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唐陵 » 第31章 殿前辞官

第31章 殿前辞官

    李俊毅回忆了一下穿越以来所见所闻的各种事件,突然灵机一动...

    “臣的意思是,这皇帝究竟是谁来做,不该由上皇和陛下来决断。”

    “岂有此理,简直满口胡言,大逆不道!”大殿中至少有一大半的人都爬起来,开始大声怒斥。

    “太宗皇帝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提高音量,突然说出这么一句,果然殿中的人一听‘太宗’之名,顿时声音就都小下去了。

    稍稍安心的李俊毅继续道:“所以大唐皇位归属,当由天下军民一起来决断。眼下军中声名最大的,当属河北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二公,只要这二人拥戴陛下,陛下又何须担心?”

    其实他哪里认识什么郭子仪和李光弼?只不过这两个人的名字,康隆提过,李泌也提过,所以在他的印象里比较深刻罢了。

    李亨的语气愈发缓和,“那依小郎君所见,这二人又会拥戴谁呢?”

    “这二位现在会拥戴谁,臣不知道,但如果陛下要他们拥戴您,那也不难。如今上皇已经入蜀,远离河北,所以陛下只需先发一道圣旨,命郭李二公前来灵武见驾,这二人必然不敢推辞。”

    李亨显然颇为意动,又问:“军心可以如此,那民心呢?”

    “那就更简单了,陛下可以再发几道圣旨,把天下有名的道士和尚,都召几个来灵武,只要这些人一到,那时上皇自然也会知道天下民心的归属,就是再有什么雄心壮志,也只能依托于陛下了!”

    一旁的李俶大赞:“先生妙计啊!儿臣听说上皇曾赐过号的不空大师和其弟子,目下正在凉州一带传译经文,若他能来灵武,则等若天下一半的释者都归心于陛下了。”

    安重璋微微摇头:“小李先生说得虽好,可眼下这道上皇的旨又当如何接待?”

    李俊毅笑道:“那就更简单了!请陛下好好招待上皇派来的人,回头再让他送一道表去见上皇,就说陛下为了平定叛乱,已经身登大宝。上皇不是正在蜀中打猎吗?等他知道这事,怕不是个把月后了,那时什么都定下来了。就算上皇有一点点小小的不高兴,也不得不响应天下军民的呼声了。”

    李亨缓缓地点着头,脸上的笑意也逐渐明显起来。

    李俊毅却大惑不解,召郭子仪和李光弼来灵武,算得上什么妙计吗?自己都想得到,这满殿的大臣就想不到吗?就算别人想不到,那位神机妙算的李泌也会想不到吗?

    他抬头向李泌看去,却发现那位半仙闭着眼,满脸愁容。猛然间,他心中一颤,反应了过来...

    李泌的计划,是要以长安为饵,调动叛军,然后趁机巩固皇帝手里的兵权,同时以逸待劳地削弱叛军实力。要实现这个计划,客观环境很重要!目前灵武城中的唐军兵力不到两万,打个阿史那从礼都得全军出击,压根儿就不具备收复长安的实力,所以皇帝即便有还都长安之心,也无法马上实施。

    而他李俊毅当然也是支持这个计划的,所以才敢大胆地盘下城东小院开饭馆。

    然而要是郭子仪和李光弼一回来,灵武唐军实力大增,那皇帝和广平王等人哪里还会安心执行李泌的计策,必然是全力攻打长安...一旦长安克复,那这灵武城里的小饭馆还能有啥前途?程氏的那几两旧首饰打了水漂不说,自己以后可能也只有喝西北风的命了。

    他正苦思是否还有挽回的办法,皇帝李亨突然长身而起,回走几步,正坐于那张明黄龙榻之上,朗声道:“就依先生之计!静忠,即刻拟旨...”

    朝论就此结束,根本没给李俊毅翻盘的机会。众大臣一一退出大殿,忧心忡忡的他正要跟着离开,却被皇帝叫住了。

    “爱卿的菜果然做得不错,不知爱卿可有意来朕身边,襄助朕也烹制几道佳肴?”

    李亨说到这里,轻挥了一下手,偏殿处走出于青岩,手上托着个红色的方盘,盘里放着两枚如鱼形状,闪着亮泽的长条金属物品。

    “前日左监门卫随爱卿出击,大破逆渠于城外,一可见爱卿之能,二可见东宫骁卫之勇,二者相加,足慰朕心。所以朕决意将左右监门卫两军增编扩充,这是新制的两卫兵符,爱卿可任选一符。”

    假如李俊毅稍稍了解一点唐代武官和军权之间的关系,那就知道什么叫天高地厚之恩了!

    虽然武则天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武举制度,但唐代的许多高级将领依然是通过门阀推荐而来的,所以许多受皇帝宠信,却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太监内侍都能混上个将军武职。

    然而唐朝的皇帝们并不傻,各种将军职位可以随便赏出去,但对军权却十分吝啬,非绝对信任者就算官职再高,手里也无兵可调。太宗和高宗时期很多投降唐朝的各族将领动不动就赐爵上柱国,大将军,可手里能喊得动的兵连十个都不到。

    直到出了唐玄宗李隆基这么个奇葩皇帝,敢把十几万兵权交到他自以为忠心不二的安禄山手里...

