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书生李道 » 第7章 李柔奴

第7章 李柔奴

    又是平沙万里,高山连绵蜿蜒似长蛇横卧于西北的千里大漠之上的景色。一架马车在路上飞驰,后面扬起来了飞扬的尘沙,这尘沙随着马蹄的踏动和车轮的滚动四处纷飞。从马车的窗子向外看周围的沙丘就像一个个连在一起的骆驼的驼峰一样。在烈日的照耀下闪着星星点点的金色光芒。在马车里李道和李夫人并排而坐,这是李道自己要求的,李夫人自然不会拒绝,毕竟,她一直扮演的是个听话的“小女人”。可是,此时的李道却又是低头叹气又是苦笑摇头。弄得李夫人云里雾里搞不明白。于是,她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郎君你这是作甚?可是奴家有什么地方惹得郎君不悦?”李道笑着回答:“顺儿,你误会了,我是因为想杀掉那耶律龙,可是一时间竟然无计可施才如此苦恼。”李夫人小口微微张开愣了一会她没想到李道会叫她的表字,表字,也叫字,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汉族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岁笄礼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丈夫叫女子表字的话一般是爱称,她没想到李道会用爱称称呼她,李夫人叫李柔奴,字顺儿,这个字是她的叔叔在她和李道成婚的时候为她起的,希望她做个符合那些个“东风士大夫”要求的“贤妻良母”。李道见她愣住了就笑着问:“你怎么了?”李夫人就结结巴巴的回答:“哦,哦,哦,没,没,没什么,就是觉得妾身无能帮不上郎君什么忙。”李道此时一脸坏笑地看着李夫人有意地去拿她打趣,于是,他就问李夫人:“我倒是真想听听夫人的想法。”

    李夫人此时微微一笑身子往后退了退笑着恭恭敬敬地回话:“夫君你说笑了,牝鸡司晨,惟家之索,这妇道人家怎敢妄语国家大事。”李道此时来了兴致,开始不依不饶了非要听李夫人的想法,李夫人无可奈何,只好回答,李夫人轻声细语面带笑容地问:“夫君可知道信陵君?”信陵君魏无忌(?-前243年),即信陵君。战国时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魏安釐王弟。

    号信陵君。门下养食客三千。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年),秦兵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省),赵向魏求救。魏遣将军晋鄙救赵,半途停留不进。他设法窃得兵符,带勇士朱亥至军中击杀晋鄙,夺取兵权,解赵之围。后十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但是,被秦王用反间计陷害,秦王让人带着黄金在魏国国都敲锣打鼓地喊“魏无忌当为魏王!”一连几天毫不间断。魏安釐王最终因此将其罢免。李道自然是知道这些的只是这个方法并没有可行性,于是,苦笑着说:“夫人,你说在跟我说笑啊,一来耶律兄弟情比金坚天下皆知,二来,我不过一城之将,哪里来的本身将我们的人安然无恙地送去敌国啊。”李夫人闻听此言立马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对着李道鞠躬赔罪:“家君恕罪,妾身失言了,妾身不是前唐李靖不能为家君分忧,奴身无能。”

    李道闻听此言本来是要告诉李夫人没事的,于是准备伸手去抱她,可是,他的手马上停在了中途,笑容立刻消失,不停地眨眼睛,嘴里不停地默念:“李靖,李靖,李靖?”随后,猛地站了起来并且大喊:“对,李靖!”随后仰天大笑,然后说:“多谢夫人指点。令我茅塞顿开。”李夫人此时莞尔一笑不做追问。随后,两口子接着坐在马车上休息,李道身穿白色长袍坐在李夫人的左边看着坐在自己身边的李夫人,李夫人此时,还是那一身的“汉白玉美人俑”的打扮,不为别的只是为了抓住李道的心而已。但是,此时的她由于车马劳顿困意袭来,头不停地向李道的肩膀上靠,李道若有所思地看着李夫人,就往李夫人的耳边凑,凑近了之后就轻声细语地说:“夫人,你怎么知道李靖啊?”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男,字药师(一称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隋末至初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

