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枭雄的江湖 » 045 赵高的阴谋 下

045 赵高的阴谋 下

    旅程还没有结束,嬴政终于在风寒、劳累、恐惧和赵高的“精心护理”下,病倒了。

    因嬴政忌“死”,无人敢言死。

    病态正在朝着赵高想要的方向发展,病入膏肓的嬴政终于清醒了。嬴政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把赵高和李斯叫到跟前,给扶苏搞个口头遗嘱,让赵高拟诏。

    “参加丧事处理,灵柩运回咸阳骊山陵墓安葬。”(与丧,回咸阳而葬)

    赵高并没有把拟好的诏书交给使者,而是偷偷放在袖子里,迟迟不肯盖公章。

    赵高之所以敢虎口拔牙,是因为他知道,嬴政的大限,到了!一切将攥在自己这个发布命令的太监手里。

    农历公元前209年7月20日(丙寅日),伟大的秦始皇同志,终于闭上了他死不瞑目的双眼。

    这位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的君王,终于走完了他光辉而又悲哀的一生。

    悲哀就悲哀在,他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却识别不了与自己形影不离的赵高之忠奸。

    赵高对嬴政果然忠心不二,嬴政明明已经崩了,仍然秘不发丧,天天给嬴政端茶送饭,不少一日三餐。百官奏报,政令发布依然有条不紊。

    嬴政肯定想不到,自己死了,奴才赵高仍然能让他享受活着的待遇。

    赵高理由很充分,生怕咸阳出乱子,比如诸公子争夺皇位,当然最真实原因是怕扶苏上位,大权旁落。

    赵高深知要用胡亥这支“狸猫”换掉“准太子”扶苏(嬴政怕争储并未立太子,扶苏并未被封为太子)的把戏,必须得到二把手左丞相李斯的支持,这事办砸了,自己阴阳怪气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赵高借了一个人的名字,就拿下了犹豫不决的李斯。

    这个名字就是蒙恬。

    赵高的话很直接,比起蒙恬,你李斯只不过是扶苏眼中的老东西。扶苏上位,你左丞相李斯的黄花菜也就玩完了。

    在赵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规劝下,英明了一辈子的李斯,终于失足,答应让“胡亥换扶苏”,然后篡改诏书,赐死扶苏和蒙恬这对哥们。

    在这件事情上,胡亥同志只不过是个任人摆布的路人甲,心里却比后来赵匡胤被迫“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还有成就感。

    赵高精挑细选的使者,很快就到了长城建设工程指挥部,这位太监的任务不是传旨,而是要替牛头马面,完成迎接扶苏和蒙恬到地府的差使。

    李斯和赵高篡改的诏书,变成了阎王的“招魂令”。诏书上的每一个字,都起到了招魂符的作用。

    你多年来不思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却屡屡上书,顶撞于寡人,让你到长城挂职锻炼,一心只想着,返回咸阳当太子从而抱怨不止,不知道勤奋上进,活着何用?你去死吧!

    扶苏接下来的表现,实在对不起“刚毅忠勇”四个字的评价。

    虽然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但前有大将军蒙恬撑腰,后有三十万大军,既足以造反,亦可以自立为王。即使不逼供造反,也应该对“莫须有”问个明白!

    对于扶苏的表现,最失望的肯定是蒙恬,自己手握三十万大军,居然不能让他挺起脊梁,两个太监变成催命鬼,就要了他的小命。

    蒙恬虽然对扶苏失望,但他同样失望于历史,扶苏都死了,你还可以苟活吗?

    先不说来一番杀回咸阳,兴师问罪的壮举。最起码三十万大军不应该是吃素的吧!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蒙恬实在没有手段,要不然,也不至于死了一个扶不起的扶苏,就被两个太监和一个副职王离就把自己架空,做了冤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只能说蒙恬和扶苏之死,尚且不如鸿毛!是他们的屈从,让赵高和胡亥的阴谋一路顺风,梦想成真。

    在这件事情上,留守咸阳,主持工作的冯去疾同样不值得歌颂,种种现象表明他只不过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好人。

    冯去疾这种人注定是无法力挽狂澜的!历史在这一点上很有原则,永远不会平白无故歌颂一个没有勇气“壮士断腕”的老好人,包括扶苏,蒙恬和冯去疾。

    胡亥在听说扶苏已死后,准备放了蒙恬。此刻正逢蒙毅代秦始皇祭山归来,这是赵高不能放过的机会。

    赵高公报私仇,解决蒙毅兄弟也只用了一句话。

    “先皇想立你为太子好久了,只是蒙毅一直阻拦,认为你不行,我看不如杀了吧!”

    一句话可以让人飞黄腾达,一句话可以取人小命,赵高一句话,又让嬴政这位曾经的九五之尊,变成了一条死鱼。

    为了混淆始皇遗体发出的恶臭,胡亥和赵高让人装了一车鲍鱼,借鱼的腥臭掩盖嬴政尸体的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