    所以此时的李亨虽然还没有给李俊毅任何明确的官职封赏,却敢把一支东宫亲卫兵符送给他,确确实实是常人不敢想象的恩遇。任何一个将领若能得到这种待遇,相当于瞬间成为皇帝的直接亲信,必然会感动得肝脑涂地。

    可现在皇帝偏偏遇上的是一个啥也不懂,还心不在焉的厨子。他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那还没开张就快倒闭的饭馆,哪还有闲情去管皇帝做什么菜?

    况且他还早就打定了主意,不触碰这黑暗恐怖的官场!

    但要怎么拒绝皇帝呢?一个回答不对头,婉拒就会变成悲剧...慌乱时,他突然想起了安重璋曾给他说过的李家历史,当即在地上重重叩了个头。

    “请陛下恕臣无礼...先祖景武公有过遗训,凡我李家后辈儿孙,不得入伍,更不能研习兵法。臣擅自读了点兵书,已是大违祖训,岂敢再领兵符?所以臣已在城南开了一家饭馆,还望陛下能理解...”

    “这...景武公竟有这等遗训?唉,可是爱卿如此本事,若不能为国出力,岂非可惜?”

    “这个...无论如何,臣是陛下之臣,陛下但有吩咐,臣自当万死不辞。只是这兵符,实不敢领。”来大唐这么多天了,那些冠冕堂皇的场面话他倒是也学会了不少。

    “唉!爱卿智勇兼备,忠孝双全,这等人才,朕今后还要到何处可寻?”

    李俊毅忍不住抬头看了看这位对他如此厚爱的皇帝...此时李亨身边站着的,一个是和他相熟的于青岩,另一个是今早刚被他得罪过,但尚未翻脸的程元振。

    突然间,他冒出了一个可以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想法...

    “这左右监门卫既然是担负陛下安全的卫军,理当由忠肝义胆者来统领。臣上次出战突厥叛军时,黄门内侍于青岩奋不顾身,亲冒矢石,与贼人血战,是少有的忠义之辈,堪当此任!而这位程内侍官虽与臣不熟,但也素闻他对陛下矢志忠心,刚直不阿...臣以为,此二人足以堪当陛下重托!”

    如果那个老太监李静忠还在这里,他未必会说出这么一番令他自己都觉得恶心的话...于青岩亲冒矢石是有的,但要说忠义,未必及得上康隆,马璘等人,至于程元振矢志忠心,刚直不阿云云,更是无稽之谈。

    可巧李静忠早已出殿,去替李亨拟旨了。所以他才有了这样一番自以为能八面玲珑的言论,一来于青岩虽是个太监,但也算和他同过甘苦,算得上朋友了,二来也安抚了今早才得罪过的程元振,三来这番话还间接讨好了这两小太监的师傅,那个阴险的老太监。这样即便以后自己无官无职,这群无根的家伙也不会再和他过不去了。

    两个太监听了他这番话,几乎同时浑身一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李亨则犹豫道:“青岩和元振?可他们都是内侍...”

    “虽然是内侍,但他们心系陛下安危,忠勇无双,正是合适人选。”他不失时机地又掉了两句中学时的课本:“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陛下遴选人才,何必问他出身?”

    “嗯...爱卿言之有理!”

    走出大殿的李俊毅正感到浑身轻松时,背后突然响起一声叹息,回头一看,正是摇着羽扇的李泌。

    “哎呀先生哪,实在是对不起!”他连鞠了好多个躬,又不住地道歉:“昨晚我一夜没睡,脑袋乱七八糟的,刚才那话一出口我就知道错了,可是没机会再翻过来了...我...我真不是故意的。”

    “有意无意,并不打紧。”李泌苦笑道:“你便是不说这法子,圣上迟早也会召郭李二公前来。我早知天意无常,非我辈可以窥探...只是他们这一回师灵武,河北必然大变,我等就不得不重新筹谋天下局势了。”

    他正要再道歉几句,李泌却突然话锋一转,略带严肃地低声道:“可你实在不该说郭李二公是军中声名最高的人。圣上隐忍多年,对任何人都有极深的戒心,你这一句话只怕会害了二公。”

    “啊!不...不会吧?”李俊毅转头向着已然如黑洞般的大殿望去,回想刚才对他亲厚有加的皇帝...他实在难以认同李泌的看法,但内心又隐隐觉得这位半仙说的没错。

    “所幸者,我听闻这二人都是胸怀宽阔之人,日后避祸应该不难,只怕仕途便不那么平坦了。唉,小先生啊,你心思聪慧,又颇为圣上所喜,本是好事。但我只提醒你一句话,今后在圣上面前,一定慎言。”

    李俊毅带着三分困累和三分悔恨,脚步蹒跚地回到了城东小院。他还有三分忧心:该怎么跟程氏说,那家饭馆开不下去了,得赶紧把小院盘出去?

    正挠着脑袋时,突然发现院里院外聚了不少人,而且似乎全是顶盔掼甲的军官。

    “这是咋回事?难道是没办营业执照被查了?可我还没开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