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枭雄的江湖 » 131 后贾谊时代

131 后贾谊时代

    公元前169年,31岁的贾谊,在梁王太傅的职位上,又干了4年。七年(长沙3年)的太傅,让贾谊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终于!

    一封宣梁王和贾谊进京的诏书,再次让贾谊看到了希望。

    很不凑巧,刘恒同志最疼爱的小儿子梁怀王刘楫,在前往长安的路上,出了车祸(从马上摔下来),不治身亡。

    贾谊的前途还有希望吗?

    没了!

    梁怀王刘楫无子,刘恒同志准备忍痛割爱,按照惯例,注销小儿子梁国的封号。

    为此,贾谊据理力争,强烈建议为梁王立继承人,或者让代王刘参(刘恒的三儿子)迁到梁国来;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封地,使前者的封地北到黄河,后者南到长江,从而连成一片(扩大刘恒嫡系的力量,以防有变)。

    最终,汉文帝又一次采纳了贾谊的意见,调二儿子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又把城阳王刘喜,调为淮南王,以达到以防万一的牵制作用。

    可惜,贾谊还是没有机会得到提拔!

    贾谊同志最终在无限的幽怨和自责中,在公元前168年,将享年定格在了33岁。

    或许,苏轼的评价不错。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如果贾谊的度量再大一点,再活33岁,谁又能敢说他做不了太尉或者丞相呢!

    呜呼呼,微乎悲哉!

    汉文帝用贾谊计谋,却不用贾谊,不是汉文帝阴暗,而是他知道贾谊还不能大用。

    让汉文帝没有想到的是,原想好好磨磨贾谊的性子,不曾想,却把一个难得的人才,屈死在了而立之年。

    贾谊之死,再次唤醒了汉文帝改善民生的壮志,他决定采取各种经济政策,将贾谊之才,(特别是《治安策》),用之于民,来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为此,汉文帝一次又一次的翻阅贾谊留给他的《治安策》,并对其做了高度的总结。

    第一,亲疏根本不是凝聚力的核心问题,同姓诸侯王,同样和异性诸侯王一样,心怀鬼胎;

    第二,所有的反叛都是强者先反,弱者后反,所以没有反与不反之分,只有有没有能力反叛之别。一句话,加强中央集权,在这样的封国条件下,最后都是要威胁中央集权政权,“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然后,在一一注销封国,从而达到化整为零。

    公元前168年,文景盛世,终于开始了!

    惠民政策一:通令全国,将田租由原来的什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十五分之一改成三十分之一),

    惠民政策二:算赋(人头税)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20钱,减为40钱;

    惠民政策三:把原来丁壮每年服徭役一月,改为三年服徭役一月。

    惠民政策四:松弛山林川泽之禁,人民开垦,扶持赈贷鳏寡孤独,救济穷困老弱。

    惠民政策五:废除肉刑

    政策五的执行,得益于张释之的推波助澜。这一年,公元前167年,名医淳于意被判砍掉脚和割掉鼻子。淳于意最小的女儿,缇萦随父亲来到了长安,向张释之求情。

    在张释之的推动下,缇萦向汉文帝上诉(上书)。

    “人被处死就不能再生,受刑致残也不能再复原。即使想改正错误、重新作人,也没有机会了。缇萦甚至愿意自己入官府做奴婢,来替父亲赎罪,使父亲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接过申诉书一看,觉得言之有理,废除肉刑。同时下诏,赦免淳于意。

    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又下令全面免除田租,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得益于汉文帝的集思广益,得益于贾谊同志的积极献策,得益于廷尉张释之的刚直不阿和的谏言。

    最终,汉文帝刘恒同志用一系列“贾谊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国家财政,

    景帝继承了文帝的经济政策,使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家财政有了根本好转,府库盈积;百姓生活,“家给人足”。

    汉文帝的伟大不在于他宽广的心胸,更在于知道人才不可或缺自己知人善用。

    刘恒同志苦心孤诣,于公元前165年,亲自组织了一次考试(后来人们把这种考试形成了惯例,并称之为殿试)。

    再这一次笔试和面试中,脱颖而出的是晁错同学,刘恒同志在晁错身上,看到了贾谊同志的影子。

    晁错同学很幸运,一被录用,就被任命为贾谊中大夫。

    刘恒同志没有看错晁错,这家伙仿佛就是贾谊附体,一上任就给刘恒同志提了一个,贾谊同志提过的建议。

    晁错得上书,整整三十篇,他要阐述的问题,只有一个。

    “削弱诸侯势力,加上中央集权,杜绝政令不出长安城!”

    汉文帝同志还是老样子,没有完全采纳晁错同学的建议。不是晁错的建议不好,而是刘恒同志认为:“撤番(撤销诸侯国)这事,应该慢慢来!”

    汉景帝时期的诸侯之乱证明,这一次刘恒同志错了,正如贾谊和晁错担忧的一样,撤番,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