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梅氏春秋 » 第十一章 春秋疑云

第十一章 春秋疑云

    船上的日子百无聊赖,却又过得飞快。

    匆匆半月。

    有了狄矛,确实解决了许多琐事,他的经验阅历是从商旅之中磨练出来的。

    狄破的伤已经好了许多,高大的汉子时常向梅遇春请教剑术。

    他说自己做了公子的护卫,但不如大哥那样聪明,就只能练习剑术了。

    不过他的身形太高也太壮,不适合走轻灵路线的剑道。

    梅遇春劝他改学刀法,他不肯。

    他说自己是因为见了公子剑术才想学武,若是不学剑,他对别的也没有兴趣。

    楼船上有两支商旅。

    一支做皮货生意,是从雍州西边的三危山而来,将珍贵皮货运往楚国贩卖。

    狄矛说楚国的贵族爱好华服礼乐,这来自遥远西北的皮货很受他们追捧。

    另一支则是做兵器生意,掌柜的是赵国吕梁人士,要到晋国去出手一批打造好的兵器。

    兵器很不错,赵国兵戈锋利是列国闻名的。

    梅遇春费了十金,为狄破挑了一柄名为巨阙的大剑。

    掌柜的说这柄剑原本价值百金,不过此剑太重,常人无法驾驭,而能用此剑的人更多选择了其它的长兵器,所以在店里闲置了下来,这次带上也是为了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出手。

    十金几乎可以买下一小片庄园。

    狄破跟梅遇春闹起了别扭。

    按他的说法,自己只是一个护卫,自己十条命也抵不上公子这把巨阙的价值,所以他不能要。

    两人僵持了好几天。

    梅遇春对这个死脑筋有些无可奈何。

    狄矛在一旁笑吟吟的看着。

    实在没有办法,梅遇春跟那掌柜的演了一出戏,说剑一经售出已经退不了了,好说歹说之下狄破才拿起了那把巨阙。

    出乎意料的契合。

    掌柜的啧啧称奇,这么多年从未有人能如此轻而易举的使用巨阙剑。

    狄破修习剑术更加勤奋了,在船上的日子几乎就是不眠不休。

    只是他实在不适合剑术。

    收效甚微。

    梅遇春灵机一动,将曾在外祖府上见过舅舅练武时的刀法教给了狄破。

    那本是两军交战时所用的战阵刀法。

    可狄破手中的的巨阙不论是重量还是体积都更胜大刀,反而极其的合适。

    狄破在刀法上显然有天赋多了。

    大开大合的招式非常符合他的性子。

    梅遇春告诉他这确实是剑法,他深信不疑。

    狄矛不愿意习武,他提出来要认字读书。

    梅遇春每天会花一个时辰教他认字写字,他学得很快,几乎可以说是过目不忘。

    半个月的时间,他已经将字大体学通。

    狄矛很擅与人打交道,换上了干净布衣的他长相没有那么猥琐了。

    他跟船上的几个负笈士子打得火热,向他们借了各家各派的书来看。

    最终却只对法家精义感兴趣,其它的只是看了几眼便如数奉还。

    梅遇春曾问他为何只看法家。

    要知道当今九州诸子百家中,法家并不起眼,也没有什么杰出人物。

    狄矛答曰:儒家讲礼,可他们兄弟生在春秋国战期间,自小流离,见过太多的人,没人讲过礼。墨家讲兼爱,可十年国战打得热火朝天,死了几百万人。他想学法家,便是因为法家是在立规矩,讲顺序,用血浇灌出来的规矩,才是真正的规矩。

    所以他愿意修习法家。

    梅遇春有些默然。

    他天赋早慧,两岁开始修习百家学说,都还算通晓,但却没有狄氏兄弟生于战乱,久经世故的阅历。

    他还不知道春秋二字包含了多少血泪。

    好在他出了狐岐城。

    楼船一路顺流而下。

    梅遇春沿途看到了许多赵国流民,还有汉国的,只是相较而言少得多。

    比起狐岐城与龙门的繁华,这些大河两岸的山野之间多是孤村寥落。

    就在昨夜,楼船靠边休息时,梅遇春亲眼见到一具尸体从河中飘过。

    梅遇春叫上狄破合力将尸体埋在了河岸边。

    尸体是一个还不如梅遇春大的女孩,衣不蔽体,面黄肌瘦,浑身骨头突出。

    是生生冻饿而死。

    梅遇春心头很悲戚,一条不比自己大的人命就这样没了。

    这并不是那些啸聚山林兴风作浪的山匪,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孩。

    旁边的狄氏兄弟眼里没有丝毫的波动。

    他们曾无数次险些成为这类尸体中的一具。

    但他们还是耐心地帮梅遇春收拾尸体,细心的擦干小女孩脸上的脏污。

    他们知道自家公子内心的善良。

    他们很庆幸有这样一位主子。

    梅遇春坐在船头,小脸上有些沉默。

    这个小女孩,说不定就是汉人。

    她是王祖父的子民,现在是父王的子民,将来还会是自己的子民。

    但她死了。

    不见父母,不知来历,不知姓名。

    梅遇春本想砍下一棵树为她做个木碑,却不知该写些什么。

    梅遇春一直不知道为何大爹爹和方相爷爷一定要自己去云梦找一个叫幕阜山的地方,现在仍然不知道。

    但想起自己亲手立起的那座孤坟,心中忽然有了答案。

    或者大爹爹除了让自己去云梦之外,更希望自己看看这个九州。

    可是他知道,掀起春秋国战最大的原因便是因为大爹爹自己,他曾是天子,却放弃了。

    在梅遇春看来,大爹爹不是苟活浮生的庸君,更不是耽于享乐的昏君。

    相反,年轻的大汉天子有口皆碑,汉国的王同样受国民拥戴。

    只是这一切,却都无法掩盖他的退位掀起春秋国战的罪名。

    天下士子不仕汉。

    诸子百家不事梅。

    三十几年来,九州的有识之士都不齿于老汉王的做法。

    士子入汉离汉,从未有人想在大汉庙堂伸展。

    汉国的臣工几乎都是迁岐的旧臣。

    即便如此,仍有许多汉室臣子愤然辞官。

    梅氏宗室也都对老汉王心存怨念。

    只是这一切,都随着老汉王的薨逝彻底成为一个解不开的谜。

    大爹爹曾说他与一人博弈,却输了那一局,需要自己去帮他赢回来。

    他觉得这不是简单的一局棋。

    可每当自己问他时,他总是缄口不言。

    还有方相爷爷,外祖等人,也都是讳莫如深。

    他们所有人都告诉自己,当你有资格替你大爹爹下这一盘棋的时候,所有疑问都会解开。

    哪怕是对大爹爹成见很深的外祖,提起这件事时也只是沉默,而后重重的叹上一口气。

    梅遇春从没见过外祖叹过气。

    苗摎老将军在大爹爹尚是天子时就是北军主将,杀得袭扰汉室边境三百年的漠北胡人不敢南顾。

    来到岐都后封苗侯,官居上将军,是天下公认一等一的名将。

    梅遇春的印象里,外祖永远都是沉着大气。

    上将风度!

    可提到这件事却也只能叹息。

    梅遇春有太多的不解。

    没人能给他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