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小说:有生之年 » 第七章 相似

第七章 相似

    于暄不记得具体是什么时候她才开始关注时为洋。也许是他们异口同声说出“everymeal”词组开始,也许是从他们总打一样的菜开始,也许是她想说的话、想做出的反应总被他抢先表现出来开始,也许是得知时为洋也不吃辣开始……没有具体时间与事件,相似的气质,相似的性格,相似的习惯,相似的观念,相仿的年龄,让时为洋润物细无声地走进了于暄的心。

    一次,他们在食堂嘻嘻哈哈吃饭聊天,不知聊到什么,江展突然问,“每一顿饭”用英语怎么说。英语专业的叶繁还没反应过来,或者不想反应,于暄和时为洋就迅速脱口而出,同时说出“everymeal”。面对面的二人相视而笑,也许这不是唯一一种说法,但他们想到的就是这种。这让于暄觉得,她和时为洋有相似的思维方式。相似相爱,于暄最招架不住的就是相似传导的亲近感。她相信,两个观念理念、思维方式相似的人总会想到一块儿,面对事情会采取同样的处理方法,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相处是和谐的、不累心的,因为不会产生太大的分歧和矛盾,不会一个向东一个向西,有时连中间商量的过程都可以省略,有时连对方会怎么做都能预知,他做的是你想要做的,你做的也合他心意。要知道,“我支持你”这种话更多时候是在对方和你想法不一样的时候起更多作用,在两个和谐一致的人中间,“我支持你”是无需言说的默契。

    当然,也有人认为,相似反而不好。比如,后来时为洋就曾说过,相似的人在一起反而都是缺点。在这个问题上,于暄和时为洋倒是不“相似”。于暄不认为他们所指的那种容易放大双方缺点、起矛盾的相似是她想要表达的相似。于暄所珍视的相似是以两人深层观念的相通、气质的相融为基础的,而不是两个想法根本不一样的人仅仅表面相似而造成的假象,她说的“相似”与他说的“相似”可能不在一个频道上。她认可的那种“相似”,与其说是相似,不如说是相合。

    不得不承认,时为洋和于暄同时抬头相视而笑的瞬间,恐怕只有一秒,于暄的内心是颤动的,不是扑通扑通的心动,而是酒逢知己般的惺惺相惜。于暄知道,和她思维方式相似的人不多,时为洋能和她想到一块儿实属不易。但也只有一秒,因为同时用同样的答案回答同样的问题只是偶发性事件,不值一提。于暄对一个人的判断不会汹涌澎湃而来,她需要更多的观察和确认。而接下来确实也发生了一连串大大小小的“相似瞬间”,比如他们会在没有商量过的情况下在不同窗口用同样的菜品组成一模一样的餐盘,如果这种小事依然可以解释为“碰巧”,那同在过去的工作中经历了相似的大彻大悟,也不值得重视吗?

    有一天,教务办公室没有其他人,时为洋坐在于暄对面,第一次谈到了离开前单位和“人”有关的因素。“平时看不出,关键时刻才知道。”时为洋用字俭省,却戳中于暄的心。虽然是时为洋的伤,在当时却是于暄的欣喜。对二人不可思议的相似点,她再也忍不住她的惊叹,她像孩子一样蹦跳到桌子对面,想摇着他胳膊说:“你怎么也是这样?我也有这个原因!”但话是说了,胳膊她不敢摇。时为洋对突如其来的“越界”有所察觉,竟然说:“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于暄心里咯噔一下,退回了她所在的位置。“他不喜欢我,他并不看重我们的相似点,我在他那儿与众人一样,没什么特别。”于暄得到了这样的信号。当时,于暄不知道时为洋是否注意到了他们的相似,但她注意到的、累积多日的相似点已走到了临界线,就快喷涌而出了。她等不及时为洋主动来表示,况且以时为洋被江展形容为“闷骚”的性格,他也不一定来挑明他最近与于暄互动产生的新感受。而且,就算他发现了于暄与他的相似,他是否认可这种相似,是否能让他看出于暄的特别,是否能让他们比别人更亲近一些,也是不能确定的。就在此时,关于以前工作的相似经历出现了,于暄没多想就奔过去说了出来。虽然没有“我喜欢你”那么直白,但对一个女生来说已经直接表示了对这个男生的亲近,但时为洋把这种特别转化为一般。

    后来,于暄在回忆这个场景时想到了三种可能。一是否定相似。时为洋没有那么复杂,他当时只是觉得,和他经历类似没什么大惊小怪,就随口一说。同时,相似对他来说没什么致命的吸引力,他喜欢相反。这个推断在后来时为洋的许多观点中得到了直接验证。二是保护自己。时为洋为了让自己相信自己的工作遭遇不是独此一份,很多人都会遭遇,自己并不比别人惨多少,没必要太难过,于是就告诉自己,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所以他当时才那样回应于暄的话。只能说,他为了保护自己,没有从相似拉近感情的角度考虑到于暄的感受。这个推断也符合时为洋受挫后的性格特征。三是拉开距离。时为洋清醒地感到于暄过界了,不动声色地拒绝。这个推断与于暄的第一感受是吻合的。于暄的话,既是试探又是提醒——试探他是否愿意靠近,提醒他相似就是他们靠近的基础。而且,即使时为洋的话表示的就是第三层含义,于暄在当时也无法主动结束。因为,她会天真地以为,她的提醒才刚刚开始,只有主动提醒他,时为洋才会把他俩往相似的方向去想,在她没有提醒之前,他还没发现,或者发现了,但只在一瞬间,一会儿又忘了。她不会那么早就结束的,因为她很难开始喜欢一个人。

    时为洋的回话带给于暄的失落只维持了几分钟,于暄并不在乎时为洋一时的反应。她反而很高兴:时为洋不想袒露给大众的辞职理由她有幸知道,证明他至少是信任她的。同时,时为洋没有让她失望,在选择职业上,他不是唯工资待遇是图,离开前单位并非真因为他嘴上说的“钱少”,他也有更多层次的考量,比如人际关系、职业兴趣等。这件事还让于暄感觉,他们总能在相同的经历中得出相同的结论,用相同的结论滋养人生,最终成为一样的人。这么一来,天意、巧合、宿命的感觉越来越强。虽然被时为洋泼了一小滴冷水,但她对他的喜欢却增加了一滴。当喜爱的程度超过了被拒绝的程度,爱就只会勇往直前。

    可是,爱需要理由吗?于暄需要费劲儿去给自己喜欢时为洋找这么多理由吗?她转念一想,爱上一个人不需要那么多理由,也无需用力找许多支撑点。也许即使他和她没有这么多相似点,只要他是他,她还是会爱上他。

    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于暄在平平常常的相处中不自知地喜欢上时为洋,她不知是从何开始的,算起来可能只用了两个月不到。两个月,她迅速爱上他,来得快,却去不掉。她还记得,刚来学校不久,叶繁和她聊到对身边男生的感觉,她还拍着胸脯大声说:“隔壁时为洋啊,买一送十都不要呢!”当时有多自信,后来就有多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