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梅氏春秋 » 第十四章 胡不喜

第十四章 胡不喜

    狐岐城正是春暖花开时候。

    街面上已不似国丧期间那般萧疏。

    汉宫已经摘下了白幡。

    先王梅允常薨逝后,新王连同大臣商议,谥号殇。

    汉殇王。

    这算是个恶谥,汉王梅恪礼没有为先王正名。

    同样,先王也没有按照梅氏祖制葬入旧雍都王陵,而是长眠于狐岐山,不入梅氏太庙。

    朝野都在议论。

    新王对先王似乎有些苛责。

    虽然先王退位确实令人惊骇,但迁岐后政绩不差,不应该落得如此恶谥,更不该连太庙都不立牌祭飨。

    许多从雍都跟随而来的老臣子都对新王有很大的意见。

    国人议论。

    而这一切,新王却是置若罔闻。

    他现在在狐岐山。

    狐岐山顶多出来一座墓。

    墓不大,更没有卫陵甲士,便如同寻常百姓之墓。

    梅恪礼在墓前,身体斜靠在坐辇上。

    他倒不是对父亲不敬,而是历经国丧诸多事宜,身体不太利索了。

    想来父王不会怪罪。

    他笑了笑,往灵前洒了一爵消骨。

    父王生时,便最是喜爱儿子酿的这酒。

    “父王,你食言了,但孩儿不怪你。”

    “今早密探来报,遇春已经出了汉境,他在龙门遇到了一些麻烦,但他做得很好,虽然还有些莽撞,但如今军中将士对他观感极佳。”

    “父王,你眼光不差,遇春确实比我合适。”

    “对了,遇春还收了两个随从,一个叫狄矛,一个叫狄破,是一对兄弟,他们虽然是草莽,但心地不差,孩儿也就没有干预。”

    “春天又到了,狐岐山上有桃李,只是梅树却有些萧瑟,我给你带来了遇春的消骨,酒里有皎皎寒梅。”

    “遇春长大了,他在晋国梧桐春招来一个法家士子。”

    “我将他唤来狐岐山,让你也听听法家学说。”

    “他来了。”

    梅恪礼回头望去,有白衣士子,衣袂飘飘。

    他的眼睛被春风吹得有些模糊,恍然间好像看到了白衣挎剑的儿子。

    又好像看到了方圆。

    那个混小子居然去给自己找药去了,这世上哪里还有千年断续啊!

    还是跟小时候一样不让人省心。

    他笑了起来。

    “李先生来了。”

    李鸮稽首一拜,有些心惊于眼前汉王的病容。

    “李鸮见过王上。”

    梅恪礼不以为意,他挥手唤来座椅。

    “先生坐吧,本王一向随意,就不要讲虚礼了,先生有话但说。”

    李鸮坐了下来,他是第一次面见新王。

    来的路上他曾无数次想过自己入岐面王时该说些什么,要如何让他采用自己的主张。

    他也曾想过究竟是何等人生出了公子遇春一般的人物。

    英明?睿智?雄才大略?

    这个倚着步辇的中年王者没有展现出李鸮所设想的任何一种风采。

    他病体缠绵,低眉浅笑,宛如常人。

    “先生是怪本王没有大殿召见吗?”

    李鸮从复杂的思绪当中惊醒过来。

    “王上低看李鸮了,王上此举看似不通人情,实则为法家留了一份颜面,李鸮岂有不知?”

    梅恪礼笑了笑。

    李鸮嘴角勾勒出一抹苦涩笑容。

    “看来王上不会用我。”

    李鸮前日初到狐岐便想进宫面王,拿出梅遇春转赠令牌时得以直入王城。

    却不料被内侍拦下,说汉王隔日再见他。

    他已经有了预感。

    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梅恪礼没有说话,递给他一爵消骨。

    “先生初次入汉,想必不曾喝过我儿酿的消骨,不妨一试。”

    李鸮双手接过,品了一口。

    寒意透彻,隐有梅香。

    上品!

    “盛传岐都有小儿酿梅成酒,岐都因之酒贵,想不到是公子遇春,确是好酒。”

    梅恪礼脸上有些自豪。

    “先生不知,本王最爱的便是消骨,先王在世之时,同样爱不释手。”

    “在下亦以为公子此酒甚好。”

    梅恪礼开心的笑了起来。

    这个法家士子能喜欢儿子的酒,极好。

    “先生若是喜欢,我让人给你送一些去,只是这消骨不多,恐怕不能令先生尽兴。”

    “那便谢过王上了。”

    梅恪礼看着父亲的墓,眼中意味莫名。

    “先王曾是汉室天子,如今只余狐岐孤坟,先生以为何如?”

    李鸮有些愕然,没想到这位汉王竟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他有些迟疑。

    “殇王虽将九州置于国战,但仍不失为贤君……”

    梅恪礼大笑起来。

    “先生虚伪!”

    士子评论,人到中年的新王岂会不知?

    他有些失望。

    原本以为儿子举荐入汉的法家士子想来不是寻常,现在看来却没有想象中那般惊艳。

    梅恪礼仍旧注视着父王的陵墓,眼中有些茫然。

    他不知道路在何方。

    此人是儿子看中的,既是如此,便交由他自己。

    自己……还有别的事要做。

    他的心头泛起冷冽的杀意,春风亦难拂去。

    李鸮实在有些拿不准眼前这位汉王的想法。

    于是索性慷慨直言。

    “王上见笑,那李鸮便一抒己见了。”

    “汉室延绵三百载,以儒家礼乐治世。然礼乐之制历经楚汉两朝,已有五六百年,老汉王尚是天子之时,虽无国祚崩坏之忧,实则汉室经三百年,庶民久经盘剥,氏族强权日久,可算是重重忧患。若无天子退位一事,最多百年,天下将再起义兵,改朝换代。”

    “天子退位,使九州沦为诸侯战场,十年间庶民不得其安,在百家学派看来,殇王都是九州罪人。”

    “然我法家以为,礼乐之制至今,氏族庶民之间矛盾已不可调和,国战将九州分裂,看似伤民。实则春秋新制以王道治国,以仁治民,虽氏族其势犹大,但却好了许多。”

    “李鸮断言,列国纷争若持续五十年,天下诸侯为求存国,必将削弱氏族,激励庶民战心。我虽不知殇王退位为何,然此举虽有切肤之痛,梅氏也因之只有一隅,天下生民或有望一振。”

    ……

    “先生所说可算得一家之言,当今天下十七国,眼下虽无锋镝,但总归要白刃见血,若是旷日持久,岂是切肤之痛可以形容。”

    “如今我汉国身处其间,公族氏族树大根深,本王不会用你,否则汉国动乱,赵晋必然来袭!”

    李鸮点点头,失败是可以预见的。

    他已经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失败。

    他不怕失败。

    天既生他梅遇春,二十年何妨?

    “我欲为我儿遇春开府,暂不涉政事,先生可愿往?”

    “王上要我为公子门客?”

    “先生以为如何?”

    李鸮稽首再拜。

    “在下……愿往。”

    汉王心意,不言已明。

    李鸮端起消骨,一饮而尽。

    既见君子。

    胡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