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我竟然是白骨精 » 第八十章 肯定与否定

第八十章 肯定与否定

    总之,说了这么多,其实归根结底就一个目的,那就是以往的大多数学者在看《聊斋志异》时,都只注重对《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从而忽视了作品中男性形象的研究。

    而蒲松龄老先生可是以哀婉动人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写尽了他们的喜怒哀愁,他们的梦想与追求。

    不言而喻,在这些男性形象上有很多是作者自身的影子,是作者生活在那样的年代,自然感受到了这个社会的脉搏,仕途多舛、贫困潦倒的知识分子蒲松龄面对这个腐朽衰微的社会所做出的对社会的观察、思考,较常人则胜出一筹。

    虽然我们便面上看到《聊斋志异》好像讲的是神仙鬼怪的故事,但实则不然,有些类似西游记,只不过它是一个个零零散散的故事,相互之间并没有关联,可所想要表达的内容还是有一定想通的。

    这部小说通过种种世态人情的生动画面,展现出美好和丑恶的对照,善良和罪恶的对照,光明和黑暗的对照,幸福和苦难的对照,渗透进作者的爱憎感情,完成了一个个由深厚后现实中提炼出来、却又带上理想色彩的悲喜故事。

    就像上面讲的,在讲故事的同时,蒲松龄老先生还着意塑造了一大群男性人物形象,当然,不止是书生,前面只和大家聊了书生,不尽然,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归根结底,老先生书中主要分为肯定型男性人物形象和否定型男性人物形象。

    首先是肯定型男性人物形象。

    纵观全书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在二百余篇成功作品当中,每篇总会有一至二个以上的人物,活跃在我们的眼前。

    他们鲜明的性格、清晰的面貌,留给我们极其难忘的印象,同时也赢得啧啧的赞许。

    这些人物形象是作者在黑暗的旧世界里,发现普通人身上的美好品德,并将他们集中起来加以提高,铸造成光彩夺目的美的形象。

    如有对爱情钟情、负责任的耿去病;可亲可敬的水鬼王六郎;安于清贫、不苟富贵的马子才;视死如归、助人为乐的王生;纯朴、正直、光明磊落的田七郎等。

    例如耿去病是一介书生,少年倜傥,狂放不羁,且胆量过人。

    他独闯狐鬼出没的荒楼,谈笑风生,赢得狐鬼的爱慕,不把他当外人,他一见青凤秋波流转、娇媚无比、身入弱柳临风,就不由自主地说:“若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也~”

    他也很有机智,青凤的叔父变厉鬼来吓他时,他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用墨汁抹黑脸将厉鬼赶走。

    青凤受到叔父的百般辱骂时,他敢于承担责任,并发誓:若能原谅青凤,上刀山下油锅也在所不惜。

    这表现了他对爱情的执着、钟情负责任。

    而且耿去病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令人喜爱,除了他对青凤真挚的爱情外,还因为他乐于助人,后来他又不计前嫌救了青凤蛮横的叔父,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

    耿去病原谅了老胡并安置了他的家人,两家人同住在一起,亲密往来。

    没有猜忌互相帮助,进一步刻画了耿去病善良的性格。

    正如许先慎所说:“救人于难的美好品德,使得本为异类并存在尖锐矛盾的人狐之间,顿释前嫌,建立起了一种互助互爱、和谐美好的关系。”

    还有王六郎,他是一个可亲可敬的水鬼形象。

    他本是一个读书人,生前醉酒,在醉酒的时候失足落水,淹死在淄河,他在夜间结识了许姓渔夫,并帮助渔夫打鱼,两人结成了好朋友。

    一晃过了半年,王六郎说出了告别的话:“今将别,无妨明告,我实乃鬼也。素嗜好酒,沉醉溺死,数年于此矣,明日业满,当有代者,将往投生。”

    第二天,渔夫到河边,果然看见一个妇人怀里抱婴儿要过河,妇人刚下水,就掉到河里,怀中婴儿被撂在岸上,孩子在岸上扬手掷足的啼哭。

    落水的妇女一会儿漂浮上来,一会沉到水中,不断挣扎,渔夫本想救那妇人,一想到妇人是替好朋友死的,就止步不前,但不一会儿,妇人竟湿漉漉地爬了起来,在岸上歇了一会儿,抱着孩子走了。