    李靖出身陇西李氏丹杨房。初仕隋朝,拜马邑郡丞。后转仕唐朝,随秦王李世民进击王世充。武德三年(620年)辅佐赵郡王李孝恭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并招抚岭南诸部。武德八年(625年)起在北疆抵御东突厥入侵,贞观三年(629年)以定襄道行军总管总统诸将北征,以精骑三千夜袭定襄,使颉利可汗部惊溃,又奔袭阴山,一举灭亡东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阴山北直斥大漠。因功拜尚书右仆射,封代国公。贞观九年(635年),以足疾告退,同年再获起用,统军西破吐谷浑。后改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晚年多病,阖门自守,不预政事。贞观十七年(643年),列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岁。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唐肃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晚唐以后逐渐被神化。后晋时追封“灵显王”,到南宋时累封为“辅世灵佑忠烈王”。

    李靖一生征战数十年,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著有《六军镜》《卫公兵法》等多部兵书,多已失传。说回李夫人,她此时,在半梦半醒间迷迷糊糊地回答:“《旧唐书》里有啊。”随后,立马睁开眼睛,瞬间清醒了过来,目光闪烁地看着李道。《旧唐书》属于史类文学作品,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作品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这样的书籍就连一般的名门千金都不会涉猎,李夫人看过就证明她其实博览群书,李道从上次李夫人旁敲侧击地劝自己要“明哲保身”开始就怀疑自己的妻子是在藏拙,如今她又脱口而出“李靖”这个《旧唐书》里的名字,李道就认定妻子是在“藏拙”。李道目光柔和地看着不知所措的李夫人并面带微笑轻声细语地说:“别怕,我只是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藏拙。”李夫人见此情形只好坦白,她跪在李道面前低着头说:“夫君恕罪,并非奴家有意欺瞒夫君,只是有人不让奴家说话”李道听到这里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此时的他怒目圆睁,身体向李夫人跪着的方向微微倾斜了一下,带着怒气说:“竟然有人敢威胁我的夫人,还有没有王法了?你且告诉我那人姓甚名谁,看我不把他大卸八块!”李夫人此时抬起头一字一顿的说了三个字“董仲舒”。随后盯着李道看了好久,李道却一时失语也看着李夫人两人就怎么一跪一坐,一上一下的怎么尴尬的四目相对了很久很久,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他是所谓“三纲五常”的提出者,所谓“三纲五常”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中,“君为臣纲”当是其首,其行为规范表现是“忠诚”,即对君主尽心竭力,坦诚相待,如果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天下就会太平安定。

    “父为子纲”则是基础,它所要求的社会规范就是孝敬,即指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父母有过错,不能触怒父母,在父母面前,子女唯一明确的是孝敬,社会规范中的是非,善恶的标准都可不予考虑”。夫为妻纲”则是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得以产生的基础,而对应的行为规范是“节”,朱比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正是对这种行为规范的体现。同时要求妻子的行为要谨慎且收敛,不可以在丈夫面前展现才智,抢了丈夫的风头。古往今来,到李道所在的宋朝为止历史上凡是过于表现才智的女人或者没有好名声,或者没有好下场。最著名的两个人就是“上官婉儿”和“武则天”在宋人所写的史书中她们评价就不是很好。所以,李夫人空有才华却碍于女儿身无处施展,就算是帮助丈夫出谋划策也只能采用“旁敲侧击”的办法。李道此时无言以对作为“男权社会”的既得利益者无论怎样他都不会攻击这个制度,况且凭他一人之力也根本是以卵击石。他只能把李夫人扶起来,然后说一些不咸不淡的安慰的话,比如,“与我而言,你不必如此。”这在他的时代已经算得上“开明”二字了。

    李夫人则回来一些感恩戴德的场面话就坐回去了,那是的他们与其说是“夫妻”不如说更像是获得赦免的“罪臣”与给予赦免的“君王”。就这样他们又一路无话的回到了铁崖城。李道马上回到书房不知道干什么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