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开局兵谏马谡,大破张郃 »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三章

    街亭城北,邓铜急匆匆乘马赶来,等候多时的二屯汉骑立即收了散漫,挺直腰板。

    “怎么回事?”

    马还未停稳,邓铜的喝问声便已经于耳畔炸响。军士们面面相觑,几名基层将官互相对视一样,一屯长趋马向前,抱拳道:

    “好叫将军知晓,昨夜我等哨探时,发现魏军游骑多了不少,有心探查,奈何对方人多势众,禀报吧,又觉得无甚必要,半夜睡到现在,与换岗的同袍一核对,发现后半夜无甚异常,甚至游骑少见,心下不安,故来禀报。”

    “魏军异动?”

    邓铜有些诧异,“他们又憋什么屁呢?”

    “管他憋什么屁,准不是好的,我等且率队前往一观,便知虚实。”

    “你又是何时来的?”

    一转头,见一行十余人,甲胄精良,为首者更是非同常人,却是白寿到了。

    “路上遇到你纵马狂奔,这不一路跟来了。”

    白寿没有多言,邓铜也不在乎这细枝末节,只是眼前一亮,抚掌乐道:“这个好!”

    叫完好,邓铜却又一反常态,皱起了眉头,面露讪色。

    “我等这是否算是擅离职守啊?”

    白寿闻言也是一呆,仔细想了想,摇头道:“无妨,探查敌情,分内之事,算不得擅离职守。”

    “你确定?”

    “嗯。”

    白寿坚定的点头。

    “那就劳烦白兄你带队跑一趟了,我于城中坚守便是。”

    “……”

    “如何?”

    白寿懒得搭理,挥了挥手,自往北去了,两屯汉骑紧随其后,徒留邓铜带着亲兵于原地窃喜,再到大笑不止。

    亲兵们眼观鼻鼻观心,对于自家郎主这等恶劣行为显然有些……算了,习惯便好。

    不过邓铜也没闲着,一边遣人禀报此事,一边命缇骑化整为零,去各方探查是否有魏军游骑。

    “有这等事?”

    今日值守的是黄袭,得到消息后,不过片刻便有了些猜测,摆手命传消息的士卒归建后,于胡床上起身,在城门前来回踱步,直到亲兵们看的眼晕了才停下。

    “哎,左右不详,要务在身,且等吧。”

    黄袭叹了口气,又坐回了胡床上,没确切消息,他也不敢轻下决断,更不消说再往上报了。

    说到底,他也是有罪之身,不听丞相之命,上山扎营,哪怕戴罪立功,那也得看丞相来后怎么决断不是?

    丞相怎么判断是小惩大诫,还是一撸到底?

    那还不是得看魏延、王平等人的脸色?

    哦还有向宠。

    但长史大人就没来几天,不会轻言武事的,这个节骨眼再报一些子虚乌有,不能确定的玩意。

    万一人家魏军就是想松松筋骨,半夜累了又回去了呢?

    那乐子可就大了。

    说什么利令智昏,哪怕不如马谡,没有大利在前,可小命与前程在这儿,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在纠结的人心中,多半是扭曲的。

    正如三十八九,并非书呆子的马谡只能看到金玉在外,却不觉败絮其中一般,若是之前的黄袭,二话不说,早就禀报去了。

    军情如火,敌军异动,岂容得半分迟疑?

    不过,倒也没有让举棋不定,最终还是求稳的黄袭等太久,街亭城外,邓铜与白寿成功汇合,一番交涉后,笑嘻嘻的邓铜,亦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色。

    “你说这会不会是计?”

    “是计的话魏军就神了,嫩个操纵鸟兽!”

    白寿扯了扯嘴角,怼了一句后便没再多说,径直往街亭策马而去。

    “走吧。”

    “将军,咱们这是去哪?”

    “还能去哪?”

    邓铜没了说笑的心情,不过总体也没太过凝重,只是指向北方答道:“去看住魏营,以免有什么漏网之鱼。”

    “诺。”

    街亭城中,得到确切消息的黄袭没有心花怒放,也没有欣喜若狂,只是松了口气,可算从纠结之中抽离出来,倒也没什么抢攻的想法,直接命白寿往廨衙禀报。

    而在廨衙之中,主位高悬,魏延与王平各坐在下首,正盯着眼前案几上的物什皱眉,抬头对视,皆是头疼不已。

    “我说……”

    “您别说。”

    王平开口,直接被王训打断,瞪了儿子一眼,子教混不在意,无奈只能看向魏延。

    文长搓着手,嘿嘿笑了一阵,出言问道:“咱这是啥意思,军中又不是没有肉食,怎地还吃上糠咽菜了呢?”