    渔夫很奇怪,到了晚上他又碰见王六郎,问他原因,王六郎说:“女子已相代已,仆怜其抱中儿,代弟一人,遂残两命,故舍之,更代不知何期。”

    淹死人找替死鬼的说法很多,作者在种传说的基础上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水鬼形象,“妖鬼多具人情,通世故,使人觉得可亲,并不可怕。”

    他宁可自己永不超生,也不忍心伤害别人。

    他的一片仁慈之心感动了上天,于是天帝派他到招远县邬镇当土地神,保佑那里风调雨顺。

    还有马子才安于清贫、不苟富贵,高雅而狷介。

    他爱菊成癖,“闻有佳种,必购之,千里不惮。”

    他与艺菊有法的菊精结为知己,陶生见他为口腹所累,劝他卖菊为生。

    他闻其言,甚鄙之,心厌其贪,欲与绝,认为陶生把花园当市场,是对菊花的侮辱,应该做一位风流雅士,能够安于贫困的生活。

    他娶了陶生之姐黄英为妻之后,不肯弃陋居而移华第,耻以妻富。

    不到半年的时间,家里接触到陶家的东西,他立刻派人一件一件的送回去,即使后来富了,却始终以三十年的洁身自好被破坏而深感遗憾。

    而且认为衣裙带发迹,是:“真无一毫丈夫之气也”。

    于是人皆祝富的情况下他却祝穷。

    从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会认为马子才不可理喻,但是应该把他放在当时的环境下去评价,他是一个近菊、爱菊、信菊、学菊,是马子才的思想演变过程,渲染了自食其力而不为食、贩花为业不为俗的优良品德。

    还有王生风标高洁,洒脱超然。

    然少孤清贫,为妒妻所辱一日跳入深壑寻死,被贬到冥司收养冤尸仙姬锦瑟所救,又解送回家,但他死志已坚,又夺门而奔。

    在锦瑟的丫鬟的帮助下又来到了冥司,他吃苦耐劳,淘河,饲犬,负尸,样样都干,深得锦瑟的眷顾,为了躲开嫌疑,全部谢绝了仆人和衙役送来的酒肉,体现了王生清廉和谨慎的作风。

    他还勇敢无畏,当给孤园遭到强盗的偷袭时,他伸臂入虎口,舍身代死,以致臂断血溢,痛苦万分。

    从此以后,锦瑟对他更加器重。

    后来王生与锦瑟结为夫妇,重返阳间,驱走悍妇,重振家业。

    王生的经历和见闻表现了他视死如归、助人为乐精神。

    以及田七郎他是个山居淡泊的贫困猎户。

    田七郎穷,却穷的有气节;田七郎虽然没有文化,却深谙世情;田七郎疾恶如仇,为朋友献出宝贵的生命。

    在聊斋人物画廊中,田七郎是独立物表、植根现实、个性光明、光彩夺目的形象。

    他贫而有志,具有抱恩主义思想。

    而知恩必报舍己为人,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优秀品质。

    作者对田七郎笔歌墨舞,极尽颂扬之事,因为他确实可歌可泣。

    他耿直忠义而有伺母至孝,牢守母亲“爱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之诲,决不无故而得重赂,武承休主动跟田七郎结交友,请他赴筵,他辞不至;赠之以金,他却不受。

    当田七郎拒绝与武承休交往,退回他的金钱,田母也出面阻止他们交往时,武承休在回家的路上百思不得其解,这说明武承休真诚地交朋友。

    由于二人身份的悬殊,为了让自尊心很强的田七郎接受金钱的帮助,武承休挖空心思,想出向田七郎订购虎皮的主意,诚朴的田七郎信以为真,猎到一只老虎皮送给武承休。

    他狭义心肠,知恩必报,在武承休受贪官恶绅欺压时,终于手刃武之仇人,然后自杀。

    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庸俗报恩思想固然不可取,但作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其纯朴、正直、光明磊落、敢做敢为的品质却值得肯定。

