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秦争 » 第13章:明日离开

第13章:明日离开

    又过五日。

    离桓澈离家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桓澈要离开的事情,并没有和伯父叔父他们说。

    其实若论关系亲近的话,桓父和伯父、叔父他们也只是一般。

    虽说有着血缘关系,但长年累月都住在一起,难免会产生隔阂。

    亲戚这种东西,总是距离产生美。

    离的越远,才越好。

    而离的太近了,反而会淡薄许多。

    “也不知道莽何时来。”屋内,桓澈心中自语。

    莽居住在中牟,离焦城并不远,但已经二十余日了,未曾见莽来拜访,看来莽是决定跟随那位魏国贵族尹,在魏国入伍了。

    心中思索这些时。

    桓澈忽然见院内,伯父伯母都走了出来。

    似与父亲母亲商量着什么。

    桓澈也走出了屋,有些好奇。

    “澈儿出来了,来伯父这边。”

    “伯父这有一桩好事,值得一彩!”

    彩,在这个时代就是‘好’意思。

    往往,人们在遇到高兴、喜庆的事情,都会喝一声彩。

    或者国家在外战争胜利,届时君臣都将高呼,‘彩!’。

    “多谢伯父挂念澈,不知是何好事?”

    桓澈来到伯父身旁,看着父亲母亲也一脸高兴的样子,依旧好奇。

    见桓澈疑惑,伯父也没有磨蹭,直言道:

    “大伯早年,曾前往燕国求学,虽求学不成,但却为燕国一位大夫行御者之事多年。”

    “也算与其结识。”

    “虎儿已到弱冠之年,二十有四,大伯准备将虎儿送到燕国,让其求学,在燕国谋个功名!总比在这田亩间耕农好!”

    “仲弟、仲妹这些年也积攒了些钱粮,足够前往燕国路上所需,澈儿,伯父想让虎儿带着你,一同前往燕国求学!若澈儿勤勉,亦能求个功名!”

    伯父声音落下。

    桓母和桓父都看向桓澈。

    出门在外,有兄弟在旁,安全的多。

    况且,伯兄在燕国还结识一位大夫。

    这比澈儿自己出外闯荡,容易的多。

    至于前往燕地所需的钱粮,她们两口努力攒攒,四处借借,也能凑出来。

    “入燕...”

    桓澈闻言,很快便摇了摇头。

    伯父是为了他好,他知道。

    出门在外,有伯兄桓虎照应,还能借助燕国大夫的势,也是好事。

    但他不会入燕的。

    赵远比燕国强大,那位赵国公主邀请他许以卿位,他都未曾前去。

    更何况是入燕了。

    其实若借助夫子们的名声,他入中原六国哪一国,都非难事。

    并且还能获得卿位。

    但他,执意入秦。

    秦灭六国大势,非一人一力所能阻挡,天下定于一,这是大势。

    顺应时代的大势,争功、争名,保全己身,这才是他的想法。

    而且也就是恰好这一代,中原六国,不是奸臣当朝,就是君主不贤,皆无法与秦相比。

    “伯父好意,澈儿心领了,但澈儿不想入燕。”

    桓澈道。

    院落内静了下来,桓澈的伯父伯母,叔父叔母,还有桓澈的伯兄桓虎和丘嫂,都看向了桓澈,有些无法相信。

    燕!

    诸侯国中,最古老之国,传承八百年!

    更是远离中原战事,堪称当世诸国中,最安全之国。

    其与齐国接壤,齐国游学之士经常入燕,谈古论今。

    更遑论桓家老大在燕国认识一位大夫,可以说这件事情放在流下乡任何一家上,都足以喝上一声彩,举家庆祝。

    澈,居然不愿?

    “澈儿,你可想清楚了?”

    “虎儿明日便要离魏,若是拒绝的话,日后便无这等机会了!”

    伯父有些生气了。

    他看向桓澈,摇了摇头。

    孺子,不可教也!

    仲弟仲妹难道也不劝劝澈?

    还是仲弟这一家子,认为他桓伯是在害澈儿不成?

    “多谢大伯,澈不想入燕。”

    桓澈再次摇头。

    “哼!”

    闻言,桓伯脸色渐渐阴沉了下来。

    他是一番好心。

    而澈却将好心喂了猪、狗!

    此等好事,他是挂念澈儿,认为澈离开家中七年,受诸多艰辛,因此给了澈儿这个机会,但澈却不珍惜。

    这件事情,他已经思虑很久了。

    一,是他想借助虎儿前往燕国求学之事,给澈儿一个机会,让澈儿能养活自己,自给自足。

    二,是蔡氏最近屡屡表达对澈的厌恶之意,认为桓家的地每年产粮就这么多,澈儿壮年多吃一些,秋收时各家就要少分一些,仲弟家是不亏,而他们老大这一支确实亏了。

    所以,他才想出此法。

    但澈儿却不领情!

    “唉...唉!”桓伯摇了摇头,转身离开院落,回到自己屋内。

    见桓伯离开。

    蔡氏胆子也壮了起来。

    原本她想多次和仲弟一家表明澈的事情,但被桓大呵斥。

    现在这孺子不领情桓大的好意,桓大生气了。

    她现在说,该没问题了。

    “澈儿,你伯父好心为你谋个生路,你却丝毫不领情!好大男儿,十九壮年,日日都在家中讨饭不成?”

    “虎儿二十有四,尚能于市井间生存,养活妻儿,而你却不思寻个生计,终日赖在家中,与那游侠无赖何异?”

    “弱冠男儿,不知颜面为何物?面皮之厚,堪比百年夯土城墙!”

    蔡氏这一席话,当真是撕破了脸。

    粮食,在这个时代就是命。

    是一家老小的生活来源。

    甚至可以说,有的时候粮食比命都珍贵。

    荒年时,拿孩童、小女子换粮食的不知多少。

    一粒米斤斤计较者更是数不胜数。

    桓澈这近一个月来,吃了多少米?

    蔡氏已经忍了许久了,若非是怕桓大生气,她早就想发作,今日桓澈不领桓大的情,她正好表明此事!

    “伯嫂话是否说的太难听了!”

    桓母立刻将桓澈拉到自己身后,冷冷的看着蔡氏。

    然后便让桓父去将家中积攒的钱拿出来。

    “澈儿多吃的粮,这些钱足矣!”

    桓母将200钱交给了蔡氏。

    在这个时代,一石粮为4钱。

    桓澈弱冠之年,正是能吃的时候,桓母直接算桓澈每日用粮两石,每日8钱。

    二十五日,共200钱。

    “只靠翁媪养着,有何出息!”收了200钱,蔡氏嘴上依旧不饶人道。

    见状,桓澈摇了摇头,没有与蔡氏争辩。

    他转身看向桓父桓母,说道:

    “阿翁,阿媪,澈儿准备明日离开流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