    “您可散了吧,”王训听了那是直摇头,无语的看着魏延,片刻才道:“自拿下街亭以来,击退张郃设宴,守住城池大败张郃设宴,向长史来后又设宴,就那么点户口,养的家中禽兽牲口也不多,丞相来后说不定还得设宴,再吃,再吃可就没了!”

    “嗐,我道是什么呢,眼下初春,虽不如夏,可万物复苏,一些猫冬的羊鹿也基本上出来了,正好弟兄们闲的没事干,不如狩猎,操练、狩猎、玩耍一并而行,到时候再整个彩头出来,岂不美哉?”

    魏延满不在乎的一摆手,你别说,嘴里讲得策略,还真有几分道理。

    “……我总感觉这个时间段,狩猎得来的猎物,可能都不够彩头赏赐之用!”

    王训对陇道周遭的生态不熟,不过一天狩猎下来,每个人赏几斤肉食不过分吧?

    就这么的,不到十人,一只猎物就没了,这还是算上骨头。

    那么要去多少人?

    谁去?

    去不了的会不会羡慕埋怨?

    头名不说别的,一只烤全羊,或者专门整个羌煮锅不成问题吧?

    你别说吃不下,可以分开烤。

    那么第二第三呢?

    那么多人,怎么说也得评个前十吧?

    王训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魏延有些哑然,不禁失笑感慨:“怨不得那些士人总叫天子别去狩猎呢,这么一看,确乎麻烦至极。”

    “天子有自己的林苑,咱们这可都是生地,遇到熊罴猛兽也就罢了,若于山间迷了路如何是好?”

    王训说道:“再说了,魏军尚为拔营,我等贸然而动,只怕……”

    “笃笃笃!”

    敲门声打断了王训的话音,三人不约而同的看去,王平开口道:“进。”

    “诸位将军,”

    来人是老赵,恭敬抱拳,微微垂首,说道:“白寿将军说有要事禀报。”

    “让他进来。”

    “诺。”

    老赵抱拳离去,带上屋门,再度打开时,进来了一个身披甲胄的将领。

    将领扫视一眼,抱拳道:“见过魏君侯,王将军,少将军。”

    “又非战时,莫要向我行礼,曲军候而已,规矩不可费。”

    王训摆了摆手,闭目扭头,却是不受,白寿一脸懵逼,求助般的看向王平,子均那是哭笑不得,开口道:“行了,我们也知晓你来此多半是魏军那生了变故,子教有些情绪,却不是对你,莫要见怪。”

    白寿心中只觉得古怪,哪里晓得这情绪何来,不过他很快便知道了。

    “嘿嘿嘿!贤侄!而今魏军已走,为叔精挑细选一番,上山狩猎,也不是不行啊!”

    魏延有些得意,挤眉弄眼,王训没睁眼,只是开口道:“猜测而已,具体如何,尚未可知,而且狩猎一事繁琐,绝非没有魏军在策便可轻动,叔父还是莫要大动干戈,以免……”

    “得得得,别拿丞相压我,不过让他老人家撞见总归不太好。”

    这俩自顾自的聊着,王平是无可奈何,虚点了下白寿,含笑问道:“有何要事禀报,白将军且说来。”

    白寿心道既然已经猜出来了,还禀报个甚莫,不过也是知晓细节方面需要纠结,便一抱拳,开口禀报道:

    “禀王将军……昨夜便有士卒察觉到不对,然毕竟夜色深沉,不敢细纠,今日一早,接到消息,携麾下前往查之,果不见游弋之骑,临近魏营,出声喝骂,却惊起一群鸟雀,我等只道这其中必有蹊跷,不敢怠慢,故来禀报。”

    “可进营探查了?”

    “并未,”白寿摇头道:“我等忧其中有诈,故而没敢冒进,不过邓铜将军已经带人堵了魏营各门,另有缇骑巡查,便是有遗漏者,想来也是插翅难逃。”

    “嗯……我已知晓此事,你且去吧。”

    “末将告退。”

    白寿走了,干净利落,抱拳行礼而去,王平面露沉吟,不知在想些什么。

    “一夜之间,人去楼空,深夜拔营,看来是曹真召回,去之甚急。”

    “连纠缠之心都无有,确实很急啊!”