    七郎以死报答知己的义举高风值得称赞,七郎杀的是豪强和狗官,虽是报恩丧生的悲剧,但仍有疾恶如仇、为民除害的性质,因而能够大快人心。

    此外,就是否定型男性人物形象了。

    在蒲松龄老先生的淋漓尽致地批判了众多的男性人物形象,其批判往往表现为对人物进行戏剧式的否定,通过他们的学识、品德和性格,以评判其高下优劣,鲜明地表现出作者贬的态度,鞭挞假、丑、恶的人物。

    如迂腐痴呆,害怕吃苦而又异想天开的王生;朝思暮想而又自鸣得意的王子安;依仗财势逍遥法外的南子复等。

    郎玉柱是一个破落的世宦子弟,是一个典型的书痴,家贫苦,器用卖光,惟有父亲藏书,一卷不忍抛弃,爱不释手。

    先父所书《劝学篇》无论寒暑,日夜苦读,见客为礼,三数为后,便诵声大作,他读书不为求名,因为自信书中自有金粟,而立之年不婚,他信书中自有颜如玉。

    果然,他后来得到了朽败之粟和镀金之辇,又自云譬解这正说明书还没有读好、读通。

    因此只能得到朽坏的稻谷和镀金的假辇,从此就更加刻苦读书。

    他在读《汉书》时读到第八卷中间,翻过一页,有一亭亭玉立的美人画,自称颜如玉的绝代佳人居然折起腰,用袖子掩住嘴笑。

    到此,郎玉柱如愿以偿。

    当然,所谓的金粟、金屋、颜如玉只不过是他自己的幻想罢了。

    郎玉柱虽然苦读,然而一直就没有考中功名,当他和颜如玉乐而忘,读后,反而考中了进士。

    正如颜如玉所言,郎玉柱之所以不能腾达,只因为他只知道读死书。

    他是一个迂腐、痴呆的人,痴得怪诞,痴得可笑,痴得令人啼笑皆非。

    他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三句话进行机械地字面意义上的理解,从而忽视了用圣贤书敲开仕途之门这一重要过程。

    他缺少的不是书本上的学问,而是为人处世的学问,最后他家破人亡,心爱的书也烧个精光,残酷的事实终于让他醒悟了过来,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郎玉柱的悲剧根源就在于:关门只读圣贤书,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社会。

    以及王生是一个在寄生的环境里长大的富家子弟,从小羡慕道家的法术,又还追求享受。

    于是就带着行李到崂山学道,希望不费吹灰之力就学到师傅无边的法术。

    但师傅并不教一术,而只叫他干粗活。

    他吃不起劳苦,就暗自下决心回家,但师傅那吃不完的酒菜以及那一呼即来能歌善舞的嫦娥又使他羡慕,于是勉强地坚持了下来,恳求师傅传一点小法术,学成了穿墙透壁之术,师傅并嘱咐他要做干净的事,否则法术就不灵了。

    王生回家之后沾沾自喜,很是得意,在妻子面前炫耀,结果一头撞壁,碰得鼻青脸肿。

    “妻扶视之,额上纹起,如巨卵。”王生是一个害怕吃苦而又异想天开的形象。

    王生学道的故事展示了一个真理:不管什么东西,不下工夫是不行的,投机取巧只会感到耻辱,如果妄想不劳而获,就只有碰壁。

    包括王子安是一个困于场屋的书生,本是视青紫如拾芥的名士,偏偏却屡试不中,每次乡试后,他都处于焦虑状态。

    为求精神解脱,他喝得大醉如泥,醉眼朦胧中,忽听报马来,立即欣喜若狂,踉跄而起呼赏钱十千~接着中进士,任翰林的喜报一再到来,王子安一次次赏钱十千,家人一再骗他,说赏了,家人所谓喜报,不过是白日梦~他并没有及第中围,但自欺欺人以为得中,深信不疑,颐指气使,神气十足,一会儿赏报马,一会儿赏长班,长呼短叫,呼奴唤俾,捶胸顿足,妻子却笑着告诉他:“家中只有一媪昼夜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容易,”

    他才如梦初醒,自我解嘲:“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孤奚落~”

    这种类似于精神病的心理状态源于生活中长时间的期待和压抑,他本是个秀才,进士、翰林是他的追求,他的理想,他不只一次参加乡试,深感落第的苦楚,如果不能通过乡试成为举人、进士、翰林,那么一切都如水中月、镜中花。

    ……

    ……

    ……