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家娘子,太邪门 » 第34章 韩家寿宴

第34章 韩家寿宴

    蒯聩似乎没有看到他们之间的眉眼官司,笑着拱手道:“荀弘少宗主,在下久仰大名,今日贸然相见,失礼了。”

    荀弘笑道:“相逢不如偶遇,有何失礼之处?要不我们换个雅处好好把酒言欢?”说着,荀弘凑近小声道,“听说天香楼新进了几个绝色的清倌儿,舞技一流,世子爷不如一同去乐乐?”

    蒯聩眉头微皱,随即笑道:“荀少宗主客气了,今日本世子受邀去韩府做客,不能赴约,还请见谅。”

    荀弘无热情地上前拉住蒯聩的手往外走“是赴韩起之寿宴?荀某与你同去!”

    蒯聩连忙朝弥速、魏驹等人狂使眼色,示意他们跟上。

    韩起是晋国政坛一名不容忽视的存在。

    六十四年前,韩起的哥哥以自己有略微的残疾为由推辞,向晋悼公推荐自己的弟弟韩起为卿。不是嫡长子的韩起幸运的成为韩氏家族的宗主。

    三十九年前,韩起成为晋国正卿,开始对晋国长达28年的执政。在他执政时,晋国国君势力逐渐被削弱,卿族势力一步步加强。韩起本人也得了个“贪财懦弱”的名声。

    而韩氏,在他手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韩起父亲在位时的家贫,到如今占了晋国49个县中的八个。

    十二年前,韩起因病辞去正卿职务,一直在家深居简出。就连韩起的八十五岁寿宴,也只是小范围庆贺。

    蒯聩也是千辛万苦找了门路,才被邀参加韩起寿宴。

    即便如此,跟着蒯聩去韩家贺寿的魏驹还是见到了不少熟面孔。

    自己的嫡长兄魏铮在勤恳地帮助韩家人待客。魏铮的妻子是韩起的孙女,他这个孙女婿帮韩家待客是应尽之礼。

    魏铮热情地招呼魏驹:“四弟,过来与赵氏兄弟见见。”

    赵氏宗主赵鞅有四个儿子,三个嫡子,外加一个庶子赵无恤。赵氏的三个嫡子对魏驹只是点头面子情,反而是赵无恤,向魏驹投来了谨慎又带着热情的目光。

    作为庶子,他今日能出来参加韩氏的贺寿,全凭姐姐季赢在父亲面前说好话,夸赞无恤上次去魏家多么谦恭有礼,为赵氏争光云云。

    魏驹很快被蒯聩带走了,这让赵无恤羡慕不已。魏家一个马厩长大的庶子,能成为国君义子,能成为卫侯世子的好友,他赵无恤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人上人?

    魏驹是因为遇到了一门得力的姻亲才骤然飞黄腾达。自己年纪还小,找姻亲有点早,可是不是借这个寿宴找个助力?才十三岁的赵无恤细细盘算起来。

    蒯聩的身份在那里,所混的圈子比魏驹高大上不少——有幸成为韩家现任宗主韩不信的座上宾。

    韩不信正在烹茶招待贵客,有赵家宗主赵鞅、郑国来使国参。加上卫侯世子蒯聩的参与,一场小小的会面便有大国邦交的气势了。

    不过,席间闲聊的都是琐事。

    国参是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的儿子,与韩家一直有来往。国参年过四旬,为人圆滑,善于察言观色。相比于沉稳儒雅的韩不信和魁梧精明的赵鞅,他总是流露出几分阿谀奉承。

    没办法,郑国在晋国南边,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饱受战乱之苦,日子过得苦不堪言。他一个郑国使臣,能力又一般,若是态度再不奉承些,实在是步步维艰。

    赵鞅也是年过四旬,正值壮年,是位颇有进取心的政治家。他的目光中偶尔露出鄙夷,认为国参丢了其父的风骨。

    子产那可是赵鞅的偶像,历史上第一位铸刑鼎的风云人物,通过一系列积极的改革手段,硬生生把孱弱不堪的郑国推向了中兴局面。

    外交上,子产也是不卑不亢,曾经拒绝韩起的购买郑国玉环的要求。

    这样一位有勇有谋的政治家,居然有个这么软弱无能的儿子?赵鞅大失所望。

    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后代也这样软弱无能,沦为被人可以随意欺凌、鄙夷的货色。

    国参笑容可掬地谄媚道:“不信兄上次提到的那位相面大师,前一阵子刚好路过我们郑国,子思这次把他带过来了,您可要见见?”

    韩不信喜出望外:“快快有请,快快有请!”

    他难掩兴奋地对赵鞅解释道:“当年我伯父肯把宗主之位让与我父亲,就是信了一位相面大师的话。我们韩家这几十年崛起,根由还是在这。只是那位大师已经仙逝,他的弟子叫什么姑布子卿云游四方居无定所,一直让不信好找。”

    “赵兄你也知道,我家几个不肖子,资质都太过平庸,想要家族长久昌盛,选出下一代的好苗子乃是重中之重,不信这才花大力气,委托国参兄才寻到了人,真是不容易。”

    赵鞅心中一动,饶有兴趣地问道:“那赵某倒要看看这位相面师有何奇术了。”

    姑布子卿身着鲁缟文绣,头戴楚式高冠,脚蹬彩绘木屐,面容清隽,眼神深邃,长须飘飘,衣饰华贵又带着几分道骨仙风。

    一番寒暄客套之后,韩不信、赵鞅与姑布子卿先谈论了一下占卜龟巫的手法技巧,紧接着,赵鞅让自己的亲信董安于与姑布子卿讨论了《易》的学习心得。

    董安于出身史官世家,据说是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的董狐后人。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人后文韬武略,忠义仁爱。

    他比赵鞅略年长几岁,很早便作为家臣跟随赵鞅。他早年为赵氏起草文告政令,不仅才华出众,其义也闻名诸侯。壮年时方为赵鞅肱骨,担任司马之职,协理军政。他秉公执法,将赵氏治理得十分清明。年长则担任家宰,总管家族事务,治下百姓毫无二心,是赵鞅最信任最贴心的左膀右臂。

    一番交谈后,董安于对赵鞅暗暗点头,表示此人可用。

    韩不信含笑让家仆唤来了自己的几个儿子,赵鞅也唤来了自己的三个嫡子。

    姑布子卿在帘幕中暗暗观察。

    待诸子退下,姑布子卿叹息着摇头:“韩氏诸子,唯有左边那位短髯年长者能成为将军。赵氏诸子,没有一个能成为将军的。”

    韩不信心满意足地捻须含笑;赵鞅则面色大变,一时失态。

    他喃喃自语道:“难道铸刑鼎之事真的有为天道?赵氏的百年基业,在我之后就要毁于一旦了吗?”

    一直旁观的蒯聩忍不住对身后的弥速笑道:“这赵将军还真是个迷信之人。”

    子路摇头,拱手作揖道:“怪力乱神,应敬鬼神而远之。赵将军一代枭雄,也信这些鬼巫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