。

    文化方面

    炎帝文化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凝聚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民族之魂,更是激励华夏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之光。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以各自的伟大历史功绩。他们均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受到普天下炎黄子孙的世代崇敬。

    据《周易》《管子》等先秦文献的有关记载,以黄河流域,尤其是渭水流域为主,以及长江流域包括湖南多处等等。

    一切发掘考证的距今七千至九千年的古文化遗存表明,炎帝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相传炎帝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

    遍尝百草以医民恙,治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为怡民情。日中为市以利民生,剡木为矢以安民居。

    重演八卦以探天象,后在南巡中为民治病采药。日遇七十毒而不辍,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鹿原陂。

    炎帝功昭日月,德泽后世。他所开创的原始农耕文明,使先民们改变了茹毛饮血,以渔猎和采集野果为全部生活来源的状态。

    开始走上创造性的社会,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特别是世代流传的炎帝,率领众先民鏖战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

    他们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精神,厚德载物的民族团结精神。更是中华民族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等精神,产生的源头和典范。

    炎帝在神农时代:开创了丰富多彩的原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由此而形成的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融合为炎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炎黄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衰。他们培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激励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不息。他们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有着对自己伟大民族,和共同祖先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炎黄文化已成为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及爱国情结的巨大精神力量。

    制陶方面

    在考古中,属于炎帝神农时期文化的随州冷坡垭遗址,西花园遗址,枣阳雕龙碑遗址,出土了大的陶器。

    其中以夹砂黑陶和夹砂灰陶为主,泥质黑陶,灰陶,夹砂粗红陶次之;泥质红陶较少,泥质白陶最少。

    除少量的素面陶外,纹饰有篮纹,附加堆纹,凹凸弦纹,方格纹,镂孔刻划纹,绳纹,叶脉纹和少量的彩陶等。

    器形有鼎,罐,厚胎喇叭形红陶环,陶纺轮,碗,盆,圈足盘,器盖,瓮,尖底缸,长颈壶,四足方鼎等,这一发现对我们研究当时的制陶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说明当人们已经掌握制陶技术,且陶器被人们广泛使用。制陶工艺逐渐从简单的形状向美观,大方的方向发展,这也带动了社会向新的发展方向前进。

    贸易方面

    原始社会物质生产的充盈,带来了产品的剩余。从古籍记载的传说来看,炎帝神农之时原始产品交换开始萌芽。

    《易.系辞》云:“神农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意思是说炎帝神农为了解决大家的剩余产品,设立了集市。

    能够让大家相互交换,从而出现了中国社会原始的商品交易。它加速了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向奴隶社会的私有制转变,为孕育新的社会体制埋下了伏笔。

    中医学方面

    《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路史.外纪》亦云:炎帝神农氏“磨蜃鞭茇,察色,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害。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

    《韩非子·五蠹》说:“民食蛤,腥躁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记载描述了炎帝神农氏及先民们在采集活动中,逐渐发现。”

    “由于误食了某些动植物,会发生呕吐,腹疼,昏迷,甚至死亡。吃了某些动植物,能消除或者减轻身体的一些病痛,或解除吃了某些植物而引起的中毒现象。”

    “在渔猎生活中,又发现,吃了某些动物的肢体,内脏,能产生特殊的反应。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便能逐渐辨识许多动植物。”

    “了解它们的功效,遇到患有某种疾病,便有意选择某些动植物来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