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85,多了一个舅舅 » 第九十三章 爷孙的商量

第九十三章 爷孙的商量

    货卖懂行人,主动劝着搞收藏的人,要么是算计卖货的,要么就是附庸风雅的商贾。

    咱爷孙关起门来说话,外面这话,我一句不说的。

    自古以来,古董行,以骗行市,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你说古董值钱吗?

    在懂的人眼里可能值几个,在外人眼里,烧柴都还觉得烟大,火不旺。

    有钱人搞这个,就是标榜身份和家族传承的。

    破四旧的时候,它还不如一斤米面,偶尔喜欢可以,不要过度贪恋

    身外之物,喜金石,得善终的人不多。

    自古人讲,立言,立德,立功,听说你写书,你那些书我也看了。

    文人相轻,你才多大,就心眼子那么多,你那么多的心眼子,想着以后,应该比你爸强不少。

    把这些东西,托给你,应该不会糟践了这些东西。

    爷爷说了一大堆话,顺了顺气。

    “爷爷您看,你好不容易出门一趟,魔都待不住,回老家吗?

    要不带孙子去京城逛逛,京城那边干燥。

    您待几个月就跑回去,孙子本想着让您住着享福的,您却享不了这福。

    这急着回去,传出去,家乡那边也不好听是不?”

    “你这猴精似的,又算计您爷爷,好吧,被孙子绑着算计,也是我的活法,说吧,去京城想干吗?”

    “京都居,大不易,自古房子最贵,那都要算京城。

    我这不想着趁着有权有势的人,赶着投入资本主义怀抱,捡点院子。

    以后打探消息,倒卖物资,有个落脚的地方。”

    殷建设回答道。

    “打探消息还行,倒腾物资你小子就别想了。

    投机倒把到了,天子脚下,有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低调发财才能长久,枪打出头,虽然南方开放了,我看以后这形势还有反复,别自作聪明。”

    想到几次反复的路线之争,又有伟人的几次南巡,殷建设点头认可了爷爷的观点。

    京城自古官多,一般人还真不一定,能有始有终,低调做点小生意行,太出挑了,确实浪大。

    炒瓜子的,晒钱被举报;换飞机的,也做过牢;开英语补习班的,麻袋装钱也被抢过;人心难测,风云无常。

    “那这次去京都,把我爸也带上吧。

    6月底我还要回西北,参加小学毕业考试。

    顺便问问几个姑妈,特别是四姑妈,接到京都来陪您。”

    “小姑妈上次回去一宣传,其它几个姑妈,羡慕坏了,都说要来旅游,顺便照顾您。

    您去京都了,殷家子女团聚京都也热闹点。”

    殷建设回应着爷爷的话。

    想到老小(四姑娘)是自己的小棉袄,几个子女里就她最合自己心意,爷爷不说话了。

    算是点头同意了,大孙子的提议。

    殷建设和爷爷打了招呼,回去找自己老爸,让他抓紧买票。

    与自己老爸把事情一说,老爸虽然心里不痛快,还是点头应了下来。

    八十年代,老子打儿子,儿子都没地方说理去。

    那怕儿子都一把年纪了,老子打儿子,也是照打不误。

    从挨饿年代里熬过来的亲情,要是没那份沉重的爱,彼此,人也许早都没在人间了。

    三带一,殷建设就是那个被带的一。

    为安全,殷建设让老爸找关系买了三张硬卧。

    儿童没人权,只能属于被带的那个添头。

    于是殷建设心安理得的陪着爷爷睡了下铺。

    老爸和小叔时刻看护着随身行李。

    他们知道行李里面是钱,不敢有片刻疏忽。

    殷建设不暴露空间,三大长辈吃苦了。

    老爸和小叔轮流值夜,爷爷也是半睡半醒。

    为啥不异地汇款,这个年月,私人不敢,大额汇款,私人解释着,没准进去窗泪了。

    干部一个月顶配一百多块工资,万元户都还是凤毛麟角,百万元户都低调蛰伏。

    不论时代,买房都是要大钱的。

    为什么八九十年代,房价没有大涨,除了福利分房,最大原因就是私产的房子,还没有自由流通起来。

    个人银行转账,资金也没有自由流通起来。

    背着钱,坐车千里迢迢去买房,这种事情,也就殷氏祖孙三代能干得出来,公家人都等着单位分房呢。

    忐忑到了京都,下了火车,殷建设比较淡然,上辈子来过几次,不是出差就是旅游。

    说实话,京都这个城市,殷建设真没觉得特殊。

    可是殷氏父辈们却不这样想,京都自带信仰光环,在他们心里,这是心脏,处处都是古迹,整个城市都在发光。

    殷建设看了看来往的人群,为了安定众人的心神,笑对老爸说:

    “爸,你看,同样是大城市,京都这边,没魔都穿的时髦。”

    结果引来了父亲,给他屁服上来了一巴掌。

    “别乱说话”,父亲很是严肃。

    殷建设穿着海派的小背心和背带裤,看上去与周围人的装扮,确实有点不协调。

    让爸招呼了,三辆黄包车。

    三带一,去南锣鼓巷,周边找找招待所。

    东直门离恭王府近,而且还靠近什刹海和使馆区,未来绝对有发展潜力。

    房价没大跌前,绝对17万/平以上。

    全家这么爱国,朝阳人民反谍能力强,住着绝对放心,安全,以后为了读书,可以考虑HD区,那里有中信大厦。

    找了个看着还算干净的招待所。

    找服务员多花了些钱,多领了两个热水瓶。

    又去公共水龙头,打了些水,用毛巾擦了擦身体。

    爷爷和小叔先休息,顺带着看好装钱的编织袋。

    殷建设和老爸就出门了,打探消息。

    八十年代,普通人出门,不方便,除了可以到京都上学,工作出差,或者是投亲访友。

    除了外国人,几乎普通老百姓没机会到京都走走看看。

    何况是买房这样的大事,粮食关系和户口就把多少人,拦在了京城之外。

    问得多了,才知道5月9日京工体育馆,有演唱会。

    没想到的还能赶上看崔剑,一无所有,可是影响了一代人。

    让老爸去买票,看完,老爸却说,这个唱歌的,一看就知道,不是个农民子弟。

    唱的不错,就是故意装成一个农民,看着有点傻。

    殷建设了解后世讲的一些套路,让老爸找个修车铺子,买了辆二手自行车。

    驮着自己,带着包香烟,看着胡同口下棋的老大爷,就凑上去,逐一递根烟。

    然后问询本地有没有声望比较高的大爷,想找找帮忙,给介绍买套房子。

    这时候可没专职中介,多方打听,还真找到一位大爷。

    周边都知道这么一位人物,姓那,按老话说,是标准的本地老炮,街面都熟,找到人住哪里,

    又让老爸买了两瓶二锅头,伴手的京八件,上门拜访。

    那老爷子五十多岁,声音洪亮,有了托付,办事确实也利索。

    不到两天,就给了三处地方。

    这时候,能卖房子的不多,能买的起房子的更少。

    收入就那么多,单位上班的人都等着福利分房呢。

    要么就是住大杂院,等着腾出了,住楼房,像殷建设这样,想着买规整四合院的真不多。

    四合院,冬天没暖气,早起倒夜壶,多少人痛苦的人生记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