    魏延一声感慨,忽然灵机一动,看了看王训王平,笑问道:“你们说,那曹真是否已经设下天罗地网,就等咱们前去?”

    “这场决战免不了,安定郡毕竟久不为汉所统,其占据地利是难免的。”

    “就是不知丞相到哪了。”

    “三两日已过,想来无论如何,巨达已经与丞相汇合了。”

    “纠结这些作甚,某去选些好手,上山狩猎去!”

    魏延走的痛快,王平还在沉思,回过神来时,却见不知何时,自家儿子也跑了,摇了摇头,喝道:“来人!”

    “郎君。”

    “唤黄袭将军前来。”

    “诺!”

    ……

    略阳城外,虽只是简单的临时营帐,却依旧绵延十余里,土墙木篱,鹿角壕沟等半永久工事那是一个不少。

    这并不是在压榨士卒,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维持汉军的战斗力。

    组织度,与执行力,向来是十分关键的。

    “他真与你说了这番话?”

    一顶顶军帐层层叠叠,大纛帅旗稳稳的立在营帐正中,此时接近午时,抬头时,煌煌然有日头高悬,为大纛所顶之感。

    帅帐内,众多着玄色袍服的属吏匆匆忙忙,来来回回,小步快趋,手中或举一方小案,或拿着其他物什,俨然一副政务繁忙的模样。

    不过此时,我们日理万机,宵衣旰食的诸葛丞相难得空闲下来,提前处理完事物,接见了府中第一人——长史向朗。

    而眼下,诸葛亮正诧异的看着向朗,见其颔首,轻捻髭须,摇动羽扇,若有所思。

    “丞相,您觉得,此子如何?”

    良久,诸葛亮收了神思,露出了笑颜,向朗这才小心翼翼的发问。

    “便如巨达所言,出将入相,不过等闲,胸有丘壑,心有猛虎。就是,嗯,性子急躁了些,不过以你来试探亮,倒也有趣。”

    诸葛亮笑着说完,瞥了一眼向朗,揶揄道:“就是不知巨达以何为引,将子教胸中的锦绣诈了出来,我心中,亦有些好奇啊。”

    向朗顿时冷汗就下来了,牵强的笑了笑,见丞相不为所动,深吸一口气,还是选择坦白从宽。

    “竟能料得如此玄机?”

    听向朗说完,诸葛亮有些讶异,旋即挥扇笑道:“我更期待与子教相见了。”

    “您不生气?”

    “无篡逆之心,无过分之举,有何气哉?”

    诸葛亮说道:“不过此子所思所想,不为孤臣,便为权臣,踏错一步,万劫不复。”

    “您的意思是,不堪大用?”

    “非不堪,实不能,大权在握,他人之生死荣辱,一言而决,不可轻托。所谓‘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今后汉室若兴,亮当还政陛下,可若是旁人,是否会还呢?”

    这话有些诛心,向朗却满不在乎,只是笑道:“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便如霍光,当朝多贬低驳斥,现今却又称赞起来,甚至与周勃、乃至于周公并列。”

    “亮之举,实在难以称贤,不过耿耿忠心,幸得先帝信众,陛下明察,委以重托罢了。”

    说到此处,诸葛亮面露无奈,自己这活计,应是先帝去做,奈何先帝中道崩殂,那就只能硬上了。

    好在,目前来看,至少北伐方面,进展还不错。

    “至于子教是否堪得大用,那也得见了才知道一二,幼常前车之鉴尚在,还是需要斟酌慎重。”

    见丞相摇了摇头,不再多言,向朗拱手。

    “下官明晓了。”

    随后,又就街亭之事进行了禀报,直到再度说起马谡。

    “以己献诚,委屈巨达了。”

    诸葛亮一声长叹,神色稍显疲惫,向朗却不觉得有什么,只说自己比起做官,更想扑进浩如烟海道典籍之中。

    说完正事,向朗忽然想到那封书信,便笑道:“子教才思敏捷,胸怀大志,便是不在朝为官,在军为将,亦可做一狂士,或者……赖厨艺以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