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天下有盗 » 【答质疑】关于盗跖的一点点说明

【答质疑】关于盗跖的一点点说明

    我们目前对于盗跖的认识,绝大多数来源于战国时期诸子的描述,主要是庄子中的《庄子·盗跖》。后世关于盗跖的研究,实际也离不开庄子的这一篇文章。

    (1)盗跖和展氏的关系

    在《庄子·盗跖》中,作者称“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该文又提及“颜回为驭”,又从盗跖的话“子路欲杀卫君而事不成,身菹于卫东门之上”,说明盗跖知道子路之死。

    可是,孔子不可能与柳下季为友,因为柳下季就是柳下惠,他生活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

    又及,颜回卒于公元前482年,子路卒于公元前478年,这分明是矛盾的事情。

    正是因为有诸多的矛盾,所以许多人才认定该篇为伪作。

    鉴于此,我们可以产生两种推理,就是盗跖生活在柳下惠之时,压根没有见过孔子;盗跖生活在孔子之时,压根没有见过柳下惠。

    当然,还有第三种可能,就是盗跖压根不存在。

    我采取了第二种推理。

    盗跖生活在孔子之时,他跟展氏或者是柳下氏有所关系。但是盗跖绝不是柳下惠的的兄弟。

    (2)展氏和柳下氏的关系

    鲁国的展氏家族,渊源于鲁国的司空无骇。

    根据杜预的《春秋左传注》,鲁孝公有一子名展,展又生夷伯,夷伯又生无骇。

    左传叫司空无骇,是因为他曾经担当过鲁国的司空。

    左传还说,鲁隐公八年,即公元前715年,无骇去世。其子羽父请谥与族。鲁隐公以字为展氏。

    因此,后人有人以为,无骇祖父公子展的名字是展姓的来源,有人根据左传,认为无骇字展,是展氏渊源。

    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鲁国多了一个展氏的家族。

    柳下惠,又称为柳下季,一般以为是展无骇之子,名获,字禽。叫他展获、展禽都没有什么问题。惠则据说是谥号。

    这其实本身就值得疑惑,展无骇死于公元前715年,而史籍中公元前625年左右还有展获的出场。这样的寿数也未免有点惊人。

    这也不重要。

    根据现有的我们可以推断:展获有哥哥名叫羽父。

    羽父为父亲无骇请“谥与族”,这说明他才是展氏的大宗,展氏的话事人。

    主流的看法以为展获被封建在柳下,所以又建立了柳下氏。这说明,柳下氏是展氏的小宗。

    他们还有个弟弟,名叫展喜,公元前634年夏,齐孝公领兵攻打鲁国,展喜出面斡旋让齐国退兵。

    按照春秋时期的习惯,展获被封建在柳下,称为柳下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展氏大宗依旧存在,所以,展获的弟弟如果留在大宗,是展氏,如果跟随展获是柳下氏。

    展氏左传中还出现了两次:

    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震夷伯之庙。

    夷伯就是上面说的无骇之父,雷击夷伯之庙,左传认为是上天在惩罚展氏,展氏有隐藏的恶行,当然具体是什么,大家都不清楚。

    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范献子来聘,……展庄叔执币。射者三耦,公臣不足,取于家臣。家臣:展瑕、展玉父为一耦。

    这是说范献子来鲁国访问的时候,鲁襄公设享礼招待他,展庄叔承担一个拿束帛的角色,展氏的两位家臣参加了射礼。

    除此之外,展氏就基本没有什么存在感。

    展氏的族谱声称:在南剻之乱中,展氏被诬告,全家被杀,只有展溱逃到齐国,生两子,一个回到了鲁国继承展氏,另外一个改为柳氏。

    这种见于专制时代的灭族描述不大可能见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因此,展氏家谱的记载并不足信。

    不过,展氏可能跟南剻之乱有所牵连倒是可能的。因为从公元前544年的描述来看,展氏跟鲁国国君的关系还算可以,而南剻身为季孙的家臣,公开宣称帮助鲁国公室。南剻后来逃到齐国,展氏逃到齐国也有可能。

    至于柳下氏。

    左传中就再也没有关于柳下的记载。

    盗跖为何称为展获、展禽又被称为柳下氏。

    称为展氏是因为柳下和展的关系,假若盗跖真是柳下惠的弟弟,那么在柳下惠分出展氏的时候他不是还是展氏吗?即便有了柳下氏,如前文所说,盗跖跟随的也极有可能是展氏大宗,而不是柳下的小宗。

    称为柳下,除了庄子一再提及,先秦古籍《古文琐语》也出现“柳下蹠”的称呼:

    鲁国多盗,季康子治之,获一人焉。诘之曰:“汝胡以盗?”对曰:“大夫为政,不能不盗,何以诘吾盗?柳下蹠,鲁之民盗也,啸聚其徒数千人,骊山之阳,抉人肝而食之……”

    季康子时期多盗的记载还见于论语,他执政的时间是在公元前492年之后,公元前468年之前。这篇提到他抓获了一位盗贼,这位盗贼以前辈的口吻提到柳下蹠。

    关于展氏、柳下氏、盗跖的关系就是这些。

    现在我只能说他们有关系,但是怎样描述这种关系,就是后面的事情了。

    在本书的设定中,盗跖并非柳下惠之弟,理由前面已经说过了。

    (3)盗跖起事的时间

    一般以为盗跖的活动时间是在春秋末期,这个时间很宽泛。

    我把他界定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

    左传记载,这一年鲁国多盗,季孙氏要求身为司寇的臧孙纥(臧武仲)镇压,臧孙纥予以拒绝。

    其后,鲁国的政治就一直在公族、三桓、三桓家臣不断争夺的动荡之中,一直到季康子时,鲁国依旧多盗。

    这本书的故事起点则是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

    这一时间,也能够把《庄子·盗跖》的时间线圆过去,先秦的典籍说盗跖90岁,如果起事时他是20岁,公元前478年子路去世的时候他就是94岁。也可以把《古文琐语》盗贼把盗跖当为前辈圆过去。

    本书设定的盗跖的活动时间就是在公元前552年到公元前468年之间,这是左传上描绘鲁国多盗的时间段。

    (4)为什么会选择在泰山

    选择泰山原因有三:

    盗跖在鲁国起事,最合适的地点就是泰山,而历史上泰山盗一直不绝,这是其一;

    《庄子·盗跖》记述孔子见盗跖于泰山。这是其二。

    泰山保存了大量的盗跖信仰,文献从清初就开始记录泰山的盗跖庙。清初王士禛《居易录》说:“某处亦有盗跖庙、黄巢庙。”实际指的就是泰山。明末清初,盗跖逐渐演变成为河神。泰山传说中,玉帝命令盗跖水淹泰山的一千村庄和所有的寨子,盗跖就淹没了一座名为“十百”的村庄和一座名为“寨子”的寨子糊弄玉帝。另一则传说中,玉帝说:“淹山东”,盗跖说:“收到。”就把山中给淹没了一遍。

    盗跖信仰的存在我认为是盗跖曾经存在于泰山的一个证明。这正是其三。

    感谢读者朋友的评论,一本没有签约的书有这样的评论,也算是难得。

    一些质疑能够回答的,我就在这里尽量回答。

    总之,盗跖到现在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结论,而我,也并没有乱写。

    希望可以